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日本鰻鱺(Anguilla japonica)

學       名:日本鰻鱺(Anguilla japonica)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馬來半島、朝鮮及日本、中國沿海、四川境內的長江幹流、金沙江、岷江、涪江、嘉陵江、沱江、渠江等水系以及菲律賓群島等地的淡水溪流中
體       長:約15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魚及底棲生物為食物
習       性:泛分布於日本北海道至菲律賓間的西太平洋淡水域,包括島嶼與亞洲大陸等注入太平洋的大、小河川溪流。臺灣各河口區與其中、下游皆有其分布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延長而呈蛇狀,尾部側扁。頭中大,呈鈍錐形。口大而開於吻端,微斜裂而達眼後緣下方;下頜略突出於上頜。背鰭和臀鰭都是低平而一直延伸到尾部,和尾鰭連結成一體而不易區分彼此;背鰭起點至臀鰭起點之距離短於頭長,且背鰭起點至肛門距離約為體長之9%;無腹鰭;胸鰭位於鰓蓋後方,略呈圓形。鱗片細小而埋藏於皮下。脊椎骨數為112-119。體表無任何花紋,體背部為深灰色而稍帶綠色,腹部則為白色


(影片出處:I. likeaquarium

太平洋雙色鰻鱺(Anguilla bicolor pacifica)

學       名:太平洋雙色鰻鱺(Anguilla bicolor pacifica)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帛琉、臺灣、菲律賓及新幾內亞等河川溪流皆有其蹤跡
體       長:約6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小魚、甲殼類及貝類為食
習       性:為洄遊性魚類,成魚棲息在河川當中,夜行性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延長呈圓柱形,但肛門後的尾部則稍側扁。頭部中大,吻略長而圓鈍,鱗片細小,隱埋於皮下,體表光滑多黏液。體背灰色而腹麵灰棕色至紅棕色,胸鰭極為短小,無腹鰭

(影片出處:Si-Min LIN

圓頜狐鰮(Albula glossodonta)

學       名:圓頜狐鰮(Albula glossodonta)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之溫熱帶水域
體       長:約9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挖掘捕食沙泥地中之無脊椎動物,臼齒可磨碎食物之硬殼
習       性:主要棲息於沿岸沙泥底棲性魚類,常於淺水域之內灣活動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延長,稍側扁。口下位,腹緣鈍圓。眼具脂瞼。下頜較上頜短,上下頜、鋤骨及腭骨均具細齒。體被圓鱗,頭部無鱗片;背、臀鰭之鰭膜皆覆一長形鱗片;胸鰭及腹鰭基部上方具大形腋鱗,下方具小形腋鱗;側線發達,鱗數為70-80。單一背鰭,位於體中央,但狹首幼魚期時背鰭位於體後近尾部;腹鰭起點在背鰭基部末端下方:臀鰭短小,接近尾鰭基部。體色銀白,背部略灰暗


(影片出處:Chelsea Wood

雲紋琵琶鮫(Squatina nebulosa)

學       名:雲紋琵琶鮫(Squatina nebulosa)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
體       長:約16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底悽生物為食
習       性:棲於大陸棚近底層,屬於分布緯度較高的種類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型縱扁,噴水孔位於眼之後方。體色棕綠色或紅棕色,體背側散布白圓點。胸鰭大;背鰭兩個,形狀大小均相似;無臀鰭,尾鰭呈三角形


(影片出處:funsea17

日本扁鯊(Squatina japonica)

學       名:日本扁鯊(Squatina japonica)
俗       名:
棲  息 地朝鮮西南部,日本本州中部以南
體       長:約20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底悽生物為食
習       性:棲息於大陸棚近底層,屬於分布緯度較高的種類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寬扁延長。頭寬扁,頭長比頭寬小許多,約為全長的1/5長。頭側具薄膜突起;尾頗寬,向後漸狹,尾柄具一皮褶,深達尾基後方,尾長比頭和軀幹稍大。吻寬短,廣圓,稍突出於下頷前方,前緣中部凹入,腹面在上頷上方,具一深溝。眼卵圓形,上位,無瞬膜,眼睛間隔比噴水孔間隔為小。裡鼻瓣具兩個,平扁鬚狀突起,在外側較寬大,邊緣薄膜狀,細裂,在裡側者狹小。口幾端位,淺弧形,口寬比噴水孔外側間的距離稍大。牙上下頷同行,基底寬大,齒頭狹尖,邊緣光滑,三行在使用,上下頷每側每行9-10牙。噴水孔與眼的距離與眼徑相等(幼體),或比眼徑大1.5倍餘(成體)。頭上在噴水孔中間區域,具圓形黏液孔一對。背鰭兩個,幾同形同大,外緣斜直,上角圓形,後緣平直或圓凸,下角圓鈍,內緣分明;第一背鰭起點具腹鰭基底後端,比距第二背鰭起點稍近或相等;第二背鰭起點距第一背鰭基底比第二背鰭外緣長為小(幼體),約相等或為大(成體)。背面正中線上至頭緣的邊區,具許多鈎刺,刺頭向後或向裡,在腹鰭前緣邊區,具較小鈎刺,刺頭向後。體銹褐色,隱具暗色和白色斑點;胸鰭上下方背鰭基點和尾鰭基部無大黑斑。腹面除鱗片部分淡黃色外,於金白色
(影片出處:Fred Shark

扁頭哈那鯊(Notorynchus cepedianus)

學       名:扁頭哈那鯊(Notorynchus cepedian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全球熱帶及溫帶海域
體       長:約30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其獵物相當廣泛包括其他的鯊魚,魟,銀鮫,硬骨魚,盲鰻,海豚與哺乳動物腐肉,包括老鼠與人類
習       性:棲息於大陸棚,常見於淺水區。屬肉食性,當攻擊獵物的時候,能快速急衝。為卵胎生的,通常一胎具有82至95條幼魚。當被激怒時具有侵略性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呈灰色或褐色,身上有斑點。口裂寬且彎曲呈弓形,上顎有鋸齒狀的尖齒,下顎的牙齒則呈梳狀。頭圓形而吻鈍短,眼小,背鰭小,尾柄短,由背鰭基底末端至尾鰭上葉起點之距離約與背鰭基底等長


(影片出處:Shark Safaris

灰六鰓鯊(Hexanchus griseus)

學       名:灰六鰓鯊(Hexanchus grise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全球熱帶及溫帶水域中
體       長:約48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頭足類、魚類及甲殼類等為食,有時也會發現其食用海洋哺乳類動物
習       性:灰六鰓鯊是卵胎生的,是六鰓鯊科中最多胎數的,約有22至108頭幼鯊,每頭約有70厘米長。牠們一般生活於水深多於90米的地方,最深的紀錄可達1,875米。與其他的深海生物一樣,灰六鰓鯊會進行晝夜垂直遷移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分布於全球熱帶及溫帶水域中,在一些特定的地區,如近不列顛哥倫比亞的虹比島、舊金山灣的蒙特裏海底峽谷及挪威的峽灣口


(影片出處:Tiburones en Galicia

尖吻七鰓鯊(Heptranchias perlo)

