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點線扁背魨(Canthigaster bennetti)

學       名:笨氏尖鼻魨(Canthigaster bennetti)
俗       名:點線扁背魨、本氏河魨、尖嘴規、規仔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從東非、南非至土阿莫土群島,北起台灣南部,南迄澳洲新南威爾斯省海域
體       長:約1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藻類、珊瑚等為食
習       性暖水性小型魚類,主要棲息於砂泥底之潟湖、珊瑚礁、岩礁或港灣等淺水域
毒       性:皮膚可分泌出毒素
身體特徵體卵圓形,側扁而高,眼後枕骨區突出,尾柄短而高。 體側下緣平坦,無縱行皮褶,腹部中央自口部下方至肛門前方則有一稜褶。 吻較長而尖;鼻孔單一,不甚明顯。 背鰭近似圓刀形,位於體後部,具軟條9~10;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8~10;無腹鰭;胸鰭寬短,上方鰭條較長,近呈方形,下方後緣稍圓形;尾鰭寬大,呈圓弧形。 體背部黃褐色至深褐色,腹部較淡色;吻部、頭部背面、體側及腹部均有許多橘黃色;背鰭基有一鑲白邊之黑眼斑;體側中線上方自胸鰭延伸至尾柄有一寬的綠褐色帶;尾柄上半部具水平條紋;眼四周有藍及橙色相間之放射狀紋;口後之頰部處亦有藍及橘黃色相間之橫紋;腹部中線有一淡棕色之帶紋。 胸鰭、臀鰭與背鰭淡色;尾鰭稍暗

(影片出處:absalonshave100

索氏尖鼻魨(Canthigaster solandri)

學       名:索氏尖鼻魨(Canthigaster solandri)
俗       名:細斑扁背魨、眼斑扁背魨、尖嘴規、規仔
棲  息 地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區,從東非至土阿莫土群島,北起日本,南迄新喀裏多尼亞海域
體       長:約1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藻類、海綿、軟體動物、棘皮動物、甲殼類等為食
習       性棲息在礁石平台、潮池、潟湖等,成對或小群活動
毒       性:皮膚可分泌出毒素
身體特徵體卵圓形,側扁而高,眼後枕骨區突出,尾柄短而高。 體側下緣平坦,無縱行皮褶,腹部中央自口部下方至肛門前方則有一棱褶。 吻較長而尖;鼻孔單一,不甚明顯。 背鰭近似圓刀形,位於體後部,具軟條9~10;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8~10;無腹鰭;胸鰭寬短,上方鰭條較長,近呈方形,下方後緣稍圓形;尾鰭寬大,呈圓弧形。 體背部黃褐色至深褐色 ,腹部較淡色; 吻部 、頭部背面、體側及腹部均有許多橘黃色;背鰭基有一鑲白邊之黑眼斑;體側中線上方自胸鰭延伸至尾柄有一寬的綠褐色帶;尾柄上半部具水平條紋;眼四周有藍及橙色相間之放射狀紋;口後之頰部處亦有藍及橘黃色相間之橫紋; 腹部中線有一淡棕色之帶紋。 胸鰭、臀鰭與背鰭淡色;尾鰭稍暗


(影片出處:Dreamreef

凹鼻魨(Chelonodon patoca)

學       名:凹鼻魨(Chelonodon patoca)
俗       名:沖繩河魨、氣規、規仔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東非、南非、馬爾地夫、波斯灣、印度、孟加拉、緬甸、泰國、菲律賓、中國、台灣、日本、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新幾內亞、澳洲等海域
體       長:約33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型底棲動物為食
習       性魚常在河口、紅樹林區活動,屬於廣鹽性魚類。游動緩慢,受驚嚇會吸入大量的空氣或水,將魚體漲大成圓球狀,以嚇退掠食者
毒       性:是精巢和內臟有河豚毒素
身體特徵魚體呈圓筒形,被覆由鱗片特化的細棘;口小。魚體黃棕色,散布許多白色圓斑,特徵是腹部上方具鮮黃色區塊。尾鰭截形,背鰭軟條9~11枚;臀鰭軟條8~10枚


(影片出處:dimas0302

點條方頭魨(Colomesus psittacus)

學       名:點條方頭魨(Colomesus psittac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
體       長:約2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軟體動物為食
習       性棲息在泥底質底層水域,通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身體除了吻,胸鰭基底與尾柄覆蓋著刺,鼻孔有兩個開口,身體背部深綠色並具6條橫跨的黑色橫帶,腹側白色,鰭暗綠色或深褐色,背鰭軟條11~12枚;臀鰭軟條11枚


(影片出處:Faina Letoutchaia

金娃娃魚(Tetraodon nigrovirdis)

學       名:金娃娃魚(Tetraodon nigrovirdis)
俗       名:
棲  息 地分佈於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緬甸、中國等地區之流域
體       長:約18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金娃娃是肉食性魚種,金娃娃的牙齒相鋒利,能夠輕易咬碎一般甲殼類、貝類的硬殼,掠食裡面的肉。此外並獵食其它小魚、海蚯蚓等生物
習       性幼魚期時棲息在淡鹹水域,成魚期時則應身體需要的鹽份提升,轉而游進海水域棲息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全身約成橫狀楕圓形,鰭部以上(含背部)的皮膚呈金黃色的光澤,另有黑色的圓型斑點交錯其中,類似豹紋。鰭部以下(含腹部)的皮膚呈淨白色的一片。身體兩邊一對魚鰭,在水中的拍動速度相當地快速


(影片出處:MeepaMeep)

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模樣河魨(Arothron stellatus)

學       名:星斑叉鼻魨(Arothron stellatus)
俗       名:模樣河魨
棲  息 地分布於太平洋及印度洋、西達紅海西北端的蘇伊士港、西南達非洲南端伊利莎白港以西的克奈斯那、往東經印度及馬來半島諸海、到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台灣島,包括南海等海域
體       長:約1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海藻及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習       性棲息於澄清的潟湖區及面海之珊瑚礁區,亦被發現於河口區。 獨立生活
毒       性:劇毒
身體特徵體長橢圓形,體頭部粗圓,尾柄側扁。 體側下緣無縱行皮褶。 口小,端位;上下頜各有2個喙狀大牙板。 吻短,圓鈍。 眼中大,側上位。 無鼻孔,兩側各具一個叉狀鼻突起。 除吻端、鰓孔周圍與尾柄外,全身佈滿小棘。 背鰭圓形至稍微尖形,位於體後部,具軟條10~11;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10~11;無腹鰭;胸鰭寬短,後緣呈圓弧形;尾鰭寬大,呈圓弧形。 背部淺褐色或灰褐色,腹部色淡;頭部、背部與體側具密布黑色小點;背、臀及尾鰭亦具黑點,鰭基黑點大於鰭上黑點;胸鰭基上下方各有一黑斑。 幼魚體褐色;體具小黑點,體側具許多平行之黑斜紋,愈往腹部斜紋愈寬


(影片出處:Игорь Птицын)

線紋叉鼻魨(Arothron manilensis)

學       名:菲律賓叉鼻魨(Arothron manilensis)
俗       名:線紋叉鼻魨,黑線氣規、條紋河魨、規仔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中國、台灣、越南、菲律賓、印尼、新幾內亞、澳洲、斐濟、關島、夏威夷群島、萬那杜、索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東加、薩摩亞群島等海域
體       長:約3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型底棲動物為食
習       性屬於廣鹽性的魚類,幼魚常在河口區、紅樹林或海草繁盛的區域活動。成魚喜愛在沙泥底質區覓食
毒       性:本魚禁止食用,其卵巢和肝臟有河豚毒素,皮膚和腸也有毒
身體特徵魚體呈圓筒型,被覆由鱗片特化成的細棘;口小,魚體背部淡黃色或淡棕色,具8至20條深褐色條紋;腹部乳白,尾鰭圓形,背鰭軟條9至11枚;臀鰭軟條9至10枚


