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細鰭短吻獅子魚(Careproctus rastrinus)

學       名:細鰭短吻獅子魚(Careproctus rastrin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的鄂霍次克海及日本海海域
體       長:約51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不詳
習       性:棲息在水深55至913公尺的水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身體圓短,頭大,身體細,體呈均勻的粉紅色,具有細小的棘;眼與腹膜銀色;腹部暗色,鰓裂延伸至胸鰭第一至第六鰭條,背鰭軟條57至62枚;臀鰭軟條50至55枚;脊椎骨62至67個


(影片出處:silver chimaera

石川粗鰭魚(Trachipterus ishikawae)

學       名:石川粗鰭魚(Trachipterus ishikawae)
俗       名:
棲  息 地大洋性魚類,偶出現於近海及沿岸,生態習性不清楚,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及臺灣。臺灣發現於東部及北部海域。
體       長:約27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不詳
習       性:不詳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延長而呈帶狀,甚側扁,前部高,向後漸細窄;體高略較頭長為長。頭略小,頭背部普通傾斜。吻長於眼徑。眼中大。口小,上頜能伸縮。無肋骨。體無鱗,成魚側線骨片相互連接呈一連續之管狀構造,上有退化小棘。背鰭基底長,具軟條164-190,幼魚形態尚不清楚,成魚則起始於鰓蓋上方,前方鰭條不延長;無臀鰭;腹鰭成魚退化;尾鰭與軟軸幾垂直,上葉上翹,呈扇形,具軟條8,下葉小而不明顯。體銀白色,體側前方背部數個大小不一之暗斑,幼魚體色不詳

(影片出處:silver chimaera

黑線銀鮫(Chimaera phantasma)

學       名:黑線銀鮫(Chimaera phantasma)
俗       名:
棲  息 地分佈於南海 、 東海和黃海 ;國外分佈於朝鮮和日本沿海 
體       長:約30~60公分
重       量:約250~600公克
壽       命:不詳
食       物: 以貝類、 甲殼類和小魚為食
習       性:冬季和生殖季節游向近海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 體延長側扁,向後漸細小。 頭粗大。 吻短。 眼大。 口中大,橫列,具扁薄唇褶。 兩頜齒呈板型的。 喙狀物。 無椎體、 脊索不分節。 成體無滑。 背鰭 2個,臂鰭。 退化成低平。 胸鰭寬大,基底具一寬大肌柄。 腹鰭中大,基底具一肌柄。 尾鰭上下葉低平延長,與背鰭和臀鰭有一凹缺。 分離。 尾椎軸延長如線條。 雄魚具有腹鰭鰭腳和1個額鰭腳。 體銀灰色,鰭暗褐色


(影片出處:silver chimaera

鈍口擬獅子魚(Pseudoliparis amblystomopsis)

學       名:鈍口擬獅子魚(Pseudoliparis amblystomopsi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千島群島、堪察加半島海域
體       長:約23.8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靠食用其他海洋生物的屍體残骸為生
習       性:棲息深度6165-7587公尺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長尾鰭相似,它像天使的翅膀也被稱為所謂天使魚


(影片出處:NipponFoundationPR

太平洋桶眼魚( Macropinna Microstoma )

學       名:太平洋桶眼魚( Macropinna Microstoma )
俗       名:
棲  息 地產於太平洋加州附近600~800米的水下
體       長:不詳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不詳
習       性:這種特殊的眼睛結構非常有利於收集光線,適應於太陽光無法射入的漆黑深海環境。它們使用自己超敏感的管狀眼睛搜尋模糊輪廓的獵物。科學家曾認為這種眼睛結構是固定向上凝視的,然而這樣它們將錯過正面迎來的獵物,因為用它們小而尖的嘴很難捕捉到獵物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頭形似現代戰鬥機的泡型座艙罩,是充滿透明液體的組織,使它在海中能用水平姿態,直接觀察到自身上方的動靜


(影片出處:twappledaily201201

龍蝦魚(Scalicus serrulatus)

學       名:鋸棘叉吻魴鮄(Scalicus serrulatus)
俗       名:龍蝦魚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從日本南部至安達曼海海域
體       長:約27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不詳
習       性:不會游泳 ,只能在沙底蠕動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有著獨特的外型,被稱為「龍頭蝦身」的「怪魚」


(影片出處:twappledaily201201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大泥鰍(Paramisgurnus dabryanus)

學       名:大鱗副泥鰍(Paramisgurnus dabryanus)
俗       名:大泥鰍、紅泥鰍
棲  息 地分布於中國四川省內見於長江、嘉陵江和岷江水系、浙江省和台灣、遼寧省遼河中下游、黃河、黑龍江等。並引進日本,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長江
體       長:約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水生昆蟲、藻類、有機碎屑等為食
習       性:為初級淡水魚,喜歡在泥底質的水田、水渠、沼澤或河川緩流,對環境的適應力與耐污力頗強,可生活於溶氧不足且水位淺的濕地,並能吞入空氣泡進行腸壁呼吸,屬雜食性
毒       性:
身體特徵體延長呈圓柱狀,頭小且具5對鬚。魚體呈灰褐色,腹部淺黃色,具不規則的黑色細小斑點或線紋,有些地區體色較紅。背鰭及尾鰭有暗色小點排列成行,尾鰭圓形


(影片出處:berti1893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鰱魚(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學       名:鰱魚(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俗       名:白鰱、跳鰱、水鰱、鰱子
棲  息 地原分布於中國,已引進到世界各地,並對某些地區造成生態衝擊
體       長:約10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浮游藻類及有機碎屑為食
習       性:為初級淡水魚,棲息於江河、水庫及湖泊的上層水域,性急躁,善跳躍。屬雜食性
毒       性:
身體特徵體形側扁、稍高,呈紡錘形。背部呈青灰色,兩側及腹部呈白色。頭較大,眼睛位置較低。鱗片細小,腹部正中角質棱自胸鰭下方直延到肛門,胸鰭不超過腹鰭基部,各鰭色灰白。形態似鱅魚。背鰭硬棘1至3枚;背鰭軟條6至7枚;臀鰭硬棘1至3枚;臀鰭軟條10至14枚


(影片出處:digitaldesignsvc's channel

(圖片出處:http://www.lnyouth.org.cn/iphoto/201404/13/241765.html)