學       名:尖吻七鰓鯊(Heptranchias perlo)
俗       名:
棲  息 地分佈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至科羅拉多州、巴西及阿根廷的大西洋沿岸、墨西哥灣及古巴、非洲由安哥拉北面至摩洛哥、希臘西面的地中海大部份地區、莫三比克、印度西南面、中國南面近海南省、日本南面近九州、爪哇東面及澳洲南面
體       長:約14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硬骨魚、魟魚、細小的鯊魚、魷魚及甲殼類為食物
習       性:但在近水面的地方亦可以見到牠們的蹤跡。牠們是卵胎生的。牠們不會傷害人類,除非在被捕獵時會作出攻擊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尖吻七鰓鯊的頭部很尖,只有單一的背鰭。牠的尾巴約有身體一半的長度,佔整體長度的三分之一。最長的尖吻七鰓鯊達137厘米。雌性一般長90厘米;雄性則長85厘米。牠們出生時只有26厘米長。尖吻七鰓鯊身體呈灰色、橄欖色或暗褐色。幼鯊的鰭尖呈深色。牠們的下顎有像梳子的牙齒


(影片出處:Fred Shark

錘頭雙髻鯊(Sphyrna zygaena)

學       名:錘頭雙髻鯊(Sphyrna zygaena)
俗       名:
棲  息 地廣泛分布於全球各大洋熱帶至溫帶海域
體       長:約50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型魚類為食
習       性:棲息於沿岸至外洋中表層魚類,幼時常成群活動,成魚則獨游或小群巡遊。胎生,一次可產下15至31尾幼鯊,有攻擊人的紀錄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粗壯且延長,最大特徵是頭的額骨區向左右兩側突出,眼位於頭兩側突出部。體背部呈灰色,腹面稍淡。背鰭2個,胸鰭棘尾鰭上下葉尖端具黑斑;背鰭上部具黑緣


(影片出處:Fred Shark

紅肉丫髻鮫(Sphyrna lewini)

學       名:紅肉丫髻鮫(Sphyrna lewini)
俗       名:路氏雙髻鯊,犛頭沙、雙髻鯊、雙過仔
棲  息 地廣泛分布於全球各大洋熱帶至溫帶海域
體       長:約43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型魚類為食
習       性:棲息於沿岸至外洋中表層魚類,幼時常成群活動,成魚則獨游或小群巡遊。胎生,一次可產下15至31尾幼鯊,有攻擊人的紀錄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延長,側扁而粗壯。頭前部平扁,兩側特別擴展,形成很寬的鎚狀突出,狀似廣闊之丫髻狀。吻部短而寬,前緣呈波浪狀,中央區顯然凹入。眼小,圓形,瞬膜發達。前鼻溝發育完全,位於鼻孔前方內側。口裂大,弧形;上下頜齒同型,側扁三角形,齒頭傾斜,邊緣平滑,不具小齒尖。噴水孔缺如。第一背鰭高大而直立,鐮刀形,起點在胸鰭基部中部上方;第二背鰭小而低,起點於臀鰭起點後方;腹鰭後緣平直或稍凹入;臀鰭略大於第二背鰭;胸鰭中大,後緣略凹入;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尖突。體背棕色,腹部白色。胸鰭、尾鰭下葉前部、尾鰭上部尖端具黑斑;背鰭上部具黑緣
(影片出處:Wildscreen Arkive

灰三齒鯊(Triaenodon obesus)

學       名:灰三齒鯊(Triaenodon obes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紅海、印度洋、太平洋西部的珊瑚礁周圍的溫水區,以及南海諸島海域等,也是西沙群島常見魚類,多見於鄰近礁盤海域
體       長:平均長度約為140~160公分,最長可達244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食物是甲殼類動物和魚類
習       性:棲息於沿岸水域、面海礁區或潟湖區。白天成群棲息於珊瑚礁洞穴中或礁台緣,晚上活動力強。遷移的範圍不大,一年內約在0-3公里左右,屬於定棲性魚種。雖然沒有襲人的報導,但仍具有潛在性的危險。胎生,一胎可產下1-5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52-60公分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背鰭和上尾鰭的頂部都是白色,其上身呈現灰白色或褐色。頭部寬且平


(影片出處:maxtc

大青鯊(Prionace glauca)

學       名:大青鯊(Prionace glauca)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全球各溫、熱帶水域
體       長:約390公分,但一般為180到24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硬骨魚類、甲殼類、頭足類、海洋哺乳類、海龜、海鳥、大洋性蟹類等為食
習       性:棲息於大洋上層大型鯊魚,偶可見於沿海水域,曾有報導出現於河口區。一般皆在水表面活動,胸鰭開展,背鰭及尾鰭上葉會露出水面,緩慢游動。性兇猛,活動力強,對人們具有主動攻擊的危險性,甚至垃圾等。胎生,一胎可產下4-135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35-44公分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有細長的胸鰭,體背深青,兩側顏色略淺,腹部白色。太平洋中的大青鯊體形普遍較小,一般不超過2米。其體徵獨特,沒有典型的混淆物種


(影片出處:Mike Bear)

尖齒檸檬鯊(Negaprion acutidens)

學       名:尖齒檸檬鯊(Negaprion acutiden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岸,東至馬歇爾群島及大溪地,北至日本,南至澳洲
體       長:約38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掠食硬骨魚類、其它鯊類或魟等
習       性:棲息於沿岸潮間帶至水深92公尺的大陸棚或島棚區域。通常出現於淺水礁區、沙地潟湖、汙濁的紅樹林沼澤區等,一般皆在水表面活動,背鰭露出水面,緩慢游動,休息時會至底層水域。性兇猛,對人們有潛在性的危險。胎生,一胎可產下13-13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70-80公分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呈紡錘型,軀幹較粗大。頭甚平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短而鈍圓。眼略小,略呈橢圓形,瞬膜發達。前鼻瓣短呈三角形;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寬,深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頜齒呈窄三角形,前側齒略外斜,往後則漸直立,邊緣光滑,無明顯的小齒尖;下頜齒更窄而尖直,邊緣光滑。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無隆脊,第一背鰭中大,起點在胸鰭內角後方,後緣凹入,上角鈍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鰭中大,僅略小於第一背鰭,起點稍前於臀鰭起點,後緣深凹入,上角尖圓,下角尖突;胸鰭寬大型,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中部;尾鰭中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相連,尾端尖突,後緣凹入。體背側黃褐色;腹側白色。尾端上葉及下葉前部黑褐色;兩背鰭上部、胸鰭背面色暗


(影片出處:wkdiver

鼬鯊(Galeocerdo cuvier)

學       名:鼬鯊(Galeocerdo cuvier)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全球各大洋亞熱帶及溫帶海域
體       長:約74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其他的鯊魚、魟魚、硬骨魚類、海洋哺乳動物、海龜、海鳥、海蛇、烏賊、甲殼動物等為食
習       性:棲息在沿岸或港口區,偶爾會進入河口區,攻擊性強,極具危險性,有攻擊人的紀錄。夜行性,屬肉食性,另外也有在其胃中發現垃圾、金屬片與麻布袋的紀錄。卵胎生,每胎可產下80尾幼鯊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粗壯且延長,眼圓,瞬膜發達。牙齒銳利,邊緣具明顯鋸齒。體背側藍黑色,幼鯊具白色大理石斑紋,成魚則轉變為數條淡色橫帶,似老虎斑紋;腹側白色。尾基上方具一凹窪


(影片出處:dibrem

高鰭真鯊(Carcharhinus plumbeus)

學       名:高鰭真鯊(Carcharhinus plumbe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東大西洋的奈及利亞、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模里西斯、南非、斯里蘭卡、印度、澳洲、阿曼、巴基斯坦、巴林、東非、印度、印尼等海域
體       長:約22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魚類、甲殼類、頭足類等為食
習       性:通常居住於大陸棚、淺水域近岸、淺灣與河口吃大洋性,屬卵胎生
毒       性:
身體特徵體型粗壯,屬中等長度的鯊魚,吻寬且粗短的,上頷齒呈三角形具鋸齒狀邊緣,第一背鰭高且直立,兩背鰭沒有間背脊,胸鰭大且略鉤。背部呈淺灰色,腹面白色,各鰭有暗色的尖端