(影片出處:RENDIVE

白點河魨(Arothron hispidus)

學       名:紋腹叉鼻魨(Arothron hispidus)
俗       名:白點河魨、烏規、花規、綿規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東非、南非、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紅海、塞席爾群島、留尼旺、馬爾地夫、印度、斯里蘭卡、泰國、柬埔寨、中國、韓國、日本、台灣、菲律賓、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新幾內亞、澳洲、密克羅尼西亞、庫克群島、馬里亞納群島、關島、夏威夷群島、帛琉、新喀里多尼亞、薩摩亞群島、東加、萬那杜、加拉巴哥群島、法屬波里尼西亞、中美洲、厄瓜多等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
體       長:約5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型底棲動物為食
習       性魚屬於廣鹽性的魚類,幼魚偏好在河口區活動,游動緩慢,受驚嚇時會吸入大量的水和空氣,將身體漲大成圓球狀,以嚇退掠食者。晚上就地而眠,很少躲入洞中
毒       性:本魚禁止食用,其卵巢和肝臟有河豚毒素,皮膚和腸也有毒
身體特徵魚體呈圓筒型,被覆由鱗片特化成的細棘;口小,魚體背部深灰色或黑褐色,散布許多白色圓點;腹部乳白,具數條深褐色細縱帶,尾鰭圓形,背鰭軟條10至11枚;臀鰭軟條10至11枚


(影片出處:Bert Stankowski

黑斑叉鼻魨(Arothron nigropunctatus)

學       名:黑斑叉鼻魨(Arothron nigropunctat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在太平洋及印度洋內、西達紅海、西南達非洲東岸的桑給巴爾和莫三鼻給的德拉果阿海灣、向東經印度沿海、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直到以及西沙群島、海南島、台灣等海域
體       長:約3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珊瑚、海綿、甲殼類、軟體動物等為食
習       性棲息在沿海礁石區,通常成對出現
毒       性:
身體特徵體長橢圓形,體頭部粗圓,尾柄側扁。 體側下緣無縱行皮褶。 口小,端位;上下頜各有2個喙狀大牙板。 吻短,圓鈍。 眼中大,側上位。 無鼻孔,兩側各具一個叉狀鼻突起。 除吻端、鰓孔周圍與尾柄外,全身佈滿小棘。 背鰭圓形至稍微尖形,位於體後部,具軟條10~11;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10~11;無腹鰭;胸鰭寬短,後緣呈圓弧形;尾鰭寬大,呈圓弧形。 體背部褐色,腹部白色,體具不大於瞳孔之黑點,數量遠少於星斑叉鼻魨,直徑卻較大,且多集中於腹部;吻與鰓孔黑色;肛門上有一黑斑;胸鰭基黑色。 各鰭淺灰色或白色,無小黑點;但尾鰭色深,鰭緣白色。 此種體色變化很大;幼魚背部黑色,腹部深棕色;背部有小黑點,愈往側邊黑點愈大,腹部黑點稀少;各鰭白色,但尾鰭色深


(影片出處:susan diver

藍點叉鼻魨(Arothron caeruleopunctatus)

學       名:青斑叉鼻魨(Arothron caeruleopunctatus)
俗       名:藍點叉鼻魨、氣規、規仔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從留尼旺至巴布亞紐幾內亞,北至日本海域
體       長:約8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珊瑚枝芽的尖端為食,同時亦以藻類、海綿及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等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珊瑚繁生的潟湖及海藻床之礁區。 行獨立生活
毒       性:
身體特徵體長橢圓形,體頭部粗圓,尾柄側扁。 體側下緣無縱行皮褶。 口小,端位;上下頜各有2個喙狀大牙板。 吻短,圓鈍。 眼中大,側上位。 無鼻孔,兩側各具一個叉狀鼻突起。 除吻端、鰓孔周圍與尾柄外,全身佈滿小棘。 背鰭圓形至稍微尖形,位於體後部,具軟條10~12;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10~12;無腹鰭;胸鰭寬短,後緣呈圓弧形;尾鰭寬大,呈圓弧形。 頭、體背面和側面褐色或墨綠色,密布許多小形白色圓點,斑點小於瞳孔,亦分佈於胸鰭、背鰭、臀鰭和尾鰭基底部分。 背、臀鰭灰黑色;胸鰭淡色;尾鰭暗色


(影片出處:J Kl

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斜紋蝶魚(Chaetodon ornatissimus)

學       名:華麗蝴蝶魚(Chaetodon ornatissimus)
俗       名:斜紋蝶魚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斯里蘭卡、馬爾地夫、泰國、菲律賓、印尼、中國南海、東海、日本、台灣、越南、新幾內亞、澳洲、馬利安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帛琉、諾魯、斐濟群島、東加、萬那杜、薩摩亞群島、法屬玻里尼西亞等海域
體       長:約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珊瑚蟲及藻類為主食
習       性幼魚常獨自生活於鹿角珊瑚叢中,以躲避敵害,成魚則成對游泳於珊瑚叢間
毒       性:
身體特徵體側扁,吻小,突出。魚體為白色,體側具6條鮮黃色斜紋,頭部具2條黑橫帶;背鰭、臀鰭具黃色條紋與黑緣,腹鰭黃色。成魚與幼魚體色差異不大。背鰭硬棘12至13枚、背鰭軟條24至28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20至23枚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馬夫魚(Heniochus diphreutes)

學       名:多棘馬夫魚(Heniochus diphreutes)
俗       名:馬夫魚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南非、留尼旺、紅海、馬爾地夫、模里西斯、日本、菲律賓、印尼、澳洲、紐西蘭、關島、夏威夷群島等海域
體       長:約21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浮游動物、珊瑚蟲等為食
習       性稚魚常結群在孤立的礁坪周圍,而成魚形成大群魚群在距離礁底一段距離的海域中游動
毒       性:
身體特徵魚體白色,體側上有三條褐色斜條紋,第一條從頭頂至眼睛上端;第二條從背鰭基底延伸至腹部;第三條從背鰭硬棘部至臀鰭軟條部。背鰭軟條部和尾鰭呈黃色。背鰭硬棘12至13枚;背鰭軟條23至25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17至19枚


(影片出處:FishTankCaIi's channel

八線蝶魚(Chaetodon octofasciatus)

學       名:八帶蝴蝶魚(Chaetodon octofasciatus)
俗       名:八線蝶魚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東非、亞丁灣、馬爾地夫、葛摩、模里西斯、塞席爾群島、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安達曼海、泰國、菲律賓、印尼、中國南海、東海、日本、台灣、越南、新幾內亞、索羅門群島、澳洲、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帛琉、諾魯、斐濟群島、東加、吉里巴斯、吐瓦魯、萬納杜等海域
體       長:約12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珊瑚蟲和藻類為食
習       性幼魚常成群藏身在珊瑚叢中,很少遠離,成魚則成對在珊瑚茂盛區域活動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型近水滴型,體色由淡黃色到黃色都有,幼魚體色最淺,隨成長而黃色加深。因其身上有8條黑色細橫帶而得名,其中第一條橫帶起點處經眼前而到達喉部,最後一條則在背鰭及臀鰭末緣。鱗片細小、圓形。吻短,頭長為吻長的3.5倍。鰭硬棘10~11枚、軟條19~20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16~17枚