哥布林鯊(Mitsukurinidae owstoni)

學       名:歐氏尖吻鮫(Mitsukurinidae owstoni)
俗       名:歐氏劍吻鯊、歐氏尖吻鯊,哥布林鯊
棲  息 地世界各地溫帶和熱帶的海域,從太平洋的澳洲[5] 至大西洋的墨西哥灣
體       長:一般的標本都有2至3米長。最大的標本是在塔斯馬尼亞被發現,約有3.9米長。 估計牠們最大可以達至5.4至6米長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牠們會吃深海石頭魚、頭足綱及甲殼類等獵物
習       性:歐氏尖吻鮫是以在其吻的電子敏感器官來偵測獵物。一旦歐氏尖吻鮫發現牠的獵物,牠們突然伸出其顎,以像舌頭的肌肉來將獵物啜入前齒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型屬於中等至大型。歐氏尖吻鮫有一般鯊魚所有的體形。牠們的鰭並非尖的,反而是低及圓的,臀鰭及胸鰭明顯的比背鰭大。牠們的尾巴就像長尾鯊般,上半葉比下半葉長。歐氏尖吻鮫的身體呈粉紅色,在鯊魚中非常獨特,這是因牠們的皮膚是半透明的,其血管使得外觀上是粉紅色的。牠的鰭都是帶青色的。歐氏尖吻鮫的眼睛小且沒有瞬膜。牠們沒有尾前小窩及龍骨。前排牙齒很長及邊滑,後排的牙齒則適合壓碎食物。歐氏尖吻鮫的肝臟可以佔身體重量的25%。現時仍未知悉為何牠們的肝如此大


(影片出處:nicoranju

黑鰱(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

學       名:鱅魚(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
俗       名:花鰱、黑鰱、大頭鰱、胖頭魚、大頭魚
棲  息 地原產於中國,並引進世界各地的淡水水域,目前已對部分國家造成生態問題
體       長:約112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細密的鰓耙濾食浮遊動物
習       性:為初級淡水魚,棲息在江河水庫、湖泊的中上層,性情溫和。鱅魚具有洄遊習性,平時多生活在有一定流速的水中。生長迅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側扁,頭部特大,眼在頭的下半部。背部暗黑色,有不規則的深色斑塊,腹部灰白色且呈圓滑狀。尾鰭叉形,背鰭硬棘3枚;背鰭軟條7枚;臀鰭硬棘1至3枚;臀鰭軟條12至14枚


(影片出處:hank wang

陳氏鰍鮀(Gobiobotia cheni)

學       名:陳氏鰍鮀(Gobiobotia cheni)
俗       名:台灣鰍鮀,八鬚鯉
棲  息 地本魚僅分布台灣大肚溪及濁水溪,為特有種
體       長:約1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攝食時,將吻部鑽入沙中,以濾食其中的有機碎屑及其他小生物
習       性:為初級淡水魚,喜棲息於溪水湍急且溶氧量高的溪流底層,對環境的忍受力較低。遇敵時,會鑽入沙中躲藏
毒       性:
身體特徵魚體延長,略呈圓柱狀,腹部圓。口下位,鬚4對。鱗片大,魚體背側灰褐色,頭部顏色較深,體側布滿細小黑點,並有一條不明顯的黑色縱帶,腹部白色,尾鰭叉形


(影片出處:陳立倫

鯁魚(Cirrhinus molitorella)

學       名:鯁魚(Cirrhinus molitorella)
俗       名:
棲  息 地原分佈於中國大陸南方,以珠江流域最多。台灣西部的水庫已有養殖
體       長:最大體長可達50公分以上,通常為3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有機碎屑、藻類與植物碎片維生,偶爾攝食無脊椎動物
習       性:主要棲息於溪流中、下游的緩水域或湖泊的中、下層水域。性情活潑,喜歡群游活動
毒       性:
身體特徵體長而側扁,於背鰭起點前方身體有顯著隆起。尾鰭深叉狀。背側灰青色,腹部銀白。胸鰭上方,在側線的上下方共有8-2個鱗片,基部有藍黑色斑點,聚成一堆類似菱形的斑塊。體側鱗片基部有三角形淺綠色斑點


(影片出處:杜商寶

台灣纓口臺鰍(Formosania lacustre)

學       名:台灣纓口臺鰍(Formosania lacustre)
俗       名:
棲  息 地原認定為臺灣特有種,但進來發現有存在中國福建水系的同種族群。分布於臺灣北部及西部淡水河至濁水溪間的溪流中、上游流域
體       長:約1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刮食石頭上之藻類,以及捕食水生昆蟲、或攝食有機碎屑等為食
習       性:初級淡水魚。喜好棲息於河川的中、上游湍急的河段。底棲性,常以扁平的身體及胸、腹鰭平貼在石頭上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略呈圓筒形,尾柄部側扁。胸鰭以前的頭部呈扁平的鈍三角形。吻鈍圓,口前具吻溝及唇褶;鰓裂略寬,向下延伸可達腹面。口下位,橫裂;口四周有吻鬚及唇褶特化的短鬚,約有11根。下唇側後孔突特仆成疣狀突。體被細小圓鱗,頭部及胸部的內側均裸出無鱗。側線完全。背鰭基部較短,起點在腹鰭起點之前上方,軟條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2(不分枝軟條)+ 5(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7-8(分枝軟條);胸鰭寬大而平展,末端遠離腹鰭;尾鰭凹形。體色變異大,一般為全身暗黃褐色,體背及體側具有不規則的深褐色雲狀斑;各鰭淡黃褐色,或具有暗色點狀條紋


(影片出處:Alex Muir

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台灣細鯿(Metzia formosae)

學       名:台灣細鯿(Metzia formosae)
俗       名:台灣黃鯝魚、台細鯿
棲  息 地分布香港、雲南、廣西、廣東、海南、台灣(北部的大湖、內湖及汐止)和越南
體       長:約8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浮游動物、植物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等為食
習       性:為初級淡水魚,喜棲息於平原河川中、下游的潭區或營養豐富的湖沼水域,活動於中上層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延長而側扁,頭小,無鬚,口略上位。魚體銀白色,體側中央具一條明顯的灰黑色縱帶。各鰭皆為淺灰色,尾鰭叉形


(影片出處:IMAKU1)