(影片出處:Raul Marin Osorno

灰色真鯊(Carcharhinus obscurus)

學       名:灰色真鯊(Carcharhinus obscur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美洲東西岸沿海、非洲西岸及東南岸沿海、亞洲東南方沿海及澳洲東西岸沿海、主要在南北緯40度之間以及台東外海等
體       長:約4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底棲或巡游性硬骨魚類、小型鯊類、頭足類、甲殼類為食,有時亦食哺乳類的屍體或無機碎屑
習       性:幼鯊活動於沿岸,成魚則活動於外海。有季節性洄游的習性。大型成魚對人類有潛在性危險。胎生,一胎可產下6-14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69-102公分。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呈紡錘型,軀幹略粗壯。頭平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平扁。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短,發育不完全;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寬,圓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頜齒寬扁三角形,邊緣具明顯鋸齒,齒尖直立或外斜,無小齒尖;下頜齒較窄而直立,邊緣略具鋸齒。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存在低的隆脊,第一背鰭寬大,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後緣凹入,上角鈍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後緣入凹,後角尖突;胸鰭大型,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圓突。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灰白;胸鰭、腹鰭、尾鰭下葉及背鰭之鰭尖暗色,但成魚則為淡色


(影片出處:Projeto Contato)

遠洋白鰭鯊(Carcharhinus longimanus)

學       名:遠洋白鰭鯊(Carcharhinus longiman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全球各溫、熱帶水域
體       長:約38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硬骨魚類包括帆蜥魚科、皇帶魚科、梭子魚、鰺科、鯕鰍、旗魚、鮪魚和鯖魚
習       性:棲息於大洋上層大型鯊魚,偶可見於沿海水域。性兇猛,活動力強,不懼人類,在空難及海難現場常可見其出現襲擊落水之人們。胎生,一胎可產下6-9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75公分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呈紡錘型,軀幹粗壯。頭寬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端寬圓。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呈短三角形,不延長;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寬大,深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頜齒寬扁三角形,邊緣具明顯鋸齒,齒尖直立或略外斜,無小齒尖;下頜齒較窄而直立,側邊內凹,僅齒尖邊緣略具鋸齒。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明顯存在隆脊,第一背鰭寬大,起點與胸鰭基底後方相對,後緣凹入,上角廣圓,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或稍前,後緣入凹,後角尖突;胸鰭大型,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廣圓,內角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鈍尖。體背側帶青銅色澤的暗灰色或灰褐色,腹側灰白;鰭上常具暗色暗色斑點或斑紋;胸鰭末端、第一背鰭上端、腹鰭後緣及尾鰭尖端具白斑;第二背鰭上端、腹鰭外角、臀鰭後端及尾鰭上下葉連合處具黑斑


(影片出處:The Shark Files

黑邊鰭真鯊(Carcharhinus limbatus)

學       名:黑邊鰭真鯊(Carcharhinus limbatus)
俗       名:黑邊鰭白眼鮫、黑梢真鯊
棲  息 地分布於全球各溫、熱帶水域
體       長:約27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硬骨魚為食糧,如沙丁魚、鯡魚、鯔魚、鰺科及馬鮫,甚至會吃其他幼小的鯊魚包括灰真鯊,及一些頭足綱與甲殼亞門動物
習       性:黑邊鰭真鯊是一種游速很快的鯊魚,不單能躍上水面,更能在期間多次轉體才回到水中。牠們不帶有攻擊性,且不會攻擊人類。有一些證據顯示牠們會分開族群,雄性及沒有懷孕的雌性會聚集一群,而懷孕的雌性及幼鯊會另外聚集成一群
毒       性:
身體特徵身體呈灰色,一般都有黑邊的鰭。牠們有著長、窄及尖銳的前端,長鰓裂,一條大的主背鰭及次背鰭


(影片出處:dibrem

公牛鯊(Carcharhinus leucas)

學       名:公牛鯊(Carcharhinus leucas)
俗       名:白真鯊或公牛白眼鮫
棲  息 地溫暖海洋的沿岸地區、河流及湖,淡水或鹹水都很常見
體       長:約35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鯊魚、鰩目、海豚、龜、鳥類、軟體動物、棘皮動物、甲殼亞門,甚至陸地上的哺乳動物
習       性:不能預測的攻擊性行為
毒       性:
身體特徵其他敦實的身型、闊平的鼻端。公牛鯊的尾部附近有一個特殊的內臟能儲存鹽分,特化的腎臟能循環利用身體裡的鹽分,使公牛鯊幾乎能終身居住在淡水域中


(影片出處:dibrem

多環蝮鯙(Echidna polyzona)

學       名:多環蝮鯙(Echidna polyzona)
俗       名:
棲  息 地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西起紅海、東非,東至夏威夷、馬貴斯及土木土群島
體       長:約6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性貪食,以螃蟹、蝦蛄等甲類殼為主食,也吃魚類,胃部經常飽含餌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區之淺水域,小型個體經常可在潮池中被發現。小型個體性情羞怯,可多尾聚集。雌魚在體長 30 cm 以上即可成熟、產卵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吻部較短,下頜較上頜為短;嘴角呈黑色,前鼻管呈淡黃色。脊椎骨數120-125。小型魚身被 25-30 條明顯的黑褐色環帶,環帶間的底色為乳白色;隨著成長,環帶間的魚體底色逐漸摻入黑褐色的細小斑點,以致魚體環帶逐漸模糊,最後只剩尾部後端的環帶能看得清楚


(影片出處:vgpedra

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鐮狀真鯊(Carcharhinus falciformis)

學       名:鐮狀真鯊(Carcharhinus falciformi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全球各溫、熱帶水域
體       長:約35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魚類、烏賊及大洋性蟹類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大陸棚或島嶼斜坡緣以及開放水域,亦常被發現於深海,偶可發現於沿海的大型鯊類。善游,移動速度快;通常獨游,但會與鮪魚類集結成群。性兇猛,對人類有潛在性的危險。胎生,一胎可產下2-14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57-87公分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呈紡錘型,軀幹較修長。頭寬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平扁中長。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退化;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頜齒側扁,三角形,邊緣具鋸齒,齒尖直立或外斜;下頜齒較窄而直立或略傾斜,邊緣略具鋸齒,基底寬。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明顯存在隆脊,第一背鰭中大,起點於胸鰭內角的後方,後緣凹入,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稍後於臀鰭起點,後緣微凹,後角尖突;胸鰭大型,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鈍尖。體背側暗灰色、灰褐色或藍灰色,腹側灰白;各鰭與體同色


(影片出處:strelec2511

鈍吻真鯊(Carcharhinus amblyrhynchos)

