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藍刻齒雀鯛(Chrysiptera cyanea)

學       名:藍刻齒雀鯛(Chrysiptera cyanea)
俗       名:
棲  息 地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印度洋東緣、澳洲西部至新幾內亞、新不列顛島,所羅門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印尼、菲律賓、台灣與琉球群島。另外萬那度、新加勒多尼亞、密克羅尼西亞的帛琉與雅普島以及美屬薩摩亞也有記錄。台灣各沿岸礁區可見
體       長:約8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通以藻類、大洋性的被囊類及橈腳類的浮游動物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清澈隱蔽的潟湖碎石堆、珊瑚區及亞潮間帶的礁石平臺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呈淺藍色,有顯著的性別雙色變異:稚魚與雌魚通常在背鰭基底後面有一個小的黑色斑點,但缺乏黃色的體色;雄魚的吻部及尾鰭鮮黃色,某些區域裡則具有橘色的尾鰭,背鰭基底後面皆無黑色的斑點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綠波錦魚(Thalassoma trilobatum)

學       名:三葉錦魚(Thalassoma trilobatum)
俗       名:綠波錦魚、四齒、礫仔、貓仔魚、青貢冷、三葉葉鯛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從東非至皮特凱恩群島,北起日本,南迄東加海域
體       長:約3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甲殼類、軟體動物、棘皮動物等為食
習       性:棲息在水淺的礁石平台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橙褐色,體側具二條藍綠色縱帶,第一條縱帶上方另具四條藍綠色的細橫帶,橫帶連接體側縱帶及背鰭基底的藍帶;頭部橙褐色,無任何色斑,胸鰭基亦無 Y字形斑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巨齒天竺鯛(Cheilodipterus macrodon)

學       名:巨齒天竺鯛(Cheilodipterus macrodon)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及東非,北至台灣、日本,南迄羅得豪島及拉帕。台灣各海域皆有分布
體       長:約2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魚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礁坡外緣,或棲息澄清潟湖或面海珊瑚礁區之洞穴或礁緣。幼魚單獨生活,成魚後配對或成一小群生活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側有8-10條寬度相當之暗紅褐色縱帶,而幼魚只有四條明顯,全部之縱帶皆寬於淡色之縱帶間;尾柄具較瞳孔大之眼斑,並延伸到尾鰭上下緣,成魚不顯著。第一背鰭和腹鰭色暗,其它各鰭色淡呈白色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落合氏眼眶牛尾魚(Inegocia guttata)

學       名:落合氏眼眶牛尾魚(Inegocia guttata)
俗       名:
棲  息 地日本至台灣,包括台灣北部、西部及南部海域
體       長:不詳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魚及小型甲殼類為主
習       性:生活於亞熱帶海域,性兇猛,游泳能力弱。 平時停棲在沙地上,將魚體半埋於沙中,伺機伏擊經過的獵物,夜晚潛沙休息。 具性轉變,為先雄後雌。 產浮性卵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縱扁且延長,口大橫裂,眼大位於頭頂,鰓蓋棘下具大如舌狀的皮瓣。 眼眶牛尾鱼眼眶牛尾鱼眼眶牛尾魚图册魚體褐色,具不規則暗棕色斑點,並有8條明顯的暗色橫斑排列於背部,腹部淡黃。 各鰭均具棕色小斑點, 尾鰭截形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姬鸚哥魚(Scarus oviceps)

學       名:姬鸚哥魚(Scarus ovicep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模里西斯到萊恩群島與土木土島,北至琉球群島,南至澳洲鯊魚灣與大堡礁。台灣發現於南部、小琉球及綠島等
體       長:約3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珊瑚之共生藻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潟湖與臨海礁石區。獨居性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的雌魚體色為黃褐色,腹部色澤較淡,鱗片外緣為灰色; 由吻之上唇,經眼部而至背鰭第VII硬棘,均為深褐色至黑色,其後方具2條黃色色帶;背鰭為紅褐色,外緣顏色較深;餘鰭亦為紅褐色,其中胸鰭之上端色澤較深,下端色澤較淺。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的雄魚體色為藍綠色,鱗緣為橙色;此時期亦與IP期相同,具有一明顯之色區,然其為紫色;頰部為粉紅色;體部之中央部位為藍綠色;背鰭及臀鰭為藍綠色;胸鰭之上緣為淡黃色,其餘為褐色,向下漸淡;尾鰭為藍綠色,上、下葉及基部為黃褐色寬紋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帶藍子魚(Siganus virgatus)

學       名:帶藍子魚(Siganus virgat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印度、斯里蘭卡、安達曼海、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台灣、越南、中國沿海、印尼、新幾內亞、澳洲北部、密克羅尼西亞、帛琉、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等海域
體       長:約3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附生在礁石的藻類和底棲生物為食
習       性:近岸小型魚類,棲息在岩礁和珊瑚礁區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藍代藍子魚尾鰭末端略凹入,幾乎呈截形。魚體上半部、背鰭及尾鰭呈亮黃色,下半部則呈白色。而其明顯特徵則是頭部及鰓蓋後方的2條平行黑褐色斜帶,其中一條從喉部通過眼部,另一條則起自魚鰓蓋和胸鰭基部之間而自背部延伸,但未到達背鰭。背鰭硬棘13枚、軟條10枚;臀鰭硬棘7枚、軟條9枚。另外各鰭鰭棘上有毒腺,被刺到會引起劇痛,須小心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單帶尖唇魚(Oxycheilinus unifasciantus)