半紋小鲃(Puntius semifasciolatus)

學       名:半紋小鲃(Puntius semifasciolatus)
俗       名:
棲  息 地以絲藻、水生昆蟲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體       長:約1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分布於中國東南部、海南島及台灣等地,現已被引進世界各國做為觀賞用魚。目前已知臺灣分布於南部高雄及屏東各地溪流中下游水域
習       性:初級淡水魚。為平地河川、湖泊、池沼及溝渠中常見的小型魚類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背略呈青黑色,腹側為金黃色。體側具有長短不一,寬度窄的黑色條狀或點狀的橫帶,約略有7-10條橫帶,背部則散布有若干不規則的小黑點。眼部上半具有紅色光澤。雄魚的背鰭緣及尾鰭橘紅色 


(影片出處:MadDuff01

臺灣石鮒(Tanakia himantegus)

學       名:革條田中鰟鮍(Tanakia himantegus)
俗       名:臺灣石鮒、牛屎鯽仔、副彩鱊、革條副鱊
棲  息 地分布於台灣及中國淡水流域
體       長:約8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型底棲動物為食
習       性:為初級淡水魚,棲息於低海拔平緩處之池沼或溝渠,仰賴背角無齒蚌生存。繁殖季時雌魚會由細長的產卵管將卵產在圓蚌殼及斧足中的隙縫,卵受精後於內孵化。雄魚為爭奪圓蚌有強烈的領域行為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側扁,呈卵圓形;具1對短鬚。體色為銀灰色,鱗片大。雌雄於尾鰭中央末端皆有一往前延伸之黑色縱帶,雄魚的體色較為鮮豔,背鰭與臀鰭末端明顯呈紅、黑兩色,眼部上緣亦呈紅色;繁殖季時雄魚吻端左右各會出現一個白色的追星,而雌魚則具有細長的產卵管


(影片出處:2008YORE4

圓吻鯝(Distoechodon tumirostris)

學       名:圓吻鯝(Distoechodon tumirostri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臺灣和中國。臺灣分布於臺灣北部以及宜蘭地區河系的湖沼,但是現存數量並不多
體       長:約2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藻類等水生植物為食
習       性:2齡魚性腺開始成熟,4-8月繁殖
毒       性:
身體特徵體稍側扁、頭呈錐形、眼小、 側位 、吻端圓突、口近下位呈橫裂、下頜有銳利而發達的角質邊緣, 背鰭末根不分枝鰭條為硬刺,其長度短於頭長,胸鰭不達腹鰭 、 臀鰭起點緊靠肛門,無腹棱。 尾柄寬大,尾鰭分叉,兩邊緣斜上翹,呈新月牙形。 側線完全,背部體色微黑,腹部淡白色,體側有10-11條黑色斑點組成的條紋,背、 尾鰭青灰色,鰭緣灰黑,其他各鰭色較淡,呈淡桔黃色


(影片出處:robert yueh

大眼華鯿(Sinibrama macrops)

學       名:大眼華鯿(Sinibrama macrops)
俗       名:大眼魴、大眼吊
棲  息 地分布於台灣以及中國柳江、鬱江、桂江等流域
體       長:約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水生昆蟲、小魚及藻類為主
習       性:為初期淡水魚,喜棲息於河川水流緩慢的深潭附近,在中下水層成群活動。性活潑,生性機警,易受驚嚇
毒       性:
身體特徵魚體側扁且略延長,背部略為隆起。頭小,無鬚,眼大。魚體銀灰色,背部青灰色,腹部銀白色,尾鰭叉形 


(影片出處:IMAKU1

武昌魚(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學       名:團頭魴(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俗       名:武昌魚,樊口鯿魚、團頭鯿、縮項魴
棲  息 地盛產於中國湖北省鄂州市(古稱武昌縣)與武漢市江夏區(亦為武昌縣)交界的梁子湖中
體       長:約3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幼魚以甲殼類,成魚以水生植物為主食
習       性:為初級淡水魚,棲息於湖泊或水庫中下水層,喜好淤泥底質且水草茂盛的靜止水域,生長快。產粘性卵於水草上
毒       性:
身體特徵體側扁且背部顯著隆起,魚體略呈菱形。頭短小而略尖突,口小。魚體背部灰黑色,形成數條不明顯的灰色縱紋,尾鰭叉形,背鰭硬棘3枚;背鰭軟條7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25至27枚


(影片出處:杜商寶

草魚(Ctenopharyn odon idellus)

學       名:草魚(Ctenopharyn odon idellus)
俗       名:鯇魚、混子、草青
棲  息 地原產於中國各大江河水系至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均有分布,已廣泛引進世界各地,並對某些地區造成生態衝擊
體       長:約15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體長15毫米左右時,食底棲無脊椎動物;20毫米後,開始攝食植物的幼嫩部分和浮萍;30~32毫米時,轉換為以周叢生物為主食;50~55毫米時完全轉為草食,如食苦草、馬來眼子菜等,以及象草、蘇丹草、 稗草、瓜類的葉、藤等
習       性:為初級淡水魚,生活於水深5至30公尺。棲息於河川、水庫、湖泊的中下水域,游泳迅速,性情活潑,常成群覓食。3至4歲成熟,成長迅速
毒       性:
身體特徵體側扁且延長,吻短而圓鈍,口大,無鬚,特徵是具2排梳狀咽頭齒。魚體背部青褐色而略帶黃色,腹部乳白,鱗片大且具黑緣;胸鰭與腹鰭略帶黃色,尾鰭淺叉形,背鰭硬棘3枚; 背鰭軟條7至8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7至11枚


(影片出處:陳宏昌

青魚(Mylopharyngodon piceus)

學       名:青魚(Mylopharyngodon piceus)
俗       名:
棲  息 地原產於中國,已引進世界各地,並造成部分地區生態衝擊
體       長:約180公分
重       量:成魚最大的最大個體可超過100公斤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浮遊動物為食
習       性:為初級淡水魚,通常棲息在水的中下層,屬肉食性,主要以小河蚌、螺螄等底棲動物為食,在魚苗階段。青魚生長迅速,個體較大,成魚最大的最大個體可超過100千克
毒       性:
身體特徵體延長而側扁,體型壯碩,口大。魚體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成長後全身黝黑,體表有較大的圓鱗,鰭為灰黑色,尾鰭凹形,背鰭軟條7至9枚;臀鰭軟條8至10枚