學       名:鈍吻真鯊(Carcharhinus amblyrhyncho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馬達加斯加島,東至土木土群島,北至中國沿海,南至澳洲
體       長:約25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礁區的魚類、烏賊、章魚、螃蟹、龍蝦或其他蝦類為食
習       性:棲息於大陸棚、島嶼斜坡或附近開放性海域的中大型鯊類。通常巡游於珊瑚礁區,亦常出現於深海底層或位於強洋流附近而較淺的潟湖區。。通常成群覓食,掠捕速度快。性兇猛,對人類有潛在性危險。胎生,一胎可產下1-6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50-60公分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呈紡錘型。頭寬扁。尾基上下各具一凹窪。吻短而圓鈍。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具一短三角形突出;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頜齒側扁,三角形,邊緣具細鋸齒,齒尖略外斜;下頜齒較窄而直立,邊緣略具鋸齒,基底寬。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無隆脊,第一背鰭中大,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後緣深凹,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後緣微凹,後角尖突;胸鰭大型,鐮刀形,後緣幾平直,外角鈍圓,內角圓形,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鈍尖。體背側灰色或古銅灰色,腹側灰白;第一背鰭具不規則之白色邊緣;尾鰭具一明顯之寬黑色緣;胸鰭、第二背鰭、臀鰭及腹鰭尖端淡黑色


(影片出處:tomb0171

白邊鰭真鯊(Carcharhinus albimarginatus)

學       名:白邊鰭真鯊(Carcharhinus albimarginat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非洲,東至美國加州、墨西哥及哥倫比亞,北迄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及法屬玻里尼西亞
體       長:約30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掠食底棲動物及中層水域的魚類,同時也掠食魟類及頭足類
習       性:棲息於熱帶及亞熱帶近海和外海中、上層水域的大型鯊類。通常巡游於大陸棚或島坡處以及其附近海域。游泳速度快,性兇猛,對人類有潛在性危險。胎生,一胎可產下1-11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63-68公分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呈紡錘型。頭寬扁。尾基上下各具一凹窪。吻短而圓鈍。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不發達,僅具一小三角形突出;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頜齒側扁,三角形,邊緣具細鋸齒,齒尖略外斜;下頜齒較窄而直立,齒尖上端具鋸齒。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存在隆脊,第一背鰭中大,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後緣深凹,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稍後於臀鰭起點,後緣斜直,後角尖突;胸鰭大型,鐮刀形,後緣稍凹,外角及內角皆鈍尖,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鈍尖。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灰白;各鰭暗褐色,而鰭尖和後緣皆為白色


(影片出處:rideyour7lives)

皺唇鯊(Triakis scyllium)

學       名:皺唇鯊(Triakis scyllium)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南西伯利亞至台灣
體       長:約15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
習       性:棲息於大陸棚或島嶼棚的底棲性魚類,經常出現於河口區域或港灣淺水域,特別是有底藻覆蓋的砂泥地,能忍受低鹽度。卵胎生,一胎可產下10-24隻幼魚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頗延長,前部粗大,後部細小。頭平扁而略短。吻短,吻端寬圓。眼橢圓形,眼眶隆脊明顯,具瞬褶。前鼻瓣稍延長如葉片狀;遠離口裂;不具口鼻溝。口裂呈淺弧狀;上唇溝延伸幾與上頜縫合部相對;齒多而近似刀狀,上下頜齒同形,多行在使用,每齒均具一中央齒頭,向後或向外彎曲,兩側各具1-2小齒尖。噴水孔小。盾鱗具3棘突2縱脊。背鰭2個,形狀相同,第二背鰭較小;前緣圓凸,後緣深凹,上角鈍尖,下角延長尖突;第一背鰭起點在胸鰭內角之上方或稍後;第二背鰭起點在臀鰭之前;腹、臀鰭皆較第二背鰭小;胸鰭等大或略大於第一背鰭,成魚呈寬三角形;尾鰭狹長,稍大於頭長,上葉頗發達,下葉前部稍突出,中部較低,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圓鈍。體灰褐帶紫色,腹面淡色,沿體側具許多寬鞍狀斑及散佈稀疏之黑點,隨著成長而黑點漸消失


(影片出處:Chris Avila)

小齒擬皺唇鯊(Pseudotriakis microdon)

學       名:小齒擬皺唇鯊(Pseudotriakis microdon)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世界三大洋,包括大西洋西北海域由美國至古巴;大西洋東北海域冰島至維德角;印度洋海域由阿塔布拉群島至澳洲西部
體       長:約29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可能以硬骨魚類、其它板鰓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為食
習       性:棲息於大陸棚或島嶼棚斜坡的底棲性魚類。性懶散,故行動緩慢。卵胎生,一胎可產下2-4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可達70-85公分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第一背鰭長而低平,起點位於胸鰭後角上方,後緣與腹起點相對;第二背鰭較高,起點位於腹鰭後端上方;腹鰭及胸鰭皆小型;尾鰭亦短小,尾椎軸略上揚,尾鰭下葉前部圓形突出,中部較低,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體色除各鰭較深色外,一致為暗褐色


(影片出處:Tiburones en Galicia

汙斑頭鯊(Cephaloscyllium umbratile)

學       名:汙斑頭鯊(Cephaloscyllium umbratile)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至南中國海,可能至新幾內亞
體       長:約1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硬骨魚類為食,偶亦捕食其它小型鯊魚或烏賊
習       性:棲息於近海砂泥底區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延長,粗狀有如紡錘形,往尾端而漸細長。頭寬扁,前端鈍圓。吻短,平扁而鈍圓。眼端位,狹長而兩頭尖,下眼瞼上部分化成瞬褶。鼻孔斜列,近口部;前鼻瓣具三角形突出,往前延伸至口裂附近,無觸鬚。口寬大,弧形,唇褶褪化或消失;齒細小而多,多齒尖頭型。噴水孔狹小,橢圓形,位於眼後角下方。盾鱗細小如絨毛,盾鱗具3棘突3脊突。背鰭2個,第一背鰭較大,位於體腔後部,起點位於腹鰭基底中部上方;第二背鰭較小,起點稍後於臀鰭起點;胸鰭寬大,呈圓鈍形;臀鰭略小於第一背鰭,距尾鰭比距腹鰭近;尾鰭狹長,上葉發達;尾鰭下葉前部圓形突出,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三角形突出而與上葉相連。體黃褐色,在成長過程中體側斑紋變化大,一般體背具多條(約為7條)暗色鞍狀斑,體側散佈許多黑心白緣圓斑,或暗色斑點,或深褐色之斑塊,隨著成長而更加明顯。雖然成魚或許有一個暗色側斑,但是年輕的魚在偶鰭之間是沒有一個暗色側斑的,可作為其分類特徵


(影片出處:Fred Shark

斑貓鯊(Atelomycterus marmoratus)

學       名:斑貓鯊(Atelomycterus marmorat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臺灣分布於北部海域以及綠島
體       長:約7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攝食底棲甲殼類和小型魚類
習       性:棲息於近海珊瑚礁區之鯊魚,通常停棲於縫隙或洞穴中。屬夜行性,卵生,每次產下成對的卵莢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形修長,圓柱形;體堅硬,皮厚。頭略縱扁。吻短而圓鈍,吻長約與眼徑等長。眼中大,下眼瞼上部分化成瞬褶,距第一鰓孔與距吻端約等長。鼻孔小,近口部,具口鼻溝;前鼻瓣大型,呈寬三角形,向後延伸至口裂部,但無鼻鬚。口大,淺弧形,上下唇褶發達;齒小、三齒尖型,中齒尖最長。噴水孔小,緊貼於眼後。盾鱗具3棘突1脊突。背鰭2個,第一背鰭略大於第二背鰭,前緣圓凸,後緣凹入,上角圓鈍,下角尖突,兩鰭同型;第一背鰭起點位於腹鰭基底中部上方;第二背鰭起點與臀鰭基底前部相對;胸鰭略小於第一背鰭,後緣平直;臀鰭小於第二背鰭,距尾鰭比距腹鰭近;尾鰭長但窄,尾椎軸低平,上葉近尾端;尾鰭下葉前部圓形突出,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三角形突出而與上葉相連。體色變化大,一般為淺褐色系,體側具不規則白色斑點及暗色班點和條紋,有時暗色班點和條紋連接成蠕虫紋