學       名:單帶尖唇魚(Oxycheilinus unifasciant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聖誕島到夏威夷、馬貴斯及土木土群島,北至台灣及日本、新加勒多尼亞及拉帕海域等。台灣各地海域皆有分布
體       長:約46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魚、小蝦及其它甲殼類生物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溫暖珊瑚礁區,喜愛獨游在乾淨、清澈且珊瑚生長旺盛的礁湖區,以及向海礁區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雌魚體色黄褐至紅褐色,體背部色深,各鱗片具一橫紋;頭部偏緣色,具不規則橙紅色斑點及短紋,眼周圍則呈輻射狀,眼後具二平行縱線至胸鰭基上方;尾柄前具白色橫帶;各鰭紅褐色,腹鰭末端白色。雄魚腹部色淡,眼後縱線之間具白色帶,其餘與雌魚同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單帶眶棘鱸(Scolopsis monogramma)

學       名:單帶眶棘鱸(Scolopsis monogramma)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安達曼海,東至巴布新幾內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皆有分布。台灣南部、東部及西南海域可發現
體       長:約31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礁岩或砂地上的小魚、蝦或軟體動物為主食
習       性:通常單獨或數尾在礁岩地區或礁岩外緣之砂地上活動,游泳時以一游一停的方式前進
毒       性:
身體特徵幼小時體側有一黑色縱帶;長成則此帶不明顯,且眼前緣至主鰓蓋上角,及眼下至主鰓蓋正中各有一條藍色縱帶,聶部有一黑色斜斑;體側上半部有斜紋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豹紋多紀魨(Takifugu pardalis)

學       名:豹紋多紀魨(Takifugu pardali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韓國、北韓、中國黃海、東海等海域
體       長:約3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底棲動物為食
習       性:棲息於近海的沿岸區
毒       性:
身體特徵魚體呈圓筒形,被覆由鱗片特化的細棘;口小,眼紅色。背部灰褐色且有許多黑色的斑點。胸部、背鰭與臀鰭暗橘色、尾鰭黑色的,腹部銀白色。尾鰭截形,背鰭軟條11至14枚;臀鰭軟條9至12枚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六斑刺魨(Diodon holacanthus)

學       名:六斑刺魨(Diodon holacanthus)
俗       名:刺乖、刺龜
棲  息 地分布全球各大洋亞熱帶海域
體       長:約5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底棲動物為食
習       性:棲息於礫石底質區域,游速慢,遇攻擊時會吸入大量海水將身體鼓脹成圓球狀,並豎起棘刺。春末夏初的繁殖期會大量聚集
毒       性:
身體特徵體短寬,口內上下頷各具一枚發達的齒板,全身密布由鱗片特化的強棘。棘刺較長,身上密布小黑點並具6塊深褐色的大斑。與柴氏刺魨相似,但後者的大斑具白緣,且胸期與眼間具斑塊。背鰭軟條13至15枚;臀鰭軟條13至15枚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白斑笛鯛(Lutjanus bohar)

學       名:白斑笛鯛(Lutjanus bohar)
俗       名:
棲  息 地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馬貴斯及萊恩群島,北自琉球群島,南迄澳洲。台灣主要分布於南部海域
體       長:約9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偶而捕食甲殼類、端腳類等
習       性:棲息於珊瑚礁區,包括潟湖區或外礁。通常獨自巡游於礁區四周尋找獵物,以魚類為主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長橢圓形,背緣呈弧狀彎曲。兩眼間隔平坦。鼻孔下方有一溝通至眼前。前鰓蓋缺刻不顯著,淺而缺如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虹紋紫胸魚(Stethojulis strigiventer)

學       名:虹紋紫胸魚(Stethojulis strigiventer)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東非、南非到馬歇爾、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台灣海域,南至澳洲等。台灣各地海域皆有分布
體       長:約1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浮游性甲殼類及小型無脊椎動物
習       性:主要棲息於平靜的海藻床、淺內灣,或沙、小石子及海藻混合的珊瑚礁平台及礁湖。白天不停地的覓食,晚上則鑽潛到沙底休憩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幼魚背部綠至灰褐色,具淡縱紋;腹部白色具黑縱紋;尾鰭基部中央上方有一藍邊黑點。雄魚體色亦上下二色,胸鰭基前至前鰓蓋具一紅縱紋,紅紋下緣具一不明顯藍線,延伸至體中央,吻下緣具一藍線,經眼下緣及紅斑上緣至胸鰭基後,眼上緣另具一藍線,經鰓蓋後上角膜的黑斑至尾鰭中央;尾柄亦具一黑點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青嘴龍占魚(Lethrinus nebulosus)

學       名:青嘴龍占魚(Lethrinus nebulosus)
俗       名:龍尖、龍占、青嘴仔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波斯灣、紅海,東至薩摩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北部。台灣分布於四週沿海及澎湖海域
體       長:約86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軟體動物、甲殼類及小魚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沿岸珊瑚礁、岩礁區外緣、沼澤區、紅樹林區或海藻床區。獨居或成小群活動
毒       性:
身體特徵體側呈淺灰褐色,腹部顏色較淡,眼下有3條放射狀之藍線,各鱗片上均有一藍色小點;體側有時具多條暗色橫條;幼小個體體側有若干黃色縱帶及在胸鰭基部上方,側線下方具一四方形黑斑,這些黃帶與黑斑將隨著魚之成長而逐漸消失。各鰭淡黃色或淡色;背鰭具紅緣


(影片出處:5Fathom5

黑身管鼻鯙(Rhinomuraena quaesita)