(影片出處:cape grass

台灣白魚(Pararasbora moltrechti)

學       名:台灣副細鯽(Pararasbora moltrechti)
俗       名:台灣白魚
棲  息 地記錄上僅分布分布於水流東溪(大肚溪支流)與食水嵙溪(大甲溪支流),但仍有在台灣烏溪與濁水溪上游及日月潭附近的小溪及水潭中有發現族群
體       長:約10公分 ,大的雌魚可達1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型無脊椎動物、水生昆蟲及綠藻為食
習       性:繁殖期在3至10月之間並在5月達到高峰。最初性成熟。 為台灣特有的淡水魚類,習性屬於溫和魚類,飼養與繁殖都相當容易,幾乎任何的人工飼料都會進食。產地多集中在南投埔里一帶的小溪、茭白筍田及池塘中,屬於罕見魚類。在台中的食水嵙溪(大甲溪支流)及北部的幾處封閉池塘,都是人為復育的成果,並非真正的野生族群
毒       性:
身體特徵體延長而側扁,無鬚,鱗片大。魚體淡土黃色,體側有寬且界限不清之藍紫色縱帶,特徵是側線長且完整,上半部弧形後緣的鱗片呈現黑色長條細紋。各鰭透明,尾鰭叉形。雄魚略小,較細長;雌魚個頭較大,腹部膨出,在鯉科中,台灣副細鯽與菊池氏細鯽是頗為相似的種類,兩者有明顯的地理區隔之外,可從身體側線辨識牠們,台灣副細鯽側線由鰓處一直到尾鰭,而菊池氏細鯽的側線只有半截,而且台灣副細鯽的體型較大,口裂較小


(影片出處:鑫傳視訊廣告

台灣細鯽(Aphyocypris kikuchii)

學       名:菊池氏細鯽(Aphyocypris kikuchii)
俗       名:台灣細鯽,馬達卡、田溝魚、瘦魚
棲  息 地僅分布於台灣北部及東部的溪流,為特有種
體       長:約8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掉落水面之昆蟲和藻類為食
習       性:為初級淡水魚,性活潑且善跳躍,喜棲息於在較緩流且水生植物茂盛的河溝、池沼或水渠中
毒       性:
身體特徵魚體延長而側扁,下頷略突出,無鬚,口裂大。體色土黃色,背部具微黃綠色金屬光澤,體側具一條暗藍色縱帶,特徵是側線不完全且極短。鱗片大;背鰭、臀鰭及尾鰭呈淡黃色,尾鰭叉形


(影片出處:q4092431

平頜鱲(Zacco platypus)

學       名:平頜鱲(Zacco platypus)
俗       名:寬鰭鱲,俗稱溪哥仔(幼魚及雌魚)、青貓(雄魚)、日本溪哥
棲  息 地分布於中國大陸東部至北部、韓國半島、日本與台灣北部至西部
體       長:約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浮游動物、小型甲殼動物、藻類、小魚與碎屑等為食
習       性:成魚是常見於溪流與河川且水流湍急的地方
毒       性:
身體特徵外型延長而側扁。腹部圓,無肉稜。頭較大。吻部略突。眼中大,偏上位。口斜裂,上頜骨末端僅達眼前緣下方。無鬚。體被中大型的圓鱗;側線完全而向下彎曲。各鰭均無硬棘。成熟雄魚的臀鰭末端游離呈條狀。體背側呈淡青褐色,體側及腹側呈銀白色。雄魚體側的有10條具藍綠色光澤之橫帶,帶間有粉紅色斑紋,幼魚及雌魚較不明顯


(影片出處:fishdata.info

粗首鱲(Zacco pachycephalus)

學       名:粗首鱲(Zacco pachycephalus)
俗       名:長鰭馬口魚
棲  息 地僅分布於台灣本島等
體       長:約2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昆蟲、小魚蝦為食
習       性:為初級淡水魚,游泳能力強,性活潑善跳躍。繁殖期主要在春夏季,多隻雄魚經追逐、打鬥後,勝利者與雌魚在河床砂礫上交配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側扁,口大。魚體背部略呈灰綠色,體側及腹部銀白色,尾鰭叉形。雄魚具10條淺藍色橫紋,繁殖期時胸鰭、腹鰭與臀鰭均呈黃橙色之婚姻色,臀鰭鰭條末端游離呈條狀


(影片出處:香港水生物愛護會/ 香港魚類愛護會

虱目魚(Chanos chanos)

學       名:虱目魚(Chanos chanos)
俗       名:
棲  息 地從河川中的淡水到河口紅樹林區到海洋中的砂質底地形或珊瑚礁區的環境,皆有其蹤跡廣泛分佈在印尼、太平洋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但東太平洋地區較為少見。台灣南部較常見
體       長:最大可以長到1.7公尺長,但是一般市面上大小在50公分以下
重       量:市體重約二百至四百公克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的食物是藻類和無脊椎動物
習       性:能適應各種不同鹽度的棲息環境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有著對稱以及流線的體型,有著分叉尾鰭。無齒。具有極發達的脂眼瞼,幾乎完全遮蓋魚眼。體內有222根魚刺。體為長卵型而側扁,全身有不易掉落之銀白色小圓鱗。側線明確,腹面圓且無稜鱗。口小,在兩顎及口蓋部無齒,眼有脂瞼。刺多肉味美。尾鰭深深分叉,體呈銀白色,背麵灰棕色,市體長四十公分左右,體重約二百至四百克。在菜市場上,虱目魚一向神彩奕奕、銀白色的肌膚配上緊密之圓鱗更是光艷照人,細長的身軀,在水中更是耀眼奪目;以專業的術語來說,牠上市時一直都是在硬直期,常常從中間下凹頭尾向上彎,是獨一無二的魚姿,換句話說,牠是在非常新鮮的狀態


(影片出處:夏川次郎

土龍(Anguilla reinhardtii)