(影片出處:Fred Shark

姥鯊(Cetorhinus maximus)

學       名:姥鯊(Cetorhinus maximus)
俗       名:象鯊
棲  息 地分布在全世界的溫帶海洋
體       長:體長可達6公尺,偶爾能見超過8公尺個體甚至超過9至10公尺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濾食浮游生物、細小的魚類及無脊椎動物
習       性:具有季節性洄游習性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世界上第二大的魚類,尾柄有很多龍骨,皮膚佈滿盾鱗及一層黏液,鼻端很尖及尾鰭呈半月形。體型較大的姥鯊可以拍動背鰭。姥鯊身體呈很多不同的顏色,一般背部都是深褐色至深藍或黑色,腹部則呈暗白色。很多時在牠們身上都會發現有傷痕,可能是受八目鰻或雪茄鮫的襲擊。姥鯊的肝臟,佔體重的25%及差不多整個腹腔的長度,相信在牠們控制浮沉及長期儲存能量中有重要的作用


(影片出處:Tiburones en Galicia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大眼長尾鯊(Alopias superciliosus)

學       名:大眼長尾鯊(Alopias superciliosus)
俗       名:深海狐鮫
棲  息 地分佈在全球熱帶的海洋
體       長:約3~4公尺,最長5公尺
重       量:約160公斤,最重360公斤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捕食魚類及頭足類
習       性:出沒於所有類型的水域,包括近岸淺水區、大陸棚及遠洋區域,利用其長形尾擊昏獵物。屬卵胎生,胎兒在子宮內有同種相殘習性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延長,有很大的眼睛,可見牠們大部份時間都是在沒有陽光的深海,無瞬膜。牠們的前額凹凸不平,胸鰭大而闊,第一背鰭的位置比其他長尾鯊後。尾鰭頂部很長及像鞭子,差不多等同身體的長度。體背黑褐色,腹部淡褐色,胸鰭與腹鰭的後緣與第一背鰭暗色的;淡色的腹部不擴散到胸鰭基底


(影片出處:Fred Shark

淺海長尾鯊(Alopias pelagicus)

學       名:淺海長尾鯊(Alopias pelagicus)
俗       名:淺海狐鮫或遠海長尾鯊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東非、阿拉伯海、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灣、安達曼海、日本、朝鮮半島、台灣、中國、菲律賓、印尼、新幾內亞、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澳洲、新喀里多尼亞、夏威夷群島、法屬波里尼西亞、加拉巴哥群島、薩摩亞群島、庫克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帛琉、美國、墨西哥、巴拿馬、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哥倫比亞等海域
體       長:約3公尺
重       量:不詳
壽       命:約16年
食       物:主要以飛魚及遠洋魷魚為食物
習       性:為大洋性大型鯊魚。牠們會用那極長的尾鰭頂部來擊暈獵物。卵胎生的,胚胎是以卵黃來滋養,後期未出生的鯊魚會吃其他的卵子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延長,眼大,圓形,無瞬膜。體背側灰褐或黑褐色,腹側淺褐色,腹面白色;背鰭、尾鰭下葉、腹鰭及胸鰭具黑褐色邊緣。尾部特別延長,可達頭及軀幹部總長之1.5倍以上


(影片出處:dibrem

鯨鯊(Rhincodon typus)

學       名:鯨鯊(Rhincodon typus)
俗       名:鯨鮫、豆腐鯊、大憨鯊
棲  息 地棲息在熱帶與溫帶海域,大約分布在南北緯30度的範圍內,也會有遷移行為。鯨鯊每年春天會遷移到西澳大利亞中部的大陸棚海域
體       長:約18公尺
重       量:約10~20公噸以上
壽       命:約70~100年
食       物:鯨鯊藉著身體上下擺動著來吸入與排出海水,吞食其中的動物,以浮游生物、巨大的藻類、年幼的聖誕島紅蟹、磷蝦與小型的自游動物(例如小型烏賊與脊椎動物)為食,小型魚類及魚群交配時所釋放出的魚卵及精液也是食物來源
習       性:鯨鯊通常單獨活動,除非在食物豐富的地區覓食,否則牠們很少群聚在一起。雄性鯨鯊的活動範圍比雌性更大,因為雌性鯨鯊比較偏好出現在特定的地點
毒       性:
身體特徵是目前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魚類,部分都是灰色,腹部則是白色。每條鯨鯊的斑點都是獨一無二的,生物學家可以用來辨識不同的個體,所以也可以精準的判斷鯨鯊數量。鯨鯊的表皮有黃白色的斑點與條紋,厚度達到10公分。鯨鯊擁有2個背鰭,第1個背鰭比第2個背鰭還大,外觀成三角形。鯨鯊的胸鰭可以長達4.8公尺,尾鰭則長達2.4公尺,呈新月狀,上半部比下半部還長。鯨鯊的皮膚厚達15公分,可以有效抵抗其他生物攻擊


(影片出處:Alberto Diaz

巨口鯊(Megachasma pelagios)

學       名:巨口鯊(Megachasma pelagio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在世界各地
體       長:約4至5.5公尺
重       量:約1000公斤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過濾浮游生物為食物
習       性:生性不活躍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巨口鯊頭大嘴大,細牙成須狀,和姥鯊科及鯨鯊科的鯊魚一樣;口附近有發光器,可能用來吸引獵物。尾長,但和長尾鯊科不同,上半葉上翹的較不明顯。體色呈棕黑色,腹部偏白色。有別於鼠鯊目的其他種類,巨口鯊的吻部較圓潤且不明顯


(影片出處:Fred Shark

沙虎鯊(Carcharias taurus)

學       名:沙虎鯊(Carcharias taurus)
俗       名:戟齒砂鮫或戟齒錐齒鯊
棲  息 地沙虎鯊一般生活在其群居的一公里範圍內,保持在較接近海床的地方。沙虎鯊現正分佈在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不同的地方
體       長:約3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硬骨魚類、小型鯊類、魟、烏賊、螃蟹或龍蝦為食
習       性:一般都會在海岸區域,水深60至190米處聚集,更深的地方亦有發現牠們的蹤跡。牠們在白日會躲在洞穴中,於夜間出外獵食。日間牠們表現得很懶洋洋,而夜間則很活躍。沙虎鯊是唯一一種會吞下及儲存空氣於胃部的鯊魚,以控制其浮潛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沙虎鯊的背部一般都呈灰色,腹部呈白色,沙虎鯊的身體敦實,具有腮裂,有兩條大的背鰭,尾巴很長及有長的頂部。牠有尾前小窩,但沒有尾巴龍骨。牠的身體紡錘形,有黃銹色斑點或條紋,頭扁平,圓錐形的牙齒尖銳並突出咀外。雄性沙虎鯊長約2.1米時達至性成熟,而雌性則要2.2米長


(影片出處:Thierry Rakotoarivelo

鏽鬚鯊(Nebrius ferrugineus)