學       名:黑身管鼻鯙(Rhinomuraena quaesita)
俗       名:管鼻鯙、大口管鼻鯙、大口管鼻鱔,俗稱海龍或五彩鰻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洋與太平洋區,包括東非、留尼旺、模里西斯、馬爾地夫、塞席爾群島、聖誕島、台灣、日本、越南、菲律賓、印尼、澳洲、庫克群島、關島、馬里亞納群島、帛琉、新幾內亞、法屬波里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東加、薩摩亞群島等海域
體       長:約90~100公分,最長可達 130 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只吃活小魚
習       性:黑身管鼻鯙是雄性先熟(Protandry)的生物,幼魚常會先成為雄性,經過雌雄同體階段後,再慢慢轉變為雌性。與異康吉鰻(園鰻,Heterocongrinae)類似,黑身管鼻鯙平時多藏在礁區周圍的沙泥洞中,只將頭露出在外面;經常數隻聚集在一起。性格敏感,不吃死餌,只吃活小魚,嗅覺敏銳但視力不佳,體表黏液有一股奇特的惡臭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身體細長,背部呈黃色且稍帶點白色(以上為成魚與幼魚的共同特徵),幼魚期前鼻管為發育僅呈管狀,成魚時管端後管壁發育成膜瓣狀,且上下頷端之鬚狀突延長並分枝。幼魚及亞成魚全體、虹彩與臀鰭呈黑色,下頜有一條黃白色條紋;雄性體側呈鮮明的藍色,吻部、虹彩及大部分的下頜則呈黃色,臀鰭黑色;雌魚全身呈黃色,臀鰭黑色;雌雄同體者體色呈黃藍色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銀臭肚魚(Siganus argenteus)

學       名:銀臭肚魚(Siganus argenteus)
俗       名:
棲  息 地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部,東至法屬玻里尼西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東部。台灣主要產於東部、蘭嶼、綠島與南部海域等
體       長:約46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底棲藻類為食
習       性:暖水性魚類,常形成小群體棲息於朝海的珊瑚礁區或岩礁區。稚魚則生活於大洋中,並朝礁區移動。各鰭鰭棘尖銳且具毒腺,刺到使人感到劇痛
毒       性:
身體特徵體背海水藍色,往腹部漸呈銀色,頭部後面及體側滿佈黃色小斑點;鰓蓋末緣有一短黑色帶。背鰭與尾鰭黃色;臀鰭與腹鰭銀色;胸鰭為暗黃色。但魚體受驚嚇或休息時體色會變成暗褐色與亮褐色紋相雜,前者則形成7條斜線;魚體死亡後,體色會褪成褐色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雙帶鱗鰭烏尾鮗(Pterocaesio diagramma)

學       名:雙帶鱗鰭烏尾鮗(Pterocaesio diagramma)
俗       名:烏尾冬仔
棲  息 地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區,從印尼、澳洲西部一直到法屬之新加勒多尼亞  ,向北則分布到日本南部。台灣各地海域及離島均有分布,是數量最多的常見種
體       長:約3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晝間在水層間覓食浮游動物
習       性:主要棲息於沿岸較深的瀉湖或礁石區陡坡外圍海域,性喜大群洄游於中層水域,游泳速度快且時間持久。屬日行性魚類,夜間則於礁體間具有遮蔽性的地方休息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側有二條金黃色帶,第一條起自頭頂而止於背鰭末端,另一條於側線下約1-2鱗片處,起自吻上方經眼睛上緣而達尾柄末梢,僅約一個鱗片寬。各鰭銀黃或淡白;尾鰭上下葉末端有明顯黑斑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單帶海緋鯉(Parupeneus barberinus)

學       名:條斑副緋鯉(Parupeneus barberinus)
俗       名:單帶海緋鯉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東非、亞丁灣、馬爾地夫、葛摩、模里西斯、塞席爾群島、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安達曼海、泰國、菲律賓、印尼、中國南海、東海、日本、台灣、越南、新幾內亞、索羅門群島、澳洲、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帛琉、諾魯、斐濟群島、東加、吉里巴斯、吐瓦魯、萬納杜、法屬波里尼西亞、墨西哥、加拉巴哥群島、厄瓜多等海域
體       長:約6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躲藏在沙中的多毛類、甲殼類等無脊椎動物為食
習       性:棲息在沙泥底上散佈一些礁石的區域或向海礁坡,白天常單獨或成一小群四處活動覓食。夜間則多單獨在沙上休息。大個體身上的黑縱帶及黑斑可能會變成紅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為淡黃褐色,背部顏色較暗。體側有一條起自吻端經眼部而達第二背鰭中央下方的黑色縱帶及尾柄盡末端處有一相當於眼徑的黑斑。第二背鰭及臀鰭上有一些細黃紋,臉頰有若干黃色、藍色斑紋。尾鰭分叉,下葉略長於上葉,背鰭兩個。背鰭硬棘共8枚、軟條共9枚;臀鰭硬棘1枚、軟條7枚。側線鱗片數有28至29枚。上下頜齒只有一列,牙齒成細小的圓錐狀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鮑氏綠鸚哥魚(Chlorurus bowersi)

學       名:鮑氏綠鸚哥魚(Chlorurus bowersi)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菲律賓、爪哇 (印尼) 、琉球群島、台灣與帛琉。台灣主要發現於北部、南部、澎湖及小琉球等
體       長:約4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珊瑚之共生藻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峽道與潟湖礁斜坡中珊瑚礁繁盛的區域。獨自生存
毒       性:
身體特徵體延長而略側扁。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不完全被上唇所覆蓋;具0-2顆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4-5(通常為4);頰鱗2列,上列為4鱗;下列為4-5鱗。胸鰭具15軟條;尾鰭於幼魚時圓形,成體為稍圓形到截形。初期階段的雌魚體色類似雄魚體色,但是缺乏三角形之橘黃色區塊。終期階段的雄魚體呈暗藍綠色;鱗片具橘黃色緣;吻之背側有紫色斑塊;眼後方有一三角形之橘黃色區塊,大約分佈於眼後至背鰭第V硬棘之水平範圍內;背鰭為藍綠色,具2列長形黃橘色條紋;臀鰭為藍綠色,於其基部有一黃色線條;尾鰭亦為藍綠色,佈有數條橘黃色縱紋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縱帶天竺鯛(Apogon angustatus)