學       名:雷恩東澳鰻(Anguilla reinhardtii)
俗       名:土龍
棲  息 地澳洲東部
體       長:約40~100公分(目前體型最大的雷恩東澳鰻體長可達200公分,重18公斤)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其它魚類、蝦、蟹為食
習       性:雷恩東澳鰻顧名思義就是生活於澳洲東部的鰻魚,但因為業者將其誤認為鱸鰻,把雷恩東澳鰻大量引進臺灣,目前這種鰻也僅分布於這兩個地區而已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雷恩東澳鰻身體短胖,外觀與鱸鰻極為相似,跟鱸鰻相同,雷恩東澳鰻也有淡色班雲,但雷恩東澳鰻的體色偏綠或偏藍紫色,與鱸鰻最大不同的特徵為背鰭的起點,雷恩東澳鰻的背鰭是從背部中間後原點為起點,而非鱸鰻的腮裂至肛門中間的前緣


(影片出處:Gavin Gatenby

鱸鰻(Anguilla marmorata)

學       名:鱸鰻(Anguilla marmorata)
俗       名:花鰻、烏耳鰻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東非、馬達加斯加、台灣、中國大陸、法屬波里尼西亞、菲律賓、日本南部、印尼、澳洲北部、索羅門群島、帛琉、密克羅尼西亞等河川溪流皆有其蹤跡
體       長:約16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其它魚類、蝦、蟹為食
習       性:棲息在砂泥底部的肉食性魚類,鱸鰻的成長過程和日本鰻鱺相似,其幼魚在河川中成長,成魚在春末夏初降海產卵,孵化後的仔魚經柳葉形期的變化成透明的鰻線,需耗時五個月,才再回到河裡生存。白天全身隱藏在泥地中,只有露出一個頭部呼吸,到了夜晚即游出覓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延長呈圓柱形,但肛門後的尾部則稍側扁。鱗片細小,體灰黑或黃褐但具有斑紋,腹部為銀白色;背鰭和臀鰭都是低平而一直延伸到尾部,和尾鰭連結成一體而不易區分彼此


(影片出處:dadang ismanaf

埔里中華爬岩鰍(Sinogastromyzon puliensis)

學       名:埔里中華爬岩鰍(Sinogastromyzon puliensis)
俗       名:石貼仔、畚箕魚、棕簑貼、簸箕魚、木箕貼仔
棲  息 地分布於台灣大甲溪至高屏溪等河川中、上游。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埔里大肚溪
體       長:約9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岩石附生藻類和水生昆蟲為食
習       性:棲息於溪流中、上游水流湍急之高溶氧區域。為底棲性魚類,平時平貼於石頭上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是台灣的特有物種。台灣農委會2009年04月01日公告為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魚體縱扁延長呈圓筒狀,腹部扁平。眼小,口下位,具4對鬚。魚體為淺黃或黑綠色,鱗片細小。胸鰭極寬大平展,腹鰭後緣癒合呈吸盤。尾柄部具4至6個鞍狀斑,尾鰭凹形


(影片出處:sunny80331

高身鏟頜魚(Onychostoma alticorpus)

學       名:高身鏟頜魚(Onychostoma alticorpus)
俗       名:赦鮸、鮸仔、高身鯝魚、高體白甲魚、高身白甲魚或高體突吻魚
棲  息 地分佈於台灣東部的卑南大溪、太麻里溪及南部的高屏溪中游流域
體       長:約20~3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藻類及水生昆蟲為食
習       性:棲息於水流湍急、水量大、有巨石岩壁的溪流水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是台灣特有的淡水魚類。本魚頭部短與頭頂凸狀;吻短與錐形;眼小的與廣闊地的眼間隔。沒有棘的背鰭,它的起源較接近吻尖而且與腹鰭的起源向前相對; 臀鰭基底鰭短與它的外緣截形


(影片出處:mrdannyfu

關於高身鏟頜魚


(影片出處:sunny80331

田鱔( Monopterus albus)

學       名:黃鱔( Monopterus albus
俗       名:鱔魚、田鱔或田鰻,長魚、血魚、羅魚、無鱗公子
棲  息 地分布於亞洲中國東南半部、台灣、日本、緬甸及東南亞的低緯度或水溫較暖的淡水流域
體       長:約10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甲殼類、蠕蟲、魚類等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在溪流、泥濘的稻田、池塘或沼澤中,會掘洞而居,屬夜行性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繁殖期為5至8月。黃鱔的體形和鰻魚有相似之處,均為體形細長類似蛇形,無鱗,有粘液分泌,但事實上它們在分類學上並不相同。然而習慣稱呼常會混為一談,如將鰻魚稱為白鱔等


(影片出處:Muzina Shanghai

花釘(Saurida gracilis)

學       名:細蛇鯔(Saurida gracilis)
俗       名:花釘
棲  息 地分布於非洲東岸、紅海、東到夏威夷及社會群島、南到新南威爾斯、北到琉球群島以及西沙群島及台灣等海區等
體       長:約32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魚類為食
習       性:常棲息于海洋深水沙底處,夜間覓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絨毛狀齒有數列會長到唇外,胸鰭的末端超過腹鰭起點


(影片出處:bernd116

台灣馬口魚( Candidia barbata)

學       名:臺灣鬚鱲(Candidia barbata)
俗       名:台灣馬口魚
棲  息 地臺灣的特有種,普遍分布於西部各河川以及恆春半島西側的小溪流中
體       長:約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昆蟲、小魚蝦為食
習       性:初級淡水魚。喜低溫而清澈的水域,游泳能力強,多棲息在河川中、上游及支流。其族群大多喜好在潭尾、潭邊的淺灘以及潭頭較緩流處活動;稚魚則會成群地聚集在溪流兩岸的緩流處覓食。極為貪食,有時體型會變的極度肥胖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延長而側扁,腹鰭基部後方具不完全的腹棱。頭中大。吻略短。口端位,口裂中大,向後達眼前緣下方;口裂末端有一對細小的紅色觸鬚。成熟雄魚的上頜較為前突,且略呈鉤狀。體被細小圓鱗;側線完整,由鰓蓋的上緣向腹側明顯下彎呈弧形;側線鱗數54-57。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 9(分枝軟條)。體背側呈灰褐色,腹部灰白,體側自前鰓蓋的後緣至尾鰭基部有一極為明顯的藍黑色縱帶;成熟雄魚的吻部有極為明顯而尖銳的追星,其頭部下側、腹部、胸鰭及腹鰭均呈鮮紅色;雌魚的體色較淡;各鰭微黃至白色