(影片出處:ria tan

網紋蝶魚(Chaetodon reticulatus)

學       名:網紋蝴蝶魚(Chaetodon reticulatus)
俗       名:網紋蝶魚
棲  息 地分布於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台灣、菲律賓、越南、印尼、澳洲、帛琉、東加、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新喀里多尼亞、關島、庫克群島、斐濟、夏威夷群島、薩摩亞群島、法屬波里尼西亞等海域
體       長:約18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經常成對出現
習       性以珊瑚蟲為主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圓形,體側每一鱗片具淡色斑,形成約20條斜向後上方點紋且成網狀,故名。臀鰭與尾柄為黑色,尾鰭灰色,眼帶前後各具一淡色。背鰭硬棘12至13枚、軟條26至29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20至22枚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霞蝶(Hemitaurichthys polylepis)

學       名:多鱗霞蝶魚(Hemitaurichthys polylepis)
俗       名:霞蝶
棲  息 地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斯裏蘭卡、緬甸、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琉球群島、中國沿海、台灣、菲律賓、印尼、新幾內亞、澳洲北部、新喀裏多尼亞、帛琉、密克羅尼西亞、索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馬裏亞納群島、斐濟群島、夏威夷群島等海域。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安汶島
體       長:約18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攝食動物性浮游生物為生
習       性常數尾或數十尾一起在水域的中層或下層活動,非常害羞不易親近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吻略尖突,體型甚高,略呈正方形,其最顯著特徵乃身體上有塊極大的銀色區域,它起自背鰭基底中央,分別向喉部及尾柄處擴展而尾柄及尾鰭亦為銀色;此外其他部位均為鮮黃色,背鰭和臀鰭亦為黃色;有些個體的頭部顏色較深呈棕色。 背鰭硬棘8枚、軟條23~26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20~21枚 


(影片出處:sealifedirect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豹紋鴨嘴( Aguarunichthys tocantinsensis)

學       名:巴西魅鯰( Aguarunichthys tocantinsensis)
俗       名:豹紋鴨嘴
棲  息 地分佈於南美洲 巴西 托坎廷斯河流域
體       長:約7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魚為食
習       性活潑好動,容易打鬥爭地盤
毒       性:
身體特徵背棘 (總數): 1; 背的軟條 (總數): 6; 臀棘 5; 臀鰭軟條: 7 ~9 


(影片出處:B-BOX aquarium)

歐洲巨鯰( Silurus glanis )

學       名:歐鯰( Silurus glanis )
俗       名:歐洲巨鯰
棲  息 地是在歐洲生活的淡水鯰
體長和重量 紀錄上最大的歐鯰體長達到5公尺,重達336公斤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環蟲 、 螺 、 昆蟲和甲殼類維生,有時也吃蛇 、 龜 、 魚 、 鼠 、 水鳥 (如鴨 ),甚至田鼠
習       性歐鯰喜歡居住在廣闊溫暖、有大量植被的的湖或死水塘中,以及水流緩慢的深水江河中,有時他們也會棲息在水庫 上游 。 它們喜歡棲息在隱蔽的地方,如河床上的孔洞和沈木等
毒       性:
身體特徵歐鯰身體很長,前端圓柱形,末端較扁平, 頭部較大且扁平, 口部寬而大,有3對觸鬚,上頜觸鬚放鬆時尤其長,可以觸及胸前。 脊鰭十分小,向頭部方向插入身體,但無脂鰭。 臀鰭基部很長,這些特徵使歐鯰十分容易就可辨識得出來


(影片出處:Vitali Dalke)

鳳仙子魚(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學       名:倒刺䰾(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俗       名:鳳仙子, 女兒紅
棲  息 地在中國,分布於海南島、北江、西江、雲南的元江、珠江、西洋江等水系
體       長:不詳
重       量:約4公斤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植物性食物為主
習       性喜歡棲息於山澗或水清、流急的江段
毒       性:
身體特徵體呈長形,側扁,無腹棱,吻皮止於上唇基部,與上唇分離,上下唇緊包在上下頜的外表,唇、頜不分離,上下頜在口角處相連,須2對,咽齒3行,側線完全,背鰭分支鰭條8~9根,背鰭前有1根平卧的倒刺,臀鰭分支鰭條5根,尾鰭叉形,背鰭起點位於腹鰭起點之前上方,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鱗片較大,腸較長,鰾2室


(影片出處:ykchan1320的頻道)

火焰變色龍魚(Badis badis)

學       名:無線棕鱸(Badis badis)
俗       名:火焰變色龍魚
棲  息 地分布於伊洛瓦底江水系等,多棲息于山澗小溪
體       長: 約2.5~3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 口小偏好生餌,餵食時請考慮其適口性:如無節幼蟲、絲蚯蚓球、水蚤、豐年蝦(次之),冷凍食餌可勉強取代之
習       性性溫和而膽怯
毒       性:
身體特徵紅色體表上點綴著亮麗的藍色斑點,在適當的光照下十分搶眼。 火焰變色龍需要弱酸性的軟水,由於較為膽怯,需要在缸中密植水草供其躲藏。 易於飼養,對於飼料沒有過多要求。 雌雄鑑別極為容易, 雌雄鑑別極為容易,雄魚體色鮮豔,而雌魚就樸素的多,沒有亮麗的色彩和花紋。 繁殖類似慈鯛科,找產卵床,親魚自己照顧孵化。 國內市面上有火焰、藍帆、紅點三種。 至於體色火焰及藍帆可以參考圖鑑,如同其名,體色是會變的。 紅點在水館看到的都不很漂亮,養得好應該可以有橘、紅點的表現


(影片出處:Reiseumdiewelt)

綠鰭玻璃魚(Chanda ranga)

學       名:蘭副雙邊魚(Chanda ranga)
俗       名:綠鰭玻璃魚
棲  息 地分布於亞洲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孟加拉、馬來西亞、泰國的淡水流域
體       長:約8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無脊椎動物、甲殼類等為食
習       性該魚喜群居
毒       性:
身體特徵透明如水晶,能清晰的看到內臟 、 骨骼和血脈,故又戲稱其為X光魚。 身長3-4厘米,身體側扁,成橢圓形,眼大。 背鰭分離成2個,前鰭三角形,後背鰭一直延伸到尾柄末。 臀鰭鰭基長,寬大而長,尾鰭呈叉形。 雄魚淡金黃色,背臀鰭有青藍色邊,在水中顏色很不起眼,體色呈淺黃色,各鰭均透明,臀鰭和背鰭邊緣有蘭色鑲邊,雌魚的色澤更暗淡,近似銀白色,通身發出金屬光澤,各鰭透明,臀鰭和背鰭沒有蘭色鑲邊。 剛孵出的仔魚極小,體色透明,需要仔細觀察才能看到


(影片出處:aqualifestylefrance)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厚唇麗鯛(Tropheus moorii)

學       名:紅身藍首魚(Tropheus moorii)
俗       名:厚唇麗鯛/藍首魚
棲  息 地本魚分布於東非的坦干伊喀湖
體       長:約14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適合於覓食藻類和岩石中的昆蟲幼蟲
習       性不詳
毒       性:
身體特徵魚身體為棕黑色,有黃、白或棕褐色的條紋縱向穿過身體。幼魚體色為黑色,有白斑點


(影片出處:tuskguy)

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

弗氏海豚(Lagenodelphis hosei)