學       名:寬帶天竺鯛(Apogon angustatus)
俗       名:縱帶天竺鯛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馬達加斯加、紅海、塞席爾群島、馬爾地夫、聖誕島、台灣、越南、菲律賓、印尼、新幾內亞、澳洲、帛琉、馬紹爾群島、馬利安納群島、關島、新喀里多尼亞、東加、斐濟、法屬玻里尼西亞海域
體       長:約11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棲息於水質清澈的珊瑚礁、岩礁,白天躲藏於岩架下或岩洞中,夜間出來覓食。繁殖期時,雄魚具有口孵習性,卵約7日化成仔魚,由雄魚吐出,具短暫的仔魚飄浮期
習       性:以多毛類或其它底棲甲殼類為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延長而側扁,眼大,口大略下位。魚體呈白色,體側有5條水平的斑紋,顏色從黃銅色到深褐色,第三、四條穿過眼睛。尾柄中間有一的深色斑點;各鰭淡紅色,背鰭硬棘8枚;背鰭軟條9枚;臀鰭硬棘2枚;臀鰭軟條8枚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遠東擬沙丁魚(Sardinops sagax)

學       名:遠東擬沙丁魚(Sardinops sagax)
俗       名:青鱗仔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東大西洋區,包括南非、東非、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塞席爾群島、紅海、波斯灣、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印度、孟加拉灣、緬甸、泰國、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白令海、朝鮮半島、日本、中國、菲律賓、新幾內亞、澳洲、紐西蘭、索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馬里亞納群島、帛琉、夏威夷群島、諾魯、斐濟群島、吐瓦魯、美國西岸、加拿大西岸、中美洲、南美洲西岸等海域
體       長:約4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濾食浮游生物維生
習       性:常在外洋大群集結,一群魚有四、五萬尾似乎很常見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本魚體側有一、二列的小斑點,腹鰭起點約在背鰭基底中部下方。背鰭有軟條17~20枚;臀鰭細小,軟條數約在16~19枚之間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長刺玫瑰魚(Apogon leptacanthus)

學       名:長刺玫瑰魚(Apogon leptacanthus)
俗       名:
棲  息 地印度洋
體       長:約3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海鮮,血蟲及能讓其吃下的魚
習       性:印度洋的岩礁地區。  喜歡藏在海藻及海草叢中,或藏於長刺海膽的刺中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長條形,身體大部分是透明的。 透明的身體上有很多藍色和黃色的點。 大大的黑眼睛有一圈藍色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低鰭舵魚(Kyphosus vaigiensis)

學       名:低鰭舵魚(Kyphosus vaigiensi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自紅海、東非洲、南非洲至夏威夷群島、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
體       長:約7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棲息於面海的岩礁區、海藻床、潟湖或外礁激浪區等,於中表層水域動。日行性
習       性:主要以海藻為主,輔以小型無脊椎動物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灰褐色至青褐色,亦有黃化的種類,背部顏色較深,腹部顏色較淡,偏銀白色;身上有許多黃色縱斑。眼眶下方具白紋。各鰭色暗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褐藍子魚(Siganus fuscescens)

學       名:褐藍子魚(Siganus fuscescens)
俗       名:臭肚
棲  息 地:西太平洋區,包括斯里蘭卡、印度、安達曼海、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台灣、越南、中國沿海、印尼、新幾內亞、澳洲、密克羅尼西亞、帛琉、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諾魯、索羅門群島、斐濟群島、新喀里多尼亞等海域
體       長:約4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食物以各種綠藻或小型甲殼類為主
習       性:棲於平坦底質淺水或珊瑚礁,於高緯度地區,則棲息於岩礁區或淺水灣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側上褐綠,下為銀白;雜以白微帶淺藍的圓斑。沿體縱軸排列成行。側線下,斑點大,成6行,側線以上,斑點小,排列約成18至20行。背鰭和臀鰭的鰭棘部具明顯缺刻。尾鰭在幼魚時期成淺凹形,成魚則呈淺叉形。受驚嚇時體色變成暗棕、灰棕和白色交雜。背鰭硬棘13枚、軟條10枚;臀鰭硬棘7枚、軟條9枚。。鰭棘有側溝,會分泌毒液,被刺傷會麻痺。同屬的另一個種長鰭藍子魚(學名:Siganus canaliculatus,也稱臭肚、象魚)與此品種相似,但色不同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黃刺尻魚(Centropyge flavissima)

學       名:黃刺尻魚(Centropyge flavissima)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聖誕島、日本、台灣、菲律賓、越南、印尼、新幾內亞、澳洲、馬紹爾群島、斐濟、帛琉、關島、薩摩亞群島、密克羅尼西亞、馬里亞納群島、東加、法屬玻里尼西亞、庫克群島、復活節島、夏威夷群島、吉里巴斯等海域
體       長:約14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藻類為食
習       性:棲息於珊瑚礁或潟湖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側扁,呈橢圓形,體為一致的金黃色,稚魚在兩邊的中央中有一個獨特的邊緣藍色的黑色眼狀斑。 在鰓蓋的後面的邊緣上具藍邊且眼睛周圍也包圍著藍圈,魚鰭具藍邊緣,背鰭硬棘14枚;背鰭軟條15至16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16枚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暗紋蛙鳚(Istiblennius edentulus)

學       名:暗紋蛙鳚(Istiblennius edentul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非洲東岸至馬貴斯及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至羅得豪島及拉帕等
體       長:約16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藻類、碎屑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沿岸潮間帶礁石潮池區,深度5公尺內,常藏身於洞穴或縫隙內,受驚嚇時可見其用一前一後的方式跳躍於潮池與空氣間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背鰭具缺刻,最後一棘小;背鰭與尾柄相連,臀鰭不與尾柄相連;除了成熟大雄魚外,臀鰭棘很小且埋入皮內。 雄魚體側具6-7對深橫帶,前方2-3對延伸至背鰭硬棘部基底,後方橫帶則延伸至軟條部而呈斜斑,背鰭硬棘部另有3-4條白縱線,而軟條部亦有白色斜線;臀鰭近鰭緣處有黑色帶,且有2條白線,活魚時為藍白色;雌魚的體側橫帶較淡;體後側、背鰭和臀鰭有許多黑點散布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前角魨(Pervagor janthinosoma)