(影片出處:sunny80331

對照圖:

出處:臺灣馬口魚 攝影者:陶天麟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黑咕嚕(Eleotris fusca)

學       名:褐塘鱧(Eleotris fusca)
俗       名:黑咕嚕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海域,由東非到法屬波利尼西亞。臺灣各地溪流或河川未受污染的中下游以及河口區可見
體       長:約26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成魚會攝食小魚、小蝦、蠕蟲等
習       性:暖水性淡水中小型底棲魚類,生活於河川及河溝的底層,喜歡棲息在河口或偶入河流的下游水域,以及有泥沙、雜草和碎石相混雜的淺水區。游泳力較弱。夜行性,白天多隱藏於石塊、落葉等雜物中。生長快,為塘鱧中較大型的種類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背時呈現黃褐色,時而消失;腹側淺色;體側鱗片邊緣常隱布有小黑點,形成許多不規則的縱紋。各鰭呈淺褐色,具多行暗色點形成的縱紋;胸鰭基部的上方常具有1褐斑;尾柄上方有時有1個暗色斑塊


(影片出處:香港水生物愛護會/ 香港魚類愛護會

牛糞鯽(Rhodeus ocellatus)

學       名:高體鰟鮍(Rhodeus ocellatus
俗       名:土扁屎、鱊或牛糞鯽
棲  息 地分布於朝鮮以及南盤江、長江、香港、台灣、福建和海南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上海
體       長:雌性的體長約4到5公分,雄性的體長約5到8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水蚤等枝角類, 輪蟲 ,搖蚊幼蟲等水生昆蟲幼蟲,矽藻,團藻 ,水綿等水生植物,而且水綿是其最主要的食物
習       性:高體鰟鮍依賴水中的巨型淡水河蚌及河蜆作為寄主,在貝內的鰓瓣上產卵。因此,保護高體鰟鮍的同時,保護與其共同棲息的河蚌及河蜆也很重要,例如:粉嶺北梧桐河河曲的二枚貝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扁,身體銀灰色,但到了發情季節時,雄性的身體會轉成紫紅色到玫瑰紅色,以吸引異性


(影片出處:Kanal tilhørende Unimati

花鰍(Cobitis taenia)

學       名:花鰍(Cobitis taenia)
俗       名:沙鰡、花鰡
棲  息 地廣泛分布於歐洲至亞洲的溪流
體       長:約14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水生昆蟲、有機物碎屑為食
習       性:為初級淡水魚,活動於低海拔溪流的淺潭區。棲息於沙底質且水質清澈的溪流底部,生性機靈,遇危險即鑽入沙中。繁殖期為3至9月,群體交配,產無粘性的沉性卵於河川底層,受精卵魚24小時後孵化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延長呈蛇狀,頭小具短鬚3對,口下位。魚體淡棕色,上半部有數條黑色斑塊相連之縱帶,中央及背部各具一行黑色縱斑,鱗片細小。尾鰭截形,具4至5列黑色橫紋 


(影片出處:tomb0171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大紅魚(Hucho taimen)

學       名:哲羅鮭(Hucho taimen)
俗       名:大紅魚
棲  息 地分佈於新疆阿爾泰山密林深處的喀納斯湖環境幽靜,景色秀麗,是一個物種資源豐富而獨特的天然基因庫
體       長:約100~200公分(但曾經有發現長達400公分,重達90公斤的個體)
重       量:約70公斤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魚類 水鼠 ,野鴨,及同類為食
習       性:是在淡水中生活的兇猛的冷水性名貴魚種,是世界第六大凶猛淡水魚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身體延長側扁,體型大,身長在1米以上至2米多,口大,連舌上也有牙,牙齒尖銳,個性兇猛,背面棕褐色,體側銀白,並有十字形黑斑,生殖期腹面和鰭橙紅色


(影片出處:tomb0171

銀鱗鯧(Monodactylus argenteus)

學       名:銀鱗鯧(Monodactylus argente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岸,東至薩摩亞,北至琉球,南至新加勒多尼亞。台灣分布於南部、北部、東北部、西部及小琉球等
體       長:約2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用絨毛狀的牙齒濾食水中的浮游動物為主要食物
習       性:屬於暖水性的小型魚類,為群集性的魚種,喜歡大群游動於岩礁或港灣邊的水層,對水質適應性極強,常游入河川下游,既可在淡水中生活,也可在淤泥性的沿岸活動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高且極側扁。口中型;上頜可伸縮;上下頜具小錐狀齒帶;主上頜骨裸露,無副上頜骨,枕骨上有強大的突起棱骨。前鰓蓋骨具鋸齒緣,具弧形側線。體被易落的小櫛鱗或圓鱗,鱗片擴展至奇鰭上,頰部及鰓蓋亦被鱗。具單一背鰭及臀鰭,背鰭及臀鰭上的硬棘退化,通常覆於皮膚或鱗片之下,其後軟條延長呈鐮刀狀;胸鰭圓形;尾鰭略凹入;稚魚具腹鰭,但成魚的腹鰭退化或消失。脊椎骨9-10+14。 成魚呈銀色,只有在背鰭和臀鰭的末稍顏色較暗,尾鰭淡色或偏黃;稚魚呈銀灰色,頭部並有兩條橫越頭部的暗帶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布氏刺魨(Diodon liturosus)

學       名:布氏刺魨(Diodon lituros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社會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迄澳洲。台灣分布於各沿岸水域
體       長:約6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夜間捕食軟體動物及甲殼類等無脊椎動物為食
習       性:熱帶暖水性底層魚類,主要棲息於淺海礁石周緣或陡坡附近。一般行獨居生活;幼魚則行大洋漂游性生活。日間躲於洞穴或縫穴間
毒       性:
身體特徵體短圓筒形,頭和體前部寬圓。尾柄錐狀,後部側扁。吻寬短,背緣微凹。眼中大。鼻孔每側2個,鼻瓣呈卵圓狀突起。口中大,前位;上下頜各具1喙狀大齒板,無中央縫。頭及體上的棘甚堅硬而長;尾柄無小棘;眼下緣下方具1指向腹面的小棘。前部棘具2棘根,可自由活動,後部棘具3棘根,不可自由活動。背鰭一個,位於體後部,肛門上方,具軟條14-16;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14-16;胸鰭寬短,上側鰭條較長,具軟條21-25;尾鰭圓形,具軟條9。體背側灰褐色,腹面白色,背部及側面有一些具淺色緣的深色斑塊,另有一些黑色小斑點分布;眼下方具喉斑;背、胸、臀及尾鰭淡色,無任何圓形小黑斑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寬海蛾魚(Eurypegasus draconis)