學       名:弗氏海豚(Lagenodelphis hosei)
俗       名:沙漏海豚、關公眉、烏鯃、粉嘴鯃、短吻海豚、婆羅洲海豚
棲  息 地主要分布範圍介於南緯及北緯30度間
體       長: 成年體長雄性可達2.7公尺,雌性2.6公尺
重       量:約210公斤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海洋中層的魚類、甲殼類及頭足類為食
習       性弗氏海豚經常大群體出現,例如東熱帶太平洋海域的群體組成由100~1000隻個體不等。其行動快速,游泳時常造成水花噴濺,有時遠離船隻,但船隻速度較 慢時會船首乘浪。在東熱帶太平洋、墨西哥灣及蘇拉海域的弗氏海豚常與瓜頭鯨共游,其中蘇拉海還有與短肢領航鯨共游,除此之外較少被觀察到與其他鯨豚種類共游
毒       性:
身體特徵弗氏海豚的嘴喙短小,背鰭呈三角形,其粗壯的 身形使得背鰭、胸鰭與背鰭的比例顯得相對較小。弗氏海豚的體色因性別及年齡而異,大體而言可將其體色分成較黑的背側、灰色的眼帶與乳白色或粉紅色的腹側, 但成年的雄性海豚的顏色較灰暗,從眼睛到肛門的黑色帶狀顏色明顯,雌性及幼體則體色較亮且無黑帶,是明顯可以區分性別的特徵


(影片出處:NickVenture1

塞鯨(Balaenoptera borealis)

學       名:塞鯨(Balaenoptera borealis)
俗       名:北鬚鯨
棲  息 地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域
體       長:約20公尺
重       量:約45公噸
壽       命:約60年
食       物:為主食,特別是飛馬哲水蚤。第二喜愛的食物則是磷蝦,主要是北方磷蝦
習       性塞鯨通常獨自活動,或是最多6隻小群落 ㄧ起活動。 大群落則在特定的覓食場所出現。 有關塞鯨的社會結構所知甚少,雄鯨與雌鯨可能組成一個團體,不過尚未有充分的研究來證實這個說法,塞鯨游泳的速度是所有的鯨豚中最快的,在短距離上可以達到每小時50公里的速度。 但是它們並不擅長潛水,只能潛到比較淺的深度約5至15分鐘而已。 在兩次潛水之間,塞鯨會貼近海水錶面游泳幾分鐘,每隔40至60秒浮出水面呼吸,如果在清澈平靜的海面可以清楚的看見它們的身影。 與長鬚鯨不同的是,當塞鯨潛水時並不太會將尾鰭突出水面。 塞鯨的鼻孔與背鰭通常會同時露出水面。 它們很少將尾鰭露出水面、躍起來拍打海面( 躍身擊浪 )或是跳出水面
毒       性:
身體特徵塞鯨的身體顏色基本上是深鐵灰色,腹部為亮灰色的,而且有一些不規則的白色斑紋。 塞鯨在身體下方擁有32至60條的縐褶或溝紋延著喉部伸展,讓它們在覓食時可以將嘴部張開到最大。 塞鯨的嘴部是尖的,鰭比起其它鯨魚顯得比較短,只佔身體的9%至10%,而末端是​​較尖。 它們有一道隆起從嘴部的尖端延伸到一對鼻孔,這是鬚鯨獨特的特徵。

   (影片出處:Wind Birds)
備註: 塞鯨的身體顏色基本上是深鐵灰色,但藍鯨是深藍,灰色和黑色互相混合在一起,在水裡看起來很像,容易分錯

藍鯨(Balaenoptera musculus)

學       名:藍鯨(Balaenoptera musculus)
俗       名:
棲  息 地生活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
體       長: 約30公尺
重       量:估計重達185~250公噸
壽       命:約80年
食       物:主要以小型的甲殼類(例如磷蝦)與小型魚類為食,有時也包括魷魚
習       性藍鯨通常獨居或者和另一隻藍鯨共同生活。目前尚未知道,這些共居的藍鯨是長時間生活在一起,還是形成更為鬆散的關係。在食物高度密集的區域中,能看到多達50隻藍鯨聚集在在很小的範圍之內,但是牠們不會像其他鬚鯨那樣形成組織嚴密的大團體。 藍鯨的短距離衝刺的速度可以達到50公里/時,這通常發生在和其他鯨魚互動時,但是平常的游泳速度則為20公里/時 。當牠們哺乳的時候,速度會降到5公里/時
毒       性:
身體特徵藍鯨背鰭小, 只有在下潛的過程中短暫可見。背鰭大概位於身體的四分之三的地方,它們的形狀則因藍鯨的個體而有所不同,有一些個體僅有一個剛好可以辨識的隆起而已,但是 其他個體則可能擁有明顯的鐮型背鰭。當藍鯨要浮出水面呼吸時,會將肩部和氣孔突出水面,牠們突出水面的範圍比其他的大型鯨魚(例如長鬚鯨和塞鯨)還要大。這個特徵經常被觀察者從海洋生物來辨識牠們的線索。一些棲息在北大西洋與北太平洋的藍鯨會在潛水時升起牠們的尾鰭。 藍鯨呼吸時會噴出的一道壯觀的垂直水柱(可以達到12公尺,一般為9公尺),如果在風平浪靜的海面上則可以從非常遙遠的距離目擊到這些水柱。藍鯨的肺活量為5,000公升。藍鯨擁有兩個氣孔,並受到一個巨大「防護罩」的保護。 藍鯨的鰭肢長3~4公尺。胸鰭的上方呈灰色,並有狹窄的白色邊緣,而下方則是全白的。牠們的頭部和尾鰭一般為灰色。藍鯨背部通常 是雜色的,有時胸鰭也是這個顏色。斑紋變化的程度則因個體而有所不同。有些個體可能全身都是灰色的,但是其他的個體則是深藍,灰色和黑色互相混合在一起

  (影片出處:Stefan Langer)

一角鯨(Monodon monoceros)

學       名:一角鯨(Monodon monoceros)
俗       名:獨角鯨和長槍鯨
棲  息 地北極地區的分布並不連續。牠們在深水域的數量很多,其中一支的分布北至北大西洋海盆,特別是哈德遜海峽、哈得遜灣北部、福克斯海盆、戴維斯海峽、巴芬灣等水域。另一分布中心位於格陵蘭海,而在白令海北部也有小族群分布
體       長:最大體長紀錄:雄:4.7公尺,雌:4.2公尺
重       量:最大重量紀錄:雄:1,600公斤,雌:1,000公斤
壽       命:至少25年,可能達50年
食       物:主要捕食遠洋魚類(特別是鱈魚)、魷魚、蝦、以及底棲生物如格陵蘭大比目魚
習       性一角鯨在夏季時通常會形成數百頭的大群體,其中包含較小、關係較緊密,數量約二十頭左右的小群,這類小群體通常由同一性別或同一年齡層的一角鯨所組成。冬 季流冰盛行時,一角鯨的分布似乎更為分散而孤立,這或許是因為冰層間距離不等的裂隙與破洞所造成。由頭部的傷痕與外傷,以及長牙折斷的高發生率來看,成年 雄鯨彼此間似乎有打鬥的習性,這類爭鬥行為可能是為了建立領域或爭取交配機會。曾經有目擊者清楚地看見數頭一角鯨在海面上彼此交錯長牙的情景,但無證據指 出這是爭鬥行為的形式型式之一。已知北極熊會在浮冰層間開闊水面的小塘中獵殺一角鯨,夏季時虎鯨也會在近岸水淺處捕食牠們。雖然牠們不像領航鯨那樣會有大規模集體擱淺的現象,但一角鯨容易被因風吹或快速形成的海冰困住而意外死亡。此類事件在西格陵蘭發生的頻率與規模都很高
毒       性:
身體特徵一角鯨的頭部小而圓,不具凸出的嘴喙。額隆凸出,在嘴部前方呈小幅度上翹。胸鰭小而寬闊,但長度短,末端微往上彎。成鯨的尾鰭後緣有如凸面鏡般明顯的凸出。和白鯨相同,一角鯨不具背鰭,但在背部後半有低矮的肉質隆起。所有一角鯨口中均缺乏具功能性的牙齒,大多數雌鯨終生無齒,而雄鯨(包括極少數雌鯨在內)上顎兩顆牙 齒中左邊那顆會在二或三歲時突出脣外且持續生長,突出的部分可達二點七公尺長,重達十公斤以上。長牙大多數為左旋,內部大半中空,軸心保持筆直,但有時會扭轉。極少數雄鯨(比率約500分之1)會連右側的牙齒也突出脣外,形成「雙長牙」的罕見情況,額外長出的右側長牙通常會比左側的短。成鯨體色為白色,在背部散佈有黑色斑點。年老個體幾乎全為白色,僅背部中央、頭頂與胸鰭邊緣仍看得到黑色區域。剛出生不久的一角鯨渾身呈淺灰色,至剛斷奶時幾乎全為黑色,之後在腹部與側面會逐漸出現白色區塊