學       名:前角魨(Pervagor janthinosoma)
俗       名:
棲  息 地印度- 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台灣南部、東北部及蘭嶼 、 綠島 、 澎湖海域
體       長:約1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型底棲動物為主
習       性:常出現在水流平緩的內灣或向海的礁面,喜棲息於珊瑚茂盛的地區,性情溫和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側扁,略呈橢圓形;吻部略突出。 第一背鰭棘特化成強棘,表皮粗糙無鱗片。 頭部藍黑,魚體後半部為黃綠色,特徵是圓形的尾鰭為鮮豔的黃、橘、紫、綠等漸層色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環紋鸚鯛(Hologymnosus annulatus)

學       名:環紋全裸鸚鯛(Hologymnosus annulatus)
俗       名:環帶細鱗盔魚、鉛筆龍、軟鑽仔、環紋鸚鯛、環紋細鱗鸚鯛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從紅海、東非、南非至社會群島、皮特凱恩群島,北起日本南部,南迄澳洲東南部海域
體       長:約4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魚、甲殼類等為食
習       性:棲息在珊瑚礁、岩礁區海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背鰭連續,幼、雌魚尾鰭稍圓,雄魚凹型。幼魚體腹部及頭腹部黑色,體上半部黃色,近背鰭基部處具一黑色細縱帶。雌魚體呈褐色至橄欖褐色,體側17-19個暗褐色短垂直帶,鰓蓋膜具一藍黑斑,尾鰭末端具明顯白色新月斑;雄魚體背藍色,體腹藍綠色,無淺淡色帶,若有則在肛門上方,尾鰭藍色而具綠色的新月斑,末緣透明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長崎雀鯛(Pomacentrus nagasakiensis)

學       名:長崎雀鯛(Pomacentrus nagasakiensis)
俗       名:
棲  息 地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馬爾地夫與斯里蘭卡至萬那杜,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西北部與新加勒多尼亞
體       長:約1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潟湖與臨海礁石區的沙地。經常在軟珊瑚區塊或者柳珊瑚的露頭上形成小群魚群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呈淡灰色至暗灰色或暗褐色;頭部具許多藍紋及藍點;鱗片通常具有垂直的藍線。背、臀暗色;胸鰭淡色,基部上半部具一黑斑;尾鰭白色至淡灰褐色;背、臀及尾鰭另具數條淡色線紋,或有不顯。背鰭後方具眼斑,大成魚消失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長鰭舵魚(Kyphosus cinerascens)

學       名:天竺舵魚(Kyphosus cinerascens)
俗       名:長鰭舵魚,白毛、開旗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區,西起東非、馬達加斯加,東至夏威夷群島,北起日本、韓國,南至澳洲、索羅門群島、新喀里多尼亞、斐濟群島等海域
體       長:約5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冬天主要以藻類為食,夏、秋季則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習       性:棲息在溫暖海域的淺礁,上覆海藻。春季為其產卵期
毒       性:
身體特徵魚體呈草綠色,體側每一鱗片中央有金黃色條,各鱗片連接成金黃色縱紋。吻端無鱗,背鰭、臀鰭及尾鰭基部接密被細鱗,尾鰭分叉。背鰭硬棘10至11枚、軟條12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11枚。側線鱗片數50至56枚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假魚醫生(Plagiotremus tapeinosoma)

學       名:黑帶橫口鳚(Plagiotremus tapeinosoma)
俗       名:假魚醫生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至南非起迄萊恩、馬貴斯及土木上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紐西蘭、羅得豪島等
體       長:約14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模擬「魚醫生」以便趁其它魚不注意時,偷襲並咬下其身上的皮膚和黏液腺,甚至是鱗片
習       性:主要棲息於清澈且長滿珊瑚的潟湖區或珊瑚礁向海面,發現有危險時,會躲在管蟲類遺留下來的空殼中,以躲避敵害。具擬態行為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背鰭連續無缺刻;背鰭、臀鰭和尾柄相連;尾鰭內凹形,具梳狀後緣。頭部在眼下緣以上為褐色,頭下半部灰白色;體灰白至淺褐色,自眼至尾鰭末端有一黑褐色縱帶,縱帶上具明暗不同的橫紋;縱帶上方在背鰭基部另具一細縱帶;背鰭背鰭基部色淡,末端棕色,鰭緣具一細白線;臀鰭與背鰭相同;除尾鰭內側軟條外,尾、胸和腹鰭灰白色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銀帶棘鱗魚(Sargocentron ittodai)

學       名:銀帶棘鱗魚(Sargocentron ittodai)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與南非的納塔爾到馬貴斯群島,北至日本南部與小笠原群島,南至澳洲新南威爾斯
體       長:約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捕捉甲殼類及小魚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在珊瑚礁坡外,行晝伏夜出的生活,晚上單獨來回不停的游動於礁坡處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尾鰭深叉形。具紅色與銀白色斑紋交互的體側,紅色斑紋通常會略窄於銀白色斑紋,但在台灣跟日本的標本,紅色斑紋則有略寬於銀白色斑紋的情形。背鰭的硬棘部鰭膜全為紅色,中央白色縱紋窄且止於棘末端,膜頂部亦為白色,第I至第III棘膜間有時具黑色斑塊;臀鰭最大棘區為深紅色;胸鰭基軸無黑斑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藍綠光鰓雀鯛(Chromis virides)