學       名:寬海蛾魚(Eurypegasus draconi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西起紅海、南非等地,東至馬貴斯及社會群島,北部日本,南至澳洲海域。臺灣分布於西南部及東北部海域
體       長:約1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具海藻床的潟湖區或沙洲海域,亦常出現於海灣或河口域。成魚時,常出現於泥沙區水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縱扁而寬,完全被覆堅硬骨板,包括背部側3節、腹部側4節以及可移動之尾環8或9節;最後尾環背面具棘。枕部具2凹窩。眼上骨突出,眼間隔凹入;由腹面可見眼晴。吻部之腹面較背面寬大,棱脊具鋸齒狀。無肛門乳突。背鰭位於體後,與臀鰭相對,無硬棘,僅具5軟條;胸鰭大形,呈水平翼狀,具透明鰭膜以及9-12不分枝軟條;腹鰭具I棘,第一軟條延長呈觸手狀。體色多變,通常淡褐至深褐色,背部和側邊顏色深於腹面;胸鰭具縱列斑點;尾鰭亦具數列黑色斑點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浪人鰺(Caranx ignobilis)

學       名:珍鰺(Caranx ignobilis)
俗       名:浪人鰺
棲  息 地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西起非洲東岸,東至夏威夷群島,北自日本南部,南迄澳洲北部海域。台灣各沿岸經常可見其蹤跡
體       長:約16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甲殼類如螃蟹類,龍蝦類及魚類為對象
習       性:近沿海洄游性魚類。成魚多單獨棲息於具清澈水質的瀉湖或向海的礁區; 幼魚常出現於河口區域。主要在夜晚覓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呈卵圓形,側扁而高,隨著成長,身體逐漸向後延長。頭背部強度彎曲,頭腹部則幾乎呈直線。脂性眼瞼普通發達,前部達眼之前緣,後部達瞳孔後緣,留下略呈半圓的縫隙。吻鈍。上頜末端延伸至瞳孔後緣。鰓耙數(含瘤狀鰓耙)20-24。體被圓鱗,胸部僅於腹鰭基部前方裸露無鱗,除了腹鰭基部前方有一小區域被鱗。側線前部彎曲大,直走部始於第二背鰭第6-7軟條之下方,直走部幾全為棱鱗。第二背鰭與臀鰭同形,前方鰭條呈彎月形,不延長為絲狀。體背藍綠色,腹部銀白色。各鰭淡色至淡黃色。鰓蓋後緣不具任何黑斑,體側亦無任何斑紋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白帶高身雀鯛(Stegastes albifasciatus)

學       名:白帶高身雀鯛(Stegastes albifasciat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塞錫爾群島及留尼旺島至萊恩及土木土群島,北至琉球群島,南至新加勒多尼亞。台灣發現於南部、東南部、蘭嶼及綠島等地
體       長:約13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藻類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礁石平臺、潟湖淺灘及半掩蔽的礁區邊緣。普遍活動於被活珊瑚包圍的碎石區塊或多孔的岩礁區,特別地在溫和湧浪的區域,同時也出現於具有珊瑚與短藻混合的高能量地方。常成小的鬆散魚群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側大多數的鱗片另具藍色的橫紋。除了胸鰭為半透明而有暗淡的鰭條外,餘鰭為深褐色至黑色;胸鰭基底上緣具小黑點;背鰭後方的基底上具一個前緣白色的橢圓形黑色斑點 ,並些微地延伸到尾柄的背緣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鋸尾鯛(Prionurus scalprum)

學       名:鋸尾鯛(Prionurus scalprum)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海域,由日本至台灣。台灣各地海域及離島均有分布,但以北部、東北部海域較盛產
體       長:約5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藻類及底棲性生物為主食
習       性:喜棲息於珊瑚茂密區及岩礁區。幼魚多半分散在礁盤上覓食,成魚則成大群地洄游於礁區之間,屬雜食性魚種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幼時體呈圓形,隨著成長而漸呈橢圓形;成魚後前額無突出之角狀骨;尾柄細長,有4-5個黑色固定之骨板,後3個盾板上的銳脊強大。頭中大。吻尖突。口裂小,上下頜等長;上下頜各具齒1列,前端門齒狀,後端鋸齒狀。體被細小櫛鱗,似鯊魚皮。背、臀鰭低;尾鰭近截形或內凹。體一致為灰色或近黑色。尾柄棘溝黑色。成魚尾鰭後緣為白色,幼魚時則於尾柄後半到整個尾鰭均是白色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高鰭跳岩鳚(Petroscirtes mitratus)

學       名:高鰭跳岩鳚(Petroscirtes mitrat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東非至費尼斯、薩摩亞及東加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新加勒多尼亞等。台灣分布於西南部及北部等海域
體       長:約7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這些藻類、碎屑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沿岸具馬尾藻叢或其它海藻的珊瑚礁平台或潟湖區。本種魚具防備用的犬齒,雖不會主動攻擊,一旦被觸摸則會被咬上一口,而這些行為如同其多變的體色一樣,都是一種模倣稀棘鳚屬(Meiacanthus)的擬態行為,是海濱的危險生物。雄魚會使用貝殼來築巢,甚至是圓口的空罐也常被使用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側有5-6條不明顯暗帶,其上通常具眼斑;眼緣腹面前側,有一灰黑帶延伸至喉部,另有一不規則灰色帶自眼前緣至上唇;背、臀和尾鰭具斑紋;腹鰭外側軟條基部有一黑斑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白斑鸚嘴魚(Chlorurus sordidus)