     (影片出處:ZooPicture)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白鯨(Delphinapterus leucas)

學       名:白鯨(Delphinapterus leucas)
俗       名:貝魯卡鯨和海金絲雀
棲  息 地白鯨大致呈環北極區分布,主要集中於北緯50度至80度之間
體       長: 約4公尺
重       量:約700~1200公斤
壽       命:約60~70年
食       物:食用各種生物,包括魚類(鮭魚、鱈魚、鯡魚等)、頭足類(魷魚、章魚等)、甲殼類(蝦、蟹)、海蟲、甚至大型浮游生物在內
習       性白鯨具高度群居性,會形成個體間聯繫極為緊密的群體,通常由同一性別與年齡層的白鯨所組成,另外也有規模較小的母子對白鯨族群。沒有獵人或天敵威脅時,在 河口三角洲水域白鯨可聚集達數千頭以上。白鯨能發出多種變化多端的聲音,包括旋轉的顫音、嘎嘎叫、似鐘聲、尖銳的啪啪聲(可能由拍擊顎部所產生) 、與近似推動生銹門板的聲音。一位早期的鯨類學者曾如此描述牠們:「高音的共鳴哨聲與尖叫,多變的滴答聲與咯咯聲,讓人聯想到一隊交響樂隊,有時又有如貓叫或小鳥的啁啾聲。」牠們的聲音 有時會讓人誤以為遠方有一群小孩在叫囂。對野生白鯨而言,最大的天敵是虎鯨與北極熊,也包括人類。北極熊會快速地跑到白鯨受困於冰層的地區,以其強力的前掌給予重擊後再把牠們拖到冰上食用。白鯨是相當好奇的動物,常會浮窺與鯨尾擊浪,但似乎從不躍身擊浪。充滿霧氣的噴氣低矮而不明顯
毒       性:
身體特徵白鯨的身體中央橫斷面大致呈圓型,往兩端逐漸變細,當牠們在覓食時,其軀幹尤其顯得肥胖圓潤。白鯨的頭部與其他鯨目動物大不相同,額隆極為鼓起而突出,曾有一學者形容為「充滿溫暖油脂的氣球」。白鯨可以自由改變額隆的形狀,推測可能是藉著移動內部氣竇的空氣來產生形狀上的變化。因為牠們的頸椎癒合程度比其他鯨目動物來 得低,所以能以較大的幅度轉動頭部或點頭。嘴短而寬,不像許多海豚一般有突出的嘴喙,嘴部可產生皺摺。腹部與側面凹凸不平,內部充滿脂肪。不具背鰭,但在背鰭的位置有狹窄的背部隆起。胸鰭寬闊,大型雄鯨的胸鰭尖端上翹。尾鰭會隨年齡增長而變得華美,成年雄鯨在後緣有明顯如凸面鏡般的凸起。上、下顎各有八至九顆似釘狀的牙齒,但年老個體有時會磨損至隱沒於牙根之下。 年輕白鯨渾身呈灰色,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轉淡,最終除了背脊與胸、尾鰭邊緣有暗色沉積外,全身皆為白色。成鯨的白色皮膚有時會在夏季發情時帶有淡黃色色調,但在蛻皮後即消失

    (影片出處:The Nature Box

長吻真海豚(Delphinus capensis)

學       名:長吻真海豚( Delphinus capensis)
俗       名:繁齒海豚
棲  息 地主要分佈於印度洋 、 太平洋的熱帶海域, 西北太平洋集中於東海、南海、日本海
體       長: 約2~2.5公尺
重       量:不詳
壽       命:約20年
食       物:主以群棲性中上層魚類為食,如群游魚類和烏賊等
習       性多成數十頭至數百頭的大群活動,性活潑,游泳中常躍出水面​​一公尺高
毒       性:
身體特徵體型同短吻真海豚相似,吻突較短吻真海豚長,背鰭中等高,位於體中部,略成三角形,不具白斑。 鰭肢末端尖。 體色分佈同短吻真海豚,背部呈黑色,比短吻真海豚色深,腹部白色,眼具黑色圈。 由眼至吻突與額交界處有一黑色紋帶。 下頜至鰭肢前緣有一條黑色條帶, 眼部沿體側向後延伸至肛門有一條淺黑色帶。 上頜每側具小型齒55~65枚, 下頜齒51~60枚。 吻狹長,為顱長的2/3,吻長為吻基寬的3.5倍以上, 上頜骨腭面的縱溝較深 


<i (影片出處:saulnomada

粉紅海豚 ( Sousa chinensis )

學       名:中華白海豚( Sousa chinensis)
俗       名:粉紅海豚 
棲  息 地主要生活在熱帶及溫帶沿岸水域
體       長: 約2~2.5公尺
重       量:約200~250公斤
壽       命:25~35
食       物:主要有棘頭梅童魚 、 鳳鱭 、 銀鯧 、 烏鯧 、白姑魚、 龍頭魚 、大黃魚等珠江口常見品種,食性以中小型魚類為主。 其中白海豚最喜歡吃的是獅頭魚 ,其次是石首魚及黃姑魚
習       性中華白海豚不集成大群,常3~5只在一起,或者單獨活動。 除了母親及幼豚,白海豚組群不會有固定的成員。 它們的群居結構非常的有彈性,而組群的成員也時常更換。 根據記錄,組群最多可有23條白海豚,而平均為4條。 性情活潑,在風和日麗的天氣,常在水面跳躍嬉戲,有時甚至將全身躍出水面近1米高。 游泳的速度很快,有時可達每小時12海里以上。 在各種漁船中,白海豚特別喜歡在雙拖船後覓食,而在雙拖船後的海豚組群也比其他的大很多。 中華白海豚與陸生哺乳動物一樣肺部發達,用肺呼吸,呼吸的時間間隔很不規律,有時為3~5秒鐘,有時為10~20秒,也有時長達1~2分鐘以上。 外呼吸孔呈半月形開放於頭額頂端,呼吸時頭部與背部露出水面,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並發出“ Chi-Chi- ”的噴氣聲
毒       性:
身體特徵中華白海豚身體修長呈紡錘型,喙突出狹長,背鰭突出,位於近中央處,呈後傾三角形; 胸鰭較圓渾,基部較寬,運動極為靈活;尾鰭呈水平狀,健壯有力,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對稱的兩葉,有利於其快速游泳。 眼睛烏黑髮亮,上、 下頜的每側都有20~37枚圓錐形的同型齒 (上頜齒數=30~36枚;下頜齒數=24~37), 齒列稀疏。 吻部狹、尖而長,長度不到體長的十分之一。 脊椎骨相對較少, 椎體較長。 鰭肢上具有5指。 全身都呈像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佈有許多細小的灰黑色斑點,有的腹部略帶粉紅色,短小的背鰭 、細而圓的胸鰭和勻稱的三角形尾鰭都是近似淡紅色的棕灰色