學       名:藍綠光鰓魚(Chromis virides)
俗       名:藍綠光鰓雀鯛、黃光鰓魚
棲  息 地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東非、紅海、留尼旺、葛摩、馬爾地夫、斯里蘭卡、泰國、越南、日本、臺灣、印尼、中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澳洲、新幾內亞、吉里巴斯、帛琉、東加、萬那杜等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紐幾內亞
體       長:約8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浮游動物及藻類等為食
習       性:棲息在珊瑚礁區,繁殖期在4至8月,雄魚築巢吸引數尾雌魚產卵,並會護卵,以尾鰭擺動水流增加卵的氧氣量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側扁,呈卵圓形,體色藍綠色,腹部較淡,尾鰭叉形。築巢期間雄魚體偏黃綠色,背鰭及胸鰭變黑色,背鰭硬棘12枚;背鰭軟條9至11枚;臀鰭硬棘2枚;臀鰭軟條9至11枚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黑背盤雀鯛(Dischistodus prosopotaenia)

學       名:黑背盤雀鯛(Dischistodus prosopotaenia)
俗       名:
棲  息 地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尼古巴群島到萬那度,北至琉球群島,南至澳洲西北部與大堡礁
體       長:約17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絲狀藻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潟湖與岸礁區,通常在發現於淤泥的區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呈黃褐色,腹面偏白;體側中部具一寬橫帶;鰓蓋上緣具無黑點;胸鰭基底上緣具黑點;各鱗具藍色斑點及垂直線紋。稚魚在背鰭基底的中心上具一個眼狀斑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黑鰭半裸魚(Hemigymnus melapterus)

學       名:黑鰭半裸魚(Hemigymnus melapter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及東非到玻里尼西亞,北至日本琉球與台灣海域,南至大堡礁等
體       長:約9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蝦、軟體動物、海星,以及多毛類之蠕蟲等為食
習       性:特別是亞潮帶的珊瑚平台、被珊瑚礁包圍的礁湖及向海礁坡上的珊瑚或岩石塊與砂地的混合區,這些區域茂盛的枝椏珊瑚,提供了隱密的躲藏所及豐富的食物。它們利用肥厚的嘴唇撞開沙泥質底地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前部為淡色,而自背鰭起點至臀鰭起點連線之後部為黑色,且每一鱗片具一藍或藍綠紋;頭淺灰黃色,眼周圍具輻射狀黑紅帶,眼後具一黑斑。幼魚自背鰭前方至腹部前方有一白色帶;頭與體前部淺灰色;尾鰭與尾柄淺黃色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白背帶絲鰕虎( Cryptocentrus albidorsus)

學       名:白背帶絲鰕虎( Cryptocentrus albidors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海域,包括臺灣及日本。臺灣分布於東部、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及綠島等
體       長:約8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藻類及底棲動物為食
習       性:暖水性近海小型魚類,棲息於沿岸珊瑚礁區礁沙混和底質的水域。喜與槍蝦共生。偶見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延長,側扁。吻短,圓突。眼小,上側位。口大,斜裂,口向後延伸至眼中部下方。第一背鰭與第二背鰭約等高;腹鰭相連癒合形成一吸盤狀。尾鰭扇形,長度約與頭長等長。體呈紫黑色,體背側自吻端至尾鰭基部上緣有一條深黃褐色縱帶,各鰭為鮮黃色。液浸標本的頭、體呈深褐色。體長25 mm的幼魚,自吻部經眼和項部沿體背側直達尾基有一條白色縱帶(即項部及背部為白色,故名)。成魚體側中部在胸鰭基處有一縱行約9個深褐色斑塊,其大小約與眼徑相等,斑塊上、下方具不規則暗色斑紋。第一背鰭具3條褐色後傾點狀紋,第二背鰭約具3條褐色縱點紋;臀鰭具5條後傾褐色斜紋;胸鰭和腹鰭灰色,無斑點,胸鰭基上方具1個褐色大斑;尾鰭具5~6條褐色橫紋;尾鰭基稍後處具1邊緣褐色的灰白斑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短多鬚鳚(Exallias brevis)

學       名:短多鬚鳚(Exallias brevi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南非至夏威夷、馬貴斯及社會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新加勒多尼亞及拉帕等
體       長:約1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珊瑚的組織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區,通常停棲於枝狀珊瑚上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背鰭最後軟條與尾柄相連,臀鰭不與尾柄相連;成熟雄魚在臀鰭硬棘有一螺旋狀的膨大肉趾。體散布成團狀的黑褐色斑點,活魚時為桃紅色;鰭亦布滿斑點,活魚時胸鰭、尾鰭為淺黃色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紫松毬魚(Myripristis violacea)

學       名:紫鋸鱗魚(Myripristis violacea)
俗       名:紫松毬魚
棲  息 地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之溫熱帶海域, 西起東非到土木土群島, 北至琉球群島, 南至新加勒多尼亞與奧斯垂群島
體       長:約23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螃蟹幼蟲之類的浮游動物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在珊瑚礁湖、水道和珊瑚生長茂密的礁岩向海面。在枝狀珊瑚或層狀珊瑚附近經常可以看到紫松毬魚的蹤跡
毒       性:
身體特徵體背部紅色,腹部則淡紅,並帶有銀色-紫羅蘭色光輝,各鰭橘紅色,鰭末端橘色,腹鰭棘則為白色。各鱗後端具紅黑色緣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頸帶龍魚( Halichoeres scapularis)