學       名:鏽鬚鯊(Nebrius ferrugine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非洲,西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等。臺灣分布於北部海域
體       長:約3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捕食的範圍廣泛,各式各樣之無脊椎動物及魚類皆可
習       性:主要棲息於大陸棚與島嶼棚的沿、近海大型鯊魚,棲息深度由潮間帶到70公尺深處,通常活動於潟湖的底層、礁石外圍之砂泥地或沙灘之外圍水域。夜行性,但亦活動於白天。有穴居之習性,但活動範圍很大,經常從一地洄游至另一地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延長,紡錘形;前部寬扁,後部略呈圓筒形。頭平扁而寬大。吻短。眼甚小,側位,無瞬膜。鼻孔近口部,鼻孔緣具短而尖凸之鬚;不具鼻溝或鼻瓣。噴水孔小,遠小於眼徑。鰓裂小,第四及第五鰓裂重疊,內鰓不具濾器。口裂中大,腹位,橫向。齒具中央齒尖,側邊具小齒尖。尾柄無側隆脊或凹窪。第一背鰭大於第二背鰭及臀鰭,上下角鈍尖,後緣平直,基底與腹鰭基底相對;第二背鰭較小,位於臀鰭上方,起點在臀鰭起點之前,上下角鈍尖,後緣微凹;尾鰭較長,上葉不發達,僅見於尾端;尾鰭下葉前部略突出,中部低平,中部與後部間具缺刻,後部為小三角形突出,與尾鰭上葉間有一缺刻。體與各鰭一致為鏽褐色,腹面淡黃色


(影片出處:Wildscreen Arkive

豹紋鯊(Stegostoma fasciatum)

學       名:豹紋鯊(Stegostoma fasciatum)
俗       名:大尾虎鮫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波斯灣、阿拉伯海、印度、伊朗、巴基斯坦、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孟加拉灣、安達曼海、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日本、台灣、中國、菲律賓、印尼、新加坡、新幾內亞等海域
體       長:約23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在沿海礁沙混合區的沙地上,生性羞怯,行動緩慢。卵生,一次約能產下4個帶卵絲的附著卵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平扁且延長,眼睛橢圓形,口下位;胸鰭寬大扁平。幼魚體為藍黑色,並布滿白色條紋與方形斑,日漸成長則白斑轉為黃棕色,白色條紋變成許多深色斑點。尾其極度延長


(影片出處:PLANETABUCEO

點紋狗鯊(Chiloscyllium punctatum)

學       名:點紋狗鯊(Chiloscyllium punctatum)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印度、斯里蘭卡、新加坡、泰國、越南、印尼、臺灣、菲律賓、日本及澳洲北部等。臺灣分布於東部及南部海域
體       長:約104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底棲之魚、蝦、蟹、貝類等為食物
習       性:主要棲息於沿海珊瑚礁區,經常棲息於潮間帶,屬中小型底棲性鯊魚。活動緩慢,常蟄伏於礁區附近海床。離水後可存活約12小時。夜行性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呈圓柱形或稍平扁;體側具一隆脊;頭側不具皮瓣。吻窄圓。眼橢圓形,上側位,無瞬膜。鼻孔下側位,鼻孔緣具短而尖凸之鬚;具鼻褶;具口鼻溝。噴水孔中大,約等於眼徑。鰓裂小,第四及第五鰓裂重疊,內鰓不具濾器。口裂小,腹位,近於平直。齒具中央齒尖,側邊小齒尖或有或無。背鰭2個,小而上角鈍圓,後端凹入,下角尖突,第一背鰭起點約在腹鰭基底中部後;第二背鰭起點在腹鰭與臀鰭間;胸鰭與腹鰭略小,同大或胸鰭略大;臀鰭小,起點遠於第二背鰭後角之後,基底長短於尾鰭下葉基底長,而與尾鰭下葉之起點僅以一窄凹窪分隔,其間距遠短於臀鰭基底長;尾鰭上葉略往上揚,上葉略發達,腹緣明顯;尾鰭下葉低平而延長,但前部不突出,後部具缺刻。體呈灰褐色,除幼魚外,體側不具橫紋或淡色之斑點


(影片出處:Marine LifeTV

條紋斑竹鯊(Chiloscyllium plagiosum)

學       名:條紋斑竹鯊(Chiloscyllium plagiosum)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波斯灣、阿拉伯海、印度、伊朗、巴基斯坦、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安達曼海、泰國、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亞、新幾內亞、日本、台灣、中國南海和東海、菲律賓等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蘇門答臘
體       長:約7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棲息在沿海礁沙混合且海藻叢生的海床,行動緩慢。肉食性。卵生
習       性: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
毒       性:
身體特徵魚體呈圓柱形,稍平扁。眼睛橢圓形,鼻孔緣具短而尖凸之鬚,具鼻褶與口鼻溝。體呈灰褐色,體側具12至13條暗色橫紋,體側及各鰭另具有許多淡色斑點


(影片出處:Fred Shark

灰斑狗鯊(Chiloscyllium griseum)

學       名:灰斑狗鯊(Chiloscyllium griseum)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自阿拉伯海到印度、斯里蘭卡、新加坡、泰國、越南、印尼、臺灣、菲律賓以及所羅門群島;日本及韓國可能也有分布。臺灣分布於北部、東北部及澎湖海域
體       長:約7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可能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卵生
習       性:主要棲息於沿海礁砂混合且海藻繁生的海床。行動緩慢。卵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身體及尾部相當粗壯,吻前部圓,體幹側邊無隆脊,背鰭相當大且圓,略小於腹鰭。兩背鰭間距通常超過全長之9.3%。第一背鰭起點超過腹鰭插入點;肛門到尾部尖端距離少於全長之67%。臀鰭起點稍超過第一背鰭的尖端。成魚體色通呈棕色,無斑紋,但幼魚有明顯的黑色橫帶紋


(影片出處:AquariumMondoMarino

布氏黏盲鰻(Eptatretus burgeri)

學       名:布氏黏盲鰻(Eptatretus burgeri)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從日本海、東日本到台灣。台灣分布於東北部沿海
體       長:約6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一般吸附於其他魚類的鰓上或峽部,亦可由鰓部咬穿體壁,食內臟及肌肉,僅留皮骨;有時會吸附並咬食落網的魚類
習       性:主要棲息在較淺海域,營寄生生活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延長呈圓柱狀,體後方側扁。眼退化為皮膚所覆蓋。無上下頜。口腔外緣具四對鬚;口腔外側左右各有兩列齒,其內列齒之2-3顆齒之基部愈合,鰓孔每側6個,彼此間距大,呈縱線排列,左側最後一個大於其餘鰓孔。體側各有一列黏液孔,可依位置區分為鰓前區、鰓區、鰓肛區及肛後區等四區,無鱗。肛門位於體後端。無背、臀、胸及腹鰭,僅有尾鰭。體色呈灰褐色,腹部淡灰色;背部中央有一白帶,有白色眼斑點


(影片出處:Sasuke Tsujita)

短尾真鯊(Carcharhinus brachyurus)

學       名:短尾真鯊(Carcharhinus brachyur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全球各溫、熱帶水域
體       長:約32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大洋性或底棲魚類、頭足類、小型鯊魚或魟為食
習       性:棲息於大陸棚或島嶼斜坡緣的沿海或近海大型鯊類,偶而出現於河口區域、港灣淺水域、沿岸沙灘區或近海底層。具有洄游習性,在北半球的族群,春夏時,遷移至北方較冷水域;秋冬時,遷移至南方較溫暖水域。胎生,一胎可產下13-20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60-70公分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呈紡錘型,軀幹較粗大。頭寬扁。尾基上方具一凹窪,下方不明顯。吻尖突。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短,發育不全;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頜齒側扁,窄尖,邊緣具細鋸齒,齒尖直立或略外斜;下頜齒較窄而直立,邊緣略具鋸齒,基底寬。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無隆脊,第一背鰭中大,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後緣深凹,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稍後於臀鰭起點,後緣斜直,後角尖突;胸鰭大型,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鈍圓,內角亦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鈍圓。體背側青銅灰色或灰橄櫃色,腹側灰白;各鰭通常素色,除了腹鰭及胸鰭鰭尖為暗色或黑色緣,有時尾鰭具不顯之黑色緣,則背鰭亦具不顯之黑色緣