學       名:白斑鸚嘴魚(Chlorurus sordidus)
俗       名:汙點綠鸚嘴魚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東非、紅海、波斯灣、模里西斯、馬爾地夫、印度、斯里蘭卡、安達曼群島、聖誕島、可可群島、馬來西亞、泰國、緬甸、中國、日本、台灣、越南、印尼、菲律賓、澳洲、薩摩亞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吉里巴斯、萬那杜等海域
體       長:約4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藻類為主
習       性:棲息在珊瑚礁區,每天日出集合出發至覓食場,傍晚再集合游回休息。會吐黏液泡囊將自己裹住,以防敵人入侵,具性轉變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延長而略側扁。初始型雌魚齒板粉紅色,體色暗褐色或具2列小斑,尾柄白色且具一黑斑;終期型雄魚齒板深綠色,體藍綠色,鱗片上具橙色垂直紋,尾鰭截形。背鰭硬棘9枚、背鰭軟條10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9枚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金帶齒頜鯛(Gnatodentex aureolineatus)

學       名:金帶齒頜鯛(Gnatodentex aureolineat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迄澳洲。台灣主要分布於東北部、南部、綠島及蘭嶼海域
體       長:約3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底棲性的小章魚、烏賊、小魚、蝦及蟹類等為食物
習       性:群居性魚種,常常成群巡游在潟湖礁石平台或向海珊瑚礁的上緣區,較少落單行動
毒       性:
身體特徵體背暗紅褐色,具數條銀色窄縱紋;下方體側銀至灰色,有若干金黃色至橘褐色縱線;尾柄背部近背鰭後方數軟條之基底有一大形黃斑。各鰭淡紅色或透明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灰刻齒雀鯛(Chrysiptera glauca)

學       名:灰刻齒雀鯛(Chrysiptera glauca)
俗       名:
棲  息 地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東非,東至萊恩群島及皮特凱恩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台灣各沿岸礁區可見
體       長:約1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底部的藻類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沿岸碎石區、暴露在潮間帶的礁石平臺及在沙地上堅硬的岩礁區,僅能承受溫和的湧浪; 也被發現有淡水溢流的附近海域。成一小群活動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稚魚一致呈淡藍色,隨著成長而變成暗藍灰色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三斑雀鯛(Pomacentrus tripunctatus)

學       名:三斑雀鯛(Pomacentrus tripunctat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斯里蘭卡,安達曼海 (普吉島) 與印澳群島向東至新不列顛、索羅門群島、聖克魯斯群島與萬那杜,北至日本。台灣各地沿岸均可見
體       長:約8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底藻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有珊瑚殘礫的砂質底部上小岩石的洞中、淺灣、淤泥的岸礁以及有稀疏的珊瑚與海藻的成長的港灣等。一種在淺水區域生活的魚種;獨居性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一致呈暗黑綠色;尾柄上緣具有一個藍色邊緣的小黑色鞍狀斑。 稚魚在背鰭的末端附近具一個邊緣藍色的假眼斑;成魚消失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眼斑豹鰨(Pardachirus pavoninus)

學       名:眼斑豹鰨(Pardachirus pavonin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斯里蘭卡,東至東加,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台灣西部、南部及澎湖海域有產
體       長:約2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底棲性動物為食,尤其是甲殼類
習       性:棲息於沿岸珊瑚礁區或潟湖砂泥底質水域
毒       性:皮膚具毒性,此毒性對於驅逐鯊魚有絕對之效果
身體特徵體長卵形,極側扁;兩眼皆在體之右側,眼間隔處具鱗片。前鼻管單一短小,達下眼前緣之前。口小;腭骨無齒;前鰓蓋緣不分離;盲側具細齒帶。兩側皆具弱櫛鱗。背鰭、臀鰭鰭條均分枝,鰭膜上不被鱗,背鰭與臀鰭基部具圓孔;腹鰭不對稱,眼側腹鰭基底長,且與生殖突或臀鰭相連;無胸鰭; 尾鰭與背、臀鰭分離。眼側體呈淡黃褐色,頭部、體側及各鰭具邊緣有黑環之不規則白斑點,有的中央尚有灰黑點。盲側淡黃白色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對斑真蛙鳚(Blenniella bilitonensis)

學       名:對斑真蛙鳚(Blenniella bilitonensi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台灣至澳洲。台灣分布於南部、北部、東北部、東部、澎湖、小琉球、綠島及蘭嶼等海域
體       長:約12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藻類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潮間帶礁石潮池區,受驚嚇時可見其用一前一後的方式跳躍於潮池與空氣間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側中央有黑橫帶,橫帶上具短縱線,形成8條平行縱線;背鰭灰黑色而具黑、白線;臀鰭具寬暗色緣;尾柄與尾鰭有許多白點;胸鰭上半部有黑點。雌魚頭部的圖案和身體的色帶較不明顯且無橫紋;臀鰭灰黑色,鰭緣較深;胸鰭上半部有黑點;尾鰭有幾列黑點;背鰭具2-3列黑斑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華麗銜鰕虎魚(Istigobius decoratus)

學       名:華麗銜鰕虎魚(Istigobius decoratus)
俗       名:
棲  息 地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台灣南、北、東北部及蘭嶼、綠島、澎湖海域
體       長:約13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
習       性:大多棲息於水深較深的礁沙混合區或礁岩外圍的沙地上,以寬大胸鰭支撐,緩慢以一遊一停的方式遊走,夜晚依靠在覓食場附近的石塊旁休息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延長略呈圓柱狀;眼略突出, 腹鰭癒合成吸盤 。 魚體灰白色,具數條不連續的紅褐色縱帶,其中近腹部的深色縱帶較寬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藍點石斑魚(Epinephelus coeruleopunctatus)

學       名:藍點石斑魚(Epinephelus coeruleopunctatus)
俗       名:白點石斑、石斑、過魚、白目仔、觀音鱠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至非洲東岸,但不含紅海,東至斐濟,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北部。台灣各地有產,尤於澎湖及南部海域最多
體       長:約76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珊瑚礁繁盛之水域、潟湖區、水道或外礁斜坡區,一般生活在洞穴內或洞穴外圍,幼魚則常可發現於潮池區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9-3.4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平坦。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或無,兩側齒細尖,下頜約3-5列。鰓耙數8-10+13-17,隨著成長而逐漸退化。前鰓蓋骨後緣微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不甚明顯之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51-61;縱列鱗數86-109。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5-17;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體側及各鰭暗黑色而具有大小略同之白點,隨著體型成長,體漸呈灰褐色,白點會漸漸擴大而模糊,形成大小不一的灰白色斑點;背鰭、尾鰭和臀鰭有一非常窄的白色邊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