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名:中華鱘 ( Acipenser sinensis )
俗 名:中國鱘 、 鱘魚 、 鰉魚 、 苦臘子 、 鱣
棲 息 地:主要分佈於中國長江流域 ,此外在遼河,黃河,淮河,錢塘江,珠江等水域也有發現
體 長:最大體長3公尺以上
重 量:雄體一般重68~106公斤,雌的130~250公斤。體重可達500~600公斤
壽 命:雄魚年齡一般為約9~22年;雌魚為約16~29年
食 物:只以浮游生物 、植物碎屑為主食,偶爾吞食小魚 、 小蝦
習 性:中華鱘形成了穩定的生殖迴遊習性,有自古以來固定不變的航道:親魚從近海迴遊到長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帶產卵,孵化出的鱘苗順流而下,漂遊入海,大約十年後,幼鱘長大了,又追尋牠們童年的足跡,從大海返回上游尋根產卵
毒 性:無
身體特徵: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它介於軟骨與硬骨之間, 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減退,中軸為未骨化的彈性脊索 ,無椎體,隨顱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中華鱘是淡水中最大的魚,生理結構特殊。 中華鱘體梭形,頭部和身體背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鰭灰色。 全身無刺,只靠少量硬骨和背部一列、體側和腹部各兩列共五列漂亮的骨板及軟骨脊椎支撐起龐大的身軀。 背鰭前骨板一般為12~14塊,體側骨板數為24-37塊。頭大呈長三角形,頭背部骨板光滑。 眼睛以前部分扁平成犁狀,並向上翹。 口在頭的腹面,成一條橫裂,口能夠自由伸縮。 上下唇具有角質乳突。 口前方並列著4根小須。 眼睛很小。 眼後有噴水孔。 鰓孔大,鰓膜與峽部相連。 鰓耙呈短柱狀,薄而尖,14~28枚,一般為18枚左右。 幼體骨板之間的皮膚光滑,沒有鱗片;成體較粗糙。 頭部皮膚布有梅花狀的感覺器一陷器。 背鰭位置很後,背鰭條54-66。 尾巴 的上葉長下葉短,成為一個歪形尾鰭,偶鰭具寬闊基部, 背鰭與臀鰭相對。 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 全身骨骼為軟骨質。 腸子的構造很奇特,裡面有7-8個漏斗狀的螺旋瓣。 肛門和泄殖孔位於腹鰭基部附近, 輸卵管的開口與卵巢遠離
(影片出處:Angelo E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