(影片出處:黃楚揚)
  

短吻海豚(Orcaella brevirostris)

學       名:短吻海豚(Orcaella brevirostris)
俗       名:伊豚或伊河豚
棲  息 地孟加拉灣及東南亞海岸及河流
體       長: 約2.3公尺
重       量:約130公斤
壽       命:約30年
食       物:主食魚類,也吃甲殼類 
習       性短吻海豚會以卡搭聲、嘰嘰聲及嗡嗡聲溝通,主要頻率達60千赫,相信是用作回聲定位。牠們主要吃輻鰭魚及魚卵、頭足類及甲殼類。牠們可以用口吸吮食物。牠們在浮窺及覓食時會將體內的水份噴出。一些短吻海豚可以受訓後造出噴水的動作。牠們游泳緩慢,但最高可達每小時20-25公里。短吻海豚可以潛水70~150秒至12分鐘,平均115.3秒。牠們的群族很多時都少於6條,但有時也可以多達15條。短吻海豚會出現種間競爭。有指若將中華白海豚及短吻海豚放在一起時,短吻海豚經常會被中華白海豚追逐及限於細小的空間內。另外,有指在吉爾卡湖,當短吻海豚與瓶鼻海豚在外海道相遇時,短吻海豚會感到驚慌,並會被迫重回到湖中
毒       性:
身體特徵短吻海豚的外觀像白鯨,但是殺人鯨的近親。牠們的頭大而且圓頓,嘴並不明顯。背鰭位於後背部,短而且鈍,呈三角形。牠們整體呈深灰藍色,下身較淡色

   (影片出處:Christian Riveros)

                                                                                                                                                                        
(圖片出處:ความ

偽虎鯨 ( Pseudorca crassidens )

學       名:偽虎鯨 ( Pseudorca crassidens )
俗       名:黑鯃 、 擬虎鯨 、 偽領航鯨 、 擬逆戟鯨
棲  息 地生活於世界各地暖溫帶至熱帶海域
體       長: 成體體長雄性可達6公尺,雌性達5公尺
重       量:約665公斤,雄性體重可達2200公斤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烏賊類為食,也吃帶魚、小鯊魚,以及鮐魚、黑鯛、鱸魚和竹莢魚等
習       性偽虎鯨是快速、活躍的泳者。 當它浮升時,經常將整個頭部與軀體的大部分揚升出水;有時甚至連胸鰭都看得見。 浮現時,經常張開大口,露出成排的牙齒。 有時會突然停止前進,尤其是在獵食時。 會接近船隻以進行探察,會船首乘浪或船尾乘浪。 經常躍身擊浪,通常會轉體以側身擊水,造成幾乎與其體型同樣大的水花。 興奮時,會優雅地躍離水面,並鯨尾擊浪。 比較容易擱淺,有時數量相當驚人(曾有一次800多隻的罕見案例)。 喜群居,幾十、幾百甚至幾千頭一群,同伴間眷戀性很強,很少單獨活動。 也會攻擊大翅鯨仔鯨。 在偽虎鯨群體裡有時會分成較小的組或家族,平均18頭為一組(通常為10至30)。 家族型包括所有年齡段的雄性和雌性偽虎鯨

毒       性:
身體特徵體形似虎鯨而較小, 全身的體色均為黑色。 頭圓,無喙,上頜比下頜略微前突,背鰭比虎鯨小,鰭肢很尖,長度約為體長的1/10,向後顯著彎曲,前緣中部突出,末端尖。 尾鰭的寬度約為體長的1/5。 口大,口裂朝著眼睛的方向切入, 使得它的面孔變得十分可怖。 沒有喙,上頜比下頜略微前突。 上頜的牙齒一般略少,牙齒大而尖,長度為8厘米,直徑為1.5~2公分, 橫切面呈圓形。 16對肋骨中前6對是雙頭肋骨,前6個頸椎癒合。 體形近似於圓柱形,勻稱而細長。 背鰭不算太大,後緣凹入,位於身體中部略前位置。


(影片出處:João Quaresma)

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疣鱗魨(Canthidermis maculata)

學       名:疣鱗魨(Canthidermis maculata)
俗       名:黑砲彈、斑點砲彈、疣板機魨
棲  息 地分布於全球熱帶海域
體       長:約5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水母、浮游生物為食
習       性多在表層活動,隨海流來往
毒      性:肉可能有累積熱帶魚毒,可能會引起食物中毒
身體特徵魚體呈深藍色,眼睛前方有一縱溝,背鰭兩個,第一背鰭位於鰓孔上方,第一背鰭第一棘粗短,第二棘細長;第二背鰭及臀鰭的前方軟條特別延長,尾鰭截形,上下葉較突出,體橢圓,齒白色,具缺刻。體披骨質鱗片,尾柄具具小棘列。幼魚體高較高,第二背鰭及尾鰭鰭條不延長,尾截形,體呈藍色,頭及體側有許多小於眼徑的白點散布。體色隨年齡而有所改變
(影片出處:Sportas Oneris)

毒吻棘鲀(Rhinecanthus verrucosus)

學       名:毒吻棘鲀(Rhinecanthus verrucosus)
俗       名:黑腹砲彈、毒板機魨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從英屬印度洋領地至印尼、所羅門群島,北起日本,南迄萬那杜海域
體       長:約23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海藻、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
習       性不詳
毒      性:
身體特徵體稍延長,呈長橢圓形, 尾柄短。 口端位,齒白具缺刻。 眼前無深溝。 頰部被鱗; 鰓裂後有大型骨質鱗片。背鰭兩個,基底相接近,第一背鰭位於鰓孔上方,不露出棘基深溝。 尾柄小棘僅三列,下兩列長,最上一列短。 體上半部深褐色,下半部白色;從眼睛到胸鰭基部有一鑲藍線之黑帶;嘴角淺藍色;一條窄紅線從上唇延伸至胸鰭基底;體下半部有一大黑斑;尾柄深褐色,但尾端較淺,尾柄小棘黑色。 除第一背鰭深色外,其餘鰭為白色;但尾鰭基褐色,上下緣淺褐色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黃帶砲彈(Balistapus undulatus)

學       名:鉤鱗魨(Balistapus undulatus)
俗       名:黃帶砲彈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東起紅海、非洲東岸,西至印尼、新喀里多尼亞、土木土群島,北起日本,南至澳洲大堡礁
體       長:約3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海藻、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
習       性通常單獨或形成一小群體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此種魚尾鰭截形,尾柄兩側有兩行向前的鉤狀棘。體呈綠色,有許多黃色波狀條紋,由背緣向腹後方斜走,上唇褐色,下唇中央有一黃色橫紋,口的上下都有黃色橫紋,口的上下都有條紋伸向胸鰭下方,上下頜齒為具缺刻之楔形齒,眼中大。尾鰭鉤狀棘處有一大黑斑。第一背鰭鰭膜上有一紅褐色斑,第二背鰭、臀鰭、胸鰭及尾鰭黃色。全身披大型骨質鱗片


(影片出處:Anna Pityur)

魔鬼砲彈(Odonus niger)

學       名:红牙鳞鲀(Odonus niger)
俗       名:魔鬼砲彈
棲  息 地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區,包括红海、東非、南非、塞席爾群島、馬爾地夫、留尼旺、印度、日本、台灣、中國、斯里蘭卡、泰國、越南、關島、印尼、馬來西亞、新幾內亞、澳洲、密克羅尼西亞、聖誕島、新喀里多尼亞、帛琉、菲律賓、吉里巴斯、東加、法屬波里尼西亞等海域等
體       長:約5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海綿及浮游生物為食
習       性性情膽小,游速較慢,夜間棲洞而居
毒      性:
身體特徵魚體側扁,呈卵形,口小而下頷稍突出,齒紅色;魚皮粗糙鱗片大。體色深藍色,頭部顏色較淡,眼前具2道細藍紋。第一根背鰭硬棘粗短且能直立鎖定,尾鰭上下葉延長,背鰭硬棘3枚;背鰭軟條33至36枚;臀鰭軟條28至31枚


(影片出處:kakkakettu)

姬鱗魨(Balistes vetula)

學       名:姬鱗魨(Balistes vetula)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東大西洋區,包括亞森松島、亞速群島、維德角群島至安哥拉南部;西大西洋區,從加拿大、美國麻州至巴西東南部海域
體       長:約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無脊椎動物為食
習       性成群活動或單獨行動
毒      性:肝臟有毒
身體特徵魚背部呈綠色或藍灰色,頸部、腹部橘黃色,有兩個彎曲的淡藍色條紋的寬斜線從吻部到胸鰭下面與前面,背鰭硬棘3枚;背鰭軟條29-32枚;臀鰭軟條27-29枚


(影片出處:Safira Anwar

褐擬鱗魨(Balistoides viridescens)

學       名:褐擬鱗魨(Balistoides viridescens)
俗       名:綠擬鱗魨、胡麻皮剝魨、黃褐砲彈、剝皮魚、褐擬板機魨
棲  息 地分布於紅海及印度太平洋區,包括東非、紅海、模里西斯、塞席爾群島、馬爾地夫、印度、斯里蘭卡、緬甸、中國、台灣、日本、越南、泰國、聖誕島、印尼、新幾內亞、菲律賓、吉里巴斯、密克羅尼西亞、東加、帛琉、薩摩亞群島、澳洲、土木土群島及新喀里多尼亞等海域
體       長:約6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海膽、甲殼類、水螅等為食
習       性成魚常單獨或成對地在礁區外圍出現,幼魚則大多在有隱蔽物附近出現如珊瑚礁
毒      性:因食物鏈的關係,體內可能含有魚毒
身體特徵魚體呈橢圓形、吻小,體色淡黃褐色,齒白色,具缺刻,各鱗片中央大多有灰黑色小點。自眼到胸鰭基部附近有一黑褐色橫斜紋形寬帶,兩眼間距及其附近灰褐色。上唇後方的光皮處呈紅黑色,口角後方縱光皮的背緣紅黑色。第一背鰭淡紅色,散佈紅黑色,第一棘粗大,奇鰭上有藍綠外緣,尾柄上有數列平行的突起。幼魚體色較黃,奇鰭上無藍綠色外緣。背鰭硬棘3枚;背鰭軟條24至26枚;臀鰭軟條22至24枚


(影片出處:richardgtnl)

無斑箱魨(Ostracion immaculatus)

學       名:無斑箱魨(Ostracion immaculatus)
俗       名:箱河魨、海牛港
棲  息 地分佈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至台灣北部附近海域
體       長:約2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海藻、底棲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
習       性單獨生活
毒      性:
身體特徵體長方形;體甲具四稜脊,背側稜與腹側稜發達,無背中稜,僅在背鰭前方有一段稍隆起;各稜脊無棘,但稜脊明顯尖銳,腹面較突呈弧狀。 口位置稍高,唇極厚,上唇中央有明顯腫塊;體甲前開口(即口部),長約等於眼徑的0.9-1.2倍。 背鰭短小位於體後部,無硬棘,軟條數9;臀鰭與其同形,軟條數9;無腹鰭;尾鰭後緣圓形。 幼魚頭部及身體呈黃色而散佈許多比瞳孔小之黑色斑;成魚體黃褐色至灰褐色,頭部無小黑點,體甲每一鱗片中央則有一約與瞳孔等大之鑲黑緣之淡藍色斑或白斑。 各鰭灰黃色至灰褐色,無小黑點;尾鰭較暗


(影片出處:MrRohtsubo)

惠氏箱魨(Ostracion whitleyi)

學       名:惠氏箱魨(Ostracion whitleyi)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中太平洋東部,從夏威夷群島至馬克薩斯群島海域
體       長:約12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貝類、蚌類及藻類
習       性當它飢餓時會游到水表面吐水
毒      性:
身體特徵雄魚是一種美麗的深藍色,背部帶許多淺藍色斑點。 身體外邊也是淺藍色。雌魚是美麗的紅及白色


(影片出處:rettigundersea)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

學       名: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
俗       名:
棲  息 地產地在日本長崎
體       長:約8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喜食蠕蟲
習       性溫熱帶沿近海魚類,棲息在岩石、礁區或珊瑚礁中,幼魚隨著海藻漂移
毒      性:
身體特徵體延長而呈長卵圓形,體扁側扁而高。 頭小,前端鈍尖。 吻短,眼大,側位, 上頜達眼之前緣下方。 腹緣在腹鰭附近,臀鰭鰭條部基底均形成一鈍角,使體略呈鈍角六邊形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非洲鳳凰魚(Melanochromis auratus)

學       名:縱帶黑麗魚(Melanochromis auratus)
俗       名:非洲鳳凰魚
棲  息 地分布非洲馬拉威湖
體       長:約11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藻類,小魚為食
習       性領地觀念很強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幼魚時體色均為鮮黃色,魚體上半部有兩道白邊黑條紋,從吻部一直延伸到尾鰭末端,另有一條黑條紋沿背鰭中部延展。成年雄魚的深藍色魚體上有淺藍色橫條紋,雌魚仍保持幼魚魚體的黃體色


(影片出處:Angel Vamanu)

吳郭魚(Oreochromis mossambicus)

學       名:羅非魚(Oreochromis mossambicus)
俗       名:非洲鲫、非鲫、越南魚、南洋鯽、吳郭魚
棲  息 地原分布于非洲等區域
體       長:約3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藻類、甲殼類、魚類及腐敗物為主食
習       性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且對溶氧較少之水有極強之適應性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呈橢圓形,側扁;背部輪廓隆起。頭中大。口中大,後端不及眼眶前緣。吻圓鈍,唇厚。上下頜各具3-4行細小而扁薄的葉狀齒;鋤骨和腭骨均無齒。下枝鰓耙14~20(通常為18)。體被大櫛鱗,頭部除吻部和頦部外均被鱗;側線平直,在背鰭第4-5軟條下方中斷,形成上下二側線。背鰭單一,無缺刻,軟條數10~13;軟條數9~12;胸鰭側位,鰭條頗長,末端達臀鰭起點上方;腹鰭胸位,末端達肛門;尾鰭截形。體色隨環境而異,一般為灰黑色,或銀灰而帶有藍色,背部較深,腹部則淡;鰓蓋上緣具一藍灰色斑點;一般體側不具暗色橫帶,唯標準體長6公分以下的幼魚具4~6條不顯之暗色橫帶。背、臀及尾鰭具許多灰色小點,無垂直橫紋;成熟雄魚在生殖期間之胸、背及尾鰭具鮮紅之鰭緣,體色偏黑,頭部偏白