(影片出處:Ken Ohu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史瑞克魚(Semicossyphus reticulatus)

學       名:金黃突額隆頭魚(Semicossyphus reticulatus)
俗       名:史瑞克魚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南部、韓國及南中國海海域
體       長:約10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約30年
食       物:以貝類生物為食
習       性:棲息在礁石區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特點是紅色的身體和身體上有從眼睛到尾鰭一條線。 當它成長的時候,這線逐漸消失和它的頭隆起


(影片出處:Tetsu Taguchi

小盾鱧(Channa micropeltes)

學       名:小盾鱧(Channa micropeltes)
俗       名:魚虎,金筆
棲  息 地蘇門答臘、泰國、馬來西亞、印度(泰米爾,喀拉拉邦)、越南,寮國和緬甸等東南亞國家(緬甸是否有小盾鱧,現在仍無法確定),後來引進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臺灣和中國,目前美國以及英國(外來種)目前也有捕獲小盾鱧
體       長:約30-6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食為魚類、鳥類、水生昆蟲、蝦類以及兩棲類等
習       性:主要生存於河川下游流域、池塘以及水庫等水流平緩的水域,喜好於淺水區活動,並且在水底游動,偶爾才會進入深水區或在水面游動。據說,小盾鱧能用鰭爬到陸地上長期生活,但生物學家指出,小盾鱧在陸地上最多也撐不到四天,並且,小盾鱧的鰭不適合爬行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小盾鱧成年體長可達30-60公分,身體顏色大約成長至50公分後固定,盾鱧特徵幾乎與線鱧相同,但小盾鱧的頭部稍尖一些。小盾鱧的體色多變,大部分小盾鱧的體色為綠褐或橄欖綠,側線以上有不規則黑色斑紋,側線以下則有桃紅或粉黃的顏色,腹部純白色


(影片出處:alex dragotis

水滴魚(Psychrolutes marcidus)

學       名:水滴魚(Psychrolutes marcidus)
俗       名:憂傷魚或軟隱棘杜父魚
棲  息 地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沿岸較深的水域
體       長:約3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不詳
習       性:體由密度比水還要低的膠狀物質組成以保持浮力,讓水滴魚可以較輕易從海底浮出。由於人類很難達到牠們的棲息地,所以以往極少被人類所發現,但近年來由於深海捕撈的作業,水滴魚正面臨滅絕的威脅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水滴魚身體呈凝膠狀


(影片出處:orsobyanco

月魚(Lampris guttatus)

學       名:月魚(Lampris guttatus)
俗       名:斑點月魚,花點三角仔
棲  息 地分布於全球各大海洋
體       長:約20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頭足類為主
習       性:棲息在大洋的中層水域,靠著上下揮動大型胸鰭的方式來游泳,有如划槳。繁殖期在春季
毒       性:
身體特徵魚體側扁,呈卵圓形;口小,眼大;鱗片細小。體色從粉紅、藍色到紫色皆有,散布白色斑點,各鰭均為橘紅色。背鰭前方鰭條延長呈鐮刀狀,與腹鰭對稱;尾鰭為月形。背鰭軟條48至55枚、臀鰭軟條33至41枚、脊椎骨43枚


(影片出處:PatrynWorldLatestNew

海参斑(Cyclopterus lumpus)

學       名:圓鰭魚(Cyclopterus lumpus)
俗       名:海参斑
棲  息 地分布於北極一帶處生長的純野生魚種
體       長:約61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櫛水母、水母、小型甲殼動物、多毛類動物等為食
習       性:棲息在岩石底質、海草生長的底層水域,在產卵季節的時候,雄魚在下面上變成淡紅顏色,然而母魚是藍綠色
毒       性:
身體特徵魚身營養價值高,魚皮像甲魚的裙邊,膠原蛋白的含量高,魚肉嫩滑,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高,骨頭含鈣量高。圓鰭魚的腹鰭有類似蝦虎魚類腹鰭癒合成一盤狀吸盤的特徵。圓鰭魚魚卵在丹麥料理十分廣泛地使用,除了會與減半或切片的烚蛋放在一起外,還有跟土墩蝦,或是其他魚類、海鮮等的組合


(影片出處:SubmaraIreland's channel

長吻帆蜥魚(Alepisaurus ferox)

學       名:長吻帆蜥魚(Alepisaurus ferox)
俗       名:帆蜥魚,狗母或長吻鰭槍魚
棲  息 地分布極廣,寒帶(最北紀錄於斯瓦巴北部外海)至熱帶海域(最南紀錄於智利南部外海)均有紀錄,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西西里的巴勒摩東北部海域與墨西拿北方海域)、北冰洋等海域
體       長:約1.5公尺,最大可長至約2.5公尺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如魚類、甲殼類、腔腸動物、軟體動物、頭足類等,都曾在其腸胃發現過
習       性:有明顯的晝夜垂直移動特性,白天蟄伏深海,晚間上升到近表層。喜在寒暖流交相會的鋒面處逗留。屬於雌雄同體的魚類,性腺為白色透明的長絲帶狀。性極貪食,往往囫圇吞咽各種中小型餌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背鰭具30至45條軟條;臀鰭具13至18條軟條。身體細長且側扁。頭稍扁且略高,尖突。眼與嘴大,口裂延伸至眼後,幾乎達到鰓蓋骨;下頷稍突出,並有一列小孔。尾柄峽小而側扁,兩側各有一脂質突起。牙尖利,但參差不齊,全部齒尖倒向後部。體光滑無鱗,皮很薄,側線明顯,前部位較高,後部成直線向尾部延伸。被其常而高,起點於鰓繷上方,延伸到臀鰭起點上方,鰭條可埋於背溝支中;脂鰭中等大;胸鰭側下位,矛狀;腹鰭小;尾鰭深叉形,上葉部分鰭條延長成絲狀。體背藍青色,體側與腹部銀灰色,有閃光


(影片出處:funsea17

雪茄達摩鯊(Isistius brasiliensis)

學       名:雪茄達摩鯊(Isistius brasiliensi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南北緯30度間的世界各大洋、中太平洋以及台灣北部海域等,屬於熱帶和亞熱帶外洋性種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巴西
體       長:約30~5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嗜食烏賊、鮪魚
習       性:是一種相當兇暴的寄生型鯊魚,牠會藉由腹部的發光器引誘獵物,待對方上鉤後會先用下顎那如鋸齒般的銳利牙齒咬住,再以身體迴轉的方式撕扯下其肉,被牠攻擊過的獵物身上會留下多處如同坑洞般的傷痕,達摩鯊通常會攻擊鯨、海豚等大型的魚類和海洋生物,有時甚至破壞潛水艇或海底電纜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色為茶褐色,腹部則為白色,因為外型像雪茄而得其名

 
(影片出處:Tiburones en Galicia

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細鰭短吻獅子魚(Careproctus rastrinus)

學       名:細鰭短吻獅子魚(Careproctus rastrin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的鄂霍次克海及日本海海域
體       長:約51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不詳
習       性:棲息在水深55至913公尺的水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身體圓短,頭大,身體細,體呈均勻的粉紅色,具有細小的棘;眼與腹膜銀色;腹部暗色,鰓裂延伸至胸鰭第一至第六鰭條,背鰭軟條57至62枚;臀鰭軟條50至55枚;脊椎骨62至67個


(影片出處:silver chimaera

石川粗鰭魚(Trachipterus ishikawae)

學       名:石川粗鰭魚(Trachipterus ishikawae)
俗       名:
棲  息 地大洋性魚類,偶出現於近海及沿岸,生態習性不清楚,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及臺灣。臺灣發現於東部及北部海域。
體       長:約27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不詳
習       性:不詳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延長而呈帶狀,甚側扁,前部高,向後漸細窄;體高略較頭長為長。頭略小,頭背部普通傾斜。吻長於眼徑。眼中大。口小,上頜能伸縮。無肋骨。體無鱗,成魚側線骨片相互連接呈一連續之管狀構造,上有退化小棘。背鰭基底長,具軟條164-190,幼魚形態尚不清楚,成魚則起始於鰓蓋上方,前方鰭條不延長;無臀鰭;腹鰭成魚退化;尾鰭與軟軸幾垂直,上葉上翹,呈扇形,具軟條8,下葉小而不明顯。體銀白色,體側前方背部數個大小不一之暗斑,幼魚體色不詳

(影片出處:silver chimaera

黑線銀鮫(Chimaera phantasma)

學       名:黑線銀鮫(Chimaera phantasma)
俗       名:
棲  息 地分佈於南海 、 東海和黃海 ;國外分佈於朝鮮和日本沿海 
體       長:約30~60公分
重       量:約250~600公克
壽       命:不詳
食       物: 以貝類、 甲殼類和小魚為食
習       性:冬季和生殖季節游向近海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 體延長側扁,向後漸細小。 頭粗大。 吻短。 眼大。 口中大,橫列,具扁薄唇褶。 兩頜齒呈板型的。 喙狀物。 無椎體、 脊索不分節。 成體無滑。 背鰭 2個,臂鰭。 退化成低平。 胸鰭寬大,基底具一寬大肌柄。 腹鰭中大,基底具一肌柄。 尾鰭上下葉低平延長,與背鰭和臀鰭有一凹缺。 分離。 尾椎軸延長如線條。 雄魚具有腹鰭鰭腳和1個額鰭腳。 體銀灰色,鰭暗褐色


(影片出處:silver chimaera

鈍口擬獅子魚(Pseudoliparis amblystomopsis)

學       名:鈍口擬獅子魚(Pseudoliparis amblystomopsi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千島群島、堪察加半島海域
體       長:約23.8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靠食用其他海洋生物的屍體残骸為生
習       性:棲息深度6165-7587公尺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長尾鰭相似,它像天使的翅膀也被稱為所謂天使魚


(影片出處:NipponFoundationPR

太平洋桶眼魚( Macropinna Microstoma )

學       名:太平洋桶眼魚( Macropinna Microstoma )
俗       名:
棲  息 地產於太平洋加州附近600~800米的水下
體       長:不詳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不詳
習       性:這種特殊的眼睛結構非常有利於收集光線,適應於太陽光無法射入的漆黑深海環境。它們使用自己超敏感的管狀眼睛搜尋模糊輪廓的獵物。科學家曾認為這種眼睛結構是固定向上凝視的,然而這樣它們將錯過正面迎來的獵物,因為用它們小而尖的嘴很難捕捉到獵物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頭形似現代戰鬥機的泡型座艙罩,是充滿透明液體的組織,使它在海中能用水平姿態,直接觀察到自身上方的動靜


(影片出處:twappledaily201201

龍蝦魚(Scalicus serrulatus)

學       名:鋸棘叉吻魴鮄(Scalicus serrulatus)
俗       名:龍蝦魚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從日本南部至安達曼海海域
體       長:約27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不詳
習       性:不會游泳 ,只能在沙底蠕動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有著獨特的外型,被稱為「龍頭蝦身」的「怪魚」


(影片出處:twappledaily201201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大泥鰍(Paramisgurnus dabryanus)

學       名:大鱗副泥鰍(Paramisgurnus dabryanus)
俗       名:大泥鰍、紅泥鰍
棲  息 地分布於中國四川省內見於長江、嘉陵江和岷江水系、浙江省和台灣、遼寧省遼河中下游、黃河、黑龍江等。並引進日本,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長江
體       長:約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水生昆蟲、藻類、有機碎屑等為食
習       性:為初級淡水魚,喜歡在泥底質的水田、水渠、沼澤或河川緩流,對環境的適應力與耐污力頗強,可生活於溶氧不足且水位淺的濕地,並能吞入空氣泡進行腸壁呼吸,屬雜食性
毒       性:
身體特徵體延長呈圓柱狀,頭小且具5對鬚。魚體呈灰褐色,腹部淺黃色,具不規則的黑色細小斑點或線紋,有些地區體色較紅。背鰭及尾鰭有暗色小點排列成行,尾鰭圓形


(影片出處:berti1893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鰱魚(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學       名:鰱魚(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俗       名:白鰱、跳鰱、水鰱、鰱子
棲  息 地原分布於中國,已引進到世界各地,並對某些地區造成生態衝擊
體       長:約10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浮游藻類及有機碎屑為食
習       性:為初級淡水魚,棲息於江河、水庫及湖泊的上層水域,性急躁,善跳躍。屬雜食性
毒       性:
身體特徵體形側扁、稍高,呈紡錘形。背部呈青灰色,兩側及腹部呈白色。頭較大,眼睛位置較低。鱗片細小,腹部正中角質棱自胸鰭下方直延到肛門,胸鰭不超過腹鰭基部,各鰭色灰白。形態似鱅魚。背鰭硬棘1至3枚;背鰭軟條6至7枚;臀鰭硬棘1至3枚;臀鰭軟條10至14枚


(影片出處:digitaldesignsvc's channel

(圖片出處:http://www.lnyouth.org.cn/iphoto/201404/13/241765.html)

哥布林鯊(Mitsukurinidae owstoni)

學       名:歐氏尖吻鮫(Mitsukurinidae owstoni)
俗       名:歐氏劍吻鯊、歐氏尖吻鯊,哥布林鯊
棲  息 地世界各地溫帶和熱帶的海域,從太平洋的澳洲[5] 至大西洋的墨西哥灣
體       長:一般的標本都有2至3米長。最大的標本是在塔斯馬尼亞被發現,約有3.9米長。 估計牠們最大可以達至5.4至6米長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牠們會吃深海石頭魚、頭足綱及甲殼類等獵物
習       性:歐氏尖吻鮫是以在其吻的電子敏感器官來偵測獵物。一旦歐氏尖吻鮫發現牠的獵物,牠們突然伸出其顎,以像舌頭的肌肉來將獵物啜入前齒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型屬於中等至大型。歐氏尖吻鮫有一般鯊魚所有的體形。牠們的鰭並非尖的,反而是低及圓的,臀鰭及胸鰭明顯的比背鰭大。牠們的尾巴就像長尾鯊般,上半葉比下半葉長。歐氏尖吻鮫的身體呈粉紅色,在鯊魚中非常獨特,這是因牠們的皮膚是半透明的,其血管使得外觀上是粉紅色的。牠的鰭都是帶青色的。歐氏尖吻鮫的眼睛小且沒有瞬膜。牠們沒有尾前小窩及龍骨。前排牙齒很長及邊滑,後排的牙齒則適合壓碎食物。歐氏尖吻鮫的肝臟可以佔身體重量的25%。現時仍未知悉為何牠們的肝如此大


(影片出處:nicoran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