學       名:頸帶海豬魚( Halichoeres scapularis)
俗       名:頸帶龍魚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紅海、東非到巴布新幾內亞,北至琉球群島,南至澳洲大堡礁海域等
體       長:約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小甲殼類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礁區外緣的海草平台、砂石地,以及淺水礁湖及海灣。經常自由自在的獨自巡游或群居,用尖尖的吻部由砂石底部翻出好吃的小甲殼類為食。具性轉變的行為,是屬於先雌後雄型的型態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色隨性別與個體而異,幼雌魚體背側由橄欖黄至黄褐色,腹側白色,體側有一條黑色連續似"Z"字形縱帶,此縱帶在頭後部另有黄色縱紋參雜,尤其是下側最為明顯,而且向前延伸至吻部,形成另一條黄色縱紋,尾柄上側無暗色斑;雄魚淡綠色,縱帶漸退或消失,而在胸鰭基上方形成一黑斑,體側鱗片出現粉紅色垂直緣,頭部亦具粉紅色之斑塊或線紋,從胸鰭至腹部另具一斜紅紋,背、臀及尾鰭各具多條粉紅色之縱紋或垂直紋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藍腰蝶魚(Chaetodon plebeius)

學       名:藍斑蝴蝶魚(Chaetodon plebeius)
俗       名:四棘蝴蝶魚,藍腰蝶魚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東非、亞丁灣、馬爾地夫、葛摩、模里西斯、塞席爾群島、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安達曼海、泰國、菲律賓、印尼、中國南海、東海、日本、台灣、越南、新幾內亞、索羅門群島、澳洲、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帛琉、諾魯、斐濟群島、東加、吉里巴斯、吐瓦魯、萬納杜等海域
體       長:約1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珊瑚蟲為食
習       性:幼魚常成群藏身在珊瑚叢中,成魚則成對在珊瑚礁區域游動覓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黃色,眼部有黑褐色眼帶,本種特徵為在側線處有一藍色縱斑,且在背鰭基部末端的尾柄上有一具白緣的眼狀斑。幼魚身上無藍色斑。鰭硬棘13至14枚、軟條17至18枚;臀鰭硬棘4枚、軟條17至19枚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雙斑刻齒雀鯛(Chrysiptera biocellata)

學       名:雙斑刻齒雀鯛(Chrysiptera biocellata)
俗       名:
棲  息 地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東非,東至馬紹爾群島、吉柏特島與美屬薩摩亞,北至琉球群島,南至澳洲
體       長:約12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絲狀藻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遮蔽的礁石平臺內側,或潟湖、淺灘及水道區域內具碎石與岩石的上頭
毒       性:
身體特徵體呈褐色,幼魚時在體中部具一白色橫紋,成魚時則縮小成一小的白色鞍狀斑;幼魚於背鰭基底中部具一眼狀斑,隨著成長而減小,成魚則完全消失。背鰭基底後端下方另具一白緣的黑色斑點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鰓棘鱸(Plectropomus leopardus)

學       名:花斑刺鰓鮨(Plectropomus leopardus)
俗       名:鰓棘鱸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北自日本南部,南迄澳洲,東至斐濟
體       長:約1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魚類為主要食物,偶捕食甲殼類
習       性:主要棲息於珊瑚繁生的潟湖及面海的礁區,亦常出現於外礁斜坡。生性兇猛,極為貪食。繁殖期時會迴游短距離而聚集於礁區產卵;為浮性卵。幼魚底棲性,警覺性高,主要棲息於珊瑚碎屑堆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綠褐色或紅色,有甚多小藍點散在,體側無黑色橫帶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狹帶細鱗盔魚(Hologymnosus doliatus)

學       名:狹帶細鱗盔魚(Hologymnosus doliat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紅海、東非、馬達加斯加、印度、模里西斯、斯里蘭卡、馬爾地夫、泰國、馬來西亞、越南、中國、臺灣、日本、菲律賓、印尼、澳洲、薩摩亞群島、關島、密克羅尼西亞、馬利安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帛琉、吉里巴斯、東加、法屬玻里尼西亞等海域
體       長:約5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習       性:棲息於獨立礁石或礁沙混合區,受驚嚇會鑽沙逃逸,夜晚潛沙而眠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長形,略側扁,幼魚白色,具數條紅色縱帶;雌魚體色灰白色,具數條粉紅色橫帶;雄魚則為草綠色,具數條藍色橫帶,各鰭緣藍色。尾鰭截形。背鰭硬棘9枚;背鰭軟條12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12枚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梭地雀鯛(Abudefduf sordidus)

學       名:梭地豆娘魚(Abudefduf sordidus)
俗       名:梭地雀鯛
棲  息 地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自紅海、東非洲至夏威夷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台灣各地海域及離島之岩礁或珊湖礁海岸均有分布
體       長:約23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藻類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沿岸淺水岩礁岸之浪拂區,棲息深度在3公尺內,甚少棲息於離岸5公尺以上之水域;其幼魚常出現於潮池中
毒       性:
身體特徵體呈灰白至淡黃色,體側有6-7條暗灰色橫帶,有時不顯;尾柄之背側另具一大黑圓斑。胸鰭基底上方有一小黑斑;鰓蓋骨後緣上方無黑點。尾鰭淡黃褐色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豹鮃(Bothus pantherinus)

學       名:豹紋鮃(Bothus pantherinus)
俗       名:豹鮃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的熱帶水域,西達南非、東非、巴基斯坦、南達昆士蘭、薩摩亞、東達夏威夷、北達日本奄美大群島以及海南島西沙群島及台灣澎湖等處等
體       長:約4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習       性:屬於熱帶暖水性珊瑚礁區底層海魚,棲息礁沙混合區,將魚體埋於沙中,活動力差,偶爾以波浪般的上下擺動來前進。仔稚魚期行浮游生活,身體左右對稱,隨成長而變態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極側扁,呈卵圓形;口小,雙眼位於左側,兩眼間距寬且眼前無棘。體色隨環境而改變,大致上呈棕褐色,側線中央具一深色大斑,尾鰭圓形,背鰭軟條84至97枚;臀鰭軟條61至73枚


(影片出處:funseadiving さんのチャンネル)