(影片出處:Johan Verheesen)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皇冠六間魚(Cyphotilapia frontosa)

學       名:橫帶駝背非鯽(Cyphotilapia frontosa)
俗       名:皇冠六間魚
棲  息 地東非地區的坦干依喀湖的北岸
體       長:約3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特別喜好捕食貝類或其他小魚
習       性具強烈的領域性,喜歡躲藏於有裂隙的岩石洞穴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橢圓型,最大特徵為雄魚成熟時突起隆高的頭部,幼年性別不易區分。鰓蓋、腹鰭、臀鰭及尾鰭為淡藍色,體側具有6條黑色橫帶,黑帶較白色為寬,呈現黑白相間的體色


(影片出處:Sigurkim)

紅寶石魚(Hemichromis bimaculatus)

學       名:雙斑伴麗魚(Hemichromis bimaculatus)
俗       名:紅寶石魚
棲  息 地原產於非洲中部,包括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布吉納法索、茅利塔尼亞、迦納、賴比瑞亞、獅子山、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奈及利亞、喀麥隆、塞內加爾、甘比亞、象牙海岸的河川溪流中
體       長:約12~1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型魚類為食
習       性兇暴且地域性強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呈金褐色,嘴唇和下巴呈紅色,具有閃亮的金屬藍色鱗片,體側上有三塊黑色斑紋,第一枚在鰓蓋;第二枚在腹側中央偏後側;第三枚在尾鰭基部。在繁殖期時魚體會變成紅色,現已有永久紅色的改良品種。背鰭略具亮紅色,腹鰭透明、尾鰭黃色具黑色邊緣。背鰭硬棘14至15枚、背鰭軟條10至12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8至9枚


(影片出處:AquaMakerBg)

非洲王子魚(Labidochromis caeruleus)

學       名:淡黑鑷麗魚(Labidochromis caeruleus)
俗       名:非洲王子魚
棲  息 地非洲馬拉維湖
體       長:約7~13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型魚類為食
習       性有很強好鬥性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幼魚期的魚體為橙黃色,尾鰭、胸鰭上部有兩條黑色條紋直接延伸至尾部,到了成魚期,雌魚保持原來的體色,雄魚體色則變為深藍色


(影片出處:59Hansi)

阿里魚(Sciaenochromis ahli)

學       名:阿氏鬼麗魚(Sciaenochromis ahli)
俗       名:阿里魚
棲  息 地分布於東非的馬拉威湖
體       長:約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型魚類為食
習       性常在岩石縫隙中活動,具有侵略性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身體為金屬藍有8至10道不明顯的黑色直條紋。背鰭基部極長,有白色邊緣,臀鰭有金黃色,腹鰭上的前幾排鰭條通常又長又白。背鰭硬棘16至17枚、背鰭軟條9至11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9至10枚


(影片出處:orhan aktas)

非洲十間魚(Tilapia buttikoferi)

學       名:布氏非鯽(Tilapia buttikoferi)
俗       名:非洲十間魚
棲  息 地分佈于西非賴比瑞亞至幾內亞比索
體       長:約20~4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魚蟲、魚肉、 水蚯蚓等
習       性成長快,較好鬥,體色隨健康狀況和心情變化,十分明顯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椭圆形,體色灰白,體表從眼睛到尾鰭約有8-10條暗黑色環帶繞身,雄魚體色鮮豔,背鰭、臀鰭末梢尖長,雌魚色淡


(影片出處:MelFireHD)

大白鯊(Carcharodon carcharias)

學       名:食人鮫(Carcharodon carcharias)
俗       名:大白鯊
棲  息 地出沒於幾乎所有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海區
體       長:約6公尺
重       量:約2,000公斤
壽       命:約70年
食       物:主要獵食魚類和鰭足類(例如海豹和海獅)。由於海豹、金鎗魚
習       性大白鯊具有極其靈敏的嗅覺和触覺 它可以嗅到1公里外被稀釋成原來的1/500濃度的血液氣味並以6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趕去 它還能覺察到生物肌肉收縮時產生的微小電流 以此判斷獵物的體型和運動情況

毒       性:
身體特徵體型成厚重的紡錘狀。頭大,體側有五道長鰓裂。大白鯊並非如其名所暗示為白色,其身體上半部為深色(深藍、深褐甚至黑灰色),下半部則為白色。有兩背鰭,其中第一背鰭聳立而明顯。尾鰭成半月形,上下端約等長。口中有利齒,共有五至六排,每排約46顆齒。上顎齒為寬闊而薄的三角形,下顎齒為狹長而厚的三角形,上下顎齒兩側皆生有鋸齒


(影片出處:DivingAccidents)

電鰻(Electrophorus electricus)

學       名:電鰻(Electrophorus electricus)
俗       名:
棲  息 地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及奧里諾科河流域
體       長:約2.7公尺
重       量:約20公斤
壽       命:不詳
食       物:小魚 甲殼動物和水生昆蟲 也食動物腐敗屍體
習       性電鰻雖名為鰻,但並不是鰻的一種,在生物分類上電鰻和鯰魚更為接近,皆置於骨鰾總目之下。儘管如此,電鰻不能叫作電鯰,因為電鯰已是存在於非洲的魚類名稱。行動遲緩 棲息於緩流的淡水水體中 並不時上浮水面 吞入空氣 進行呼吸

毒       性:
身體特徵電鰻的放電能力來自於牠特化的肌肉組織所構成的放電體。肌肉組織幾乎都能放電,佔其身長的80%以上,有數以千計的放電體。電鰻的頭部是正極,尾部是負極,每個放電體約可製造0.15伏特的電壓,而當數千個放電體一起全力放電時的電壓便高達600~800伏特,但這種高電壓只能維持非常短暫的時間,而且放電能力會隨著疲勞或衰老的程度而減退。電鰻能自由控制要放出什麼程度的電力,一般認為電鰻放出低電力的目的是在警告、試探或偵測。電鰻之所以能不被自己或同類電到,那是因為電鰻體內的脂肪組織有很好的絕緣作用,而且電鰻本身已很適應微弱的帶電環境


(影片出處:tanacc)

獨角倒吊(Naso unicornis)

學       名: 單角鼻魚(Naso unicornis)
俗       名:獨角倒吊
棲  息 地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包括東非、紅海、模里西斯、塞席爾、馬爾地夫、留尼旺、馬達加斯加、羅德豪島、斯里蘭卡、安達曼群島、日本、台灣以及西沙群岛、中沙群岛、舟山群岛等中國沿海、菲律賓、印尼、新幾內亞、新喀里多尼亞、澳洲、新幾內亞、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帛琉、索羅門群島、斐濟群島、萬那杜、夏威夷群島、法屬玻里尼西亞、諾魯、吉里巴斯、吐瓦魯等海域
體       長:約7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幼魚以藻類為食,成魚則以浮游生物為食
習       性礁坡或有湧浪處成群活動,交配時成對出現

毒       性:
身體特徵魚體呈橢圓形而側扁;成魚頭頂有角狀突起,其長度與吻長略同,吻背朝後上方傾斜,直到角突處為止。體色為藍灰色,腹側則為黃褐色,尾柄上的骨質板為青黑色。雄魚除角突外,尾鰭截形,上下葉延長成絲狀,上葉較長。背鰭硬棘6枚、背鰭軟條27至30枚、臀鰭硬棘2枚、臀鰭軟條27至30枚


(影片出處:Peiselko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