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

條紋半裸魚(Hemigymnus fasciatus)

學       名:條紋半裸魚(Hemigymnus fasciat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及南非到大溪地,北至日本琉球與台灣海域,南至大堡礁等。台灣各地海域皆有分布
體       長:約8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海膽、海星、小貝、小蝦、多毛類及有孔蟲等為食
習       性:小魚一般只在淺海的礁區活動,以躲藏在岩隙的浮游甲殼類為食;大魚活動範圍廣,常出現於獨立礁或礁砂混合區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黑色,具 5條白色橫帶;胸部白色;頭淺黃色或淺綠色,具藍邊的粉紅色帶;尾鰭黑色或黑黃色。幼魚眼周圍具幅射狀白色帶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巴都鸚鯛(Coris batuensis)

學       名:巴都盔魚(Coris batuensis)
俗       名:巴都鸚鯛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從東非至馬紹爾群島,北起日本,南迄澳洲大堡礁海域
體       長:約17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螃蟹與腹足類等為食
習       性:棲息在水質清澈的潟湖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色隨成長而異,由淡白至橄欖綠色,體側上部具 6條黃褐至藍黑色寬橫短帶,橫帶間隙極窄,體側下部或散有黃褐至藍黑色之斑駁;胸鰭基部具黑斑;背鰭中部具一眼斑;各鰭淡黄白至淡綠色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雙斑光鰓雀鯛(Chromis margaritifer)

學       名:雙斑光鰓雀鯛(Chromis margaritifer)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東印度洋至太平洋區,東起聖誕島和澳洲西北部,西至萊恩和土木土群島等,北至日本。台灣分布於南部及蘭嶼的礁區
體       長:約9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
習       性:獨自或成一小群活動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一致呈黑褐色至黑色,胸鰭基部具一大黑斑;尾柄及尾鰭白色;背、臀鰭軟條白色區域起始於基底末端之前;背鰭硬棘部頂端藍色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澳洲雙犁裸胸鱔(Gymnothorax thyrsoideus)

學       名:澳洲雙犁裸胸鱔(Gymnothorax thyrsoideus)
俗       名:密點裸胸鱔、密點裸胸鯙,錢鰻、薯鰻、虎鰻
棲  息 地分布西起阿拉伯半島、東至社會群島,北起沖繩、南迄澳洲
體       長:約6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習       性:棲息於岩礁區的洞穴中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呈淡褐色,頭的前半部為暗褐色。頭、體側及各鰭上皆密佈著許多細小的褐色斑點。鰓孔上有一黑褐色斑。尾部則有斑點相連成不規則花紋。腹部顏色較淺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銀紋笛鯛(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

學       名:銀紋笛鯛(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
俗       名:紫紅笛鯛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東非、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塞席爾群島、馬爾地夫、紅海、波斯灣、斯里蘭卡、印度、安達曼海、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琉球群島、台灣、中國沿海、新幾內亞、萊恩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帛琉、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諾魯、斐濟群島、萬納杜、薩摩亞、澳洲、索羅門群島等海域
體       長:約1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其他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習       性:較喜歡在較混濁較深的外礁區或礁體外緣產卵,其產卵期在春末夏初
毒       性:
身體特徵長橢圓形,背緣和腹緣圓鈍,背緣稍呈弧狀彎曲。兩眼間隔平坦。上頜兩側具細尖齒,多埋於上唇內,前端具大犬齒2顆;下頜為疏鬆圓錐齒,前端無犬齒;鋤骨、齶骨及舌面均具絨毛狀齒。體被中大櫛鱗,頰部及鰓蓋具多列鱗;背鰭、臀鰭和尾鰭基部大部分亦被細鱗;側線完全,側線鱗列數44至48枚;體色從灰色至紫紅色皆有,具如銀銹澤身上無明顯紋路或斑點;其特徵為吻較長且側線上方鱗列在體前半部平行於背緣,而在背鰭鰭條部下方斜向後背緣;側線下方鱗列則平行魚體軸。各鰭顏色均與體色相同;背鰭硬棘10枚,軟條13至14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8枚;胸鰭長而略等於頭長;尾鰭截形。幼魚在頰部有幾條藍紋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點籃子魚(Siganus guttatus)

學       名:星斑臭肚魚(Siganus guttatus)
俗       名:點籃子魚
棲  息 地泛分布於印度洋-西太平洋區,東起安達曼島,西至密克羅尼西亞的帛琉,北至日本南部,南至巴布新幾內亞
體       長:約42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礁石上的藻類及小型維管束植物為食
習       性:棲息於珊瑚礁區及沿岸礁區之潮區帶,並常隨潮水進出河口域低鹽度區。有別於其它同科魚種的習性,其主要在夜間活動與覓食。各鰭鰭棘尖銳且具毒腺,刺到使人感到劇痛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呈橢圓形,體較高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1.8-2.2倍。頭小。吻尖突,但不形成吻管。眼大,側位。口小,前下位;下頜短於上頜,幾被上頜所包;上下頜具細齒1列。體被小圓鱗,頰部前部具鱗,喉部中線具鱗;側線上鱗列數20-25。背鰭單一,棘與軟條之間有無明顯缺刻;尾柄較粗,尾鰭成微凹狀。體側上方為暗藍色,下方淺而帶銀灰色;吻部至鰓緣有鑲以藍色線之黃色曲線紋;體側有大型金棕色圓斑滿佈,斑點大小較斑點間距大,但下方的斑點較小且較密。背鰭基部未端下方有一橙色斑。離水後,體側斑點呈紅褐色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勒氏笛鯛(Lutjanus russellii)

學       名:勒氏笛鯛(Lutjanus russellii)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斐濟,南到澳洲南部,北迄日本南部
體       長:約5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魚類及甲殼類為主食
習       性:成魚主要棲息於外礁,但也可發現於岩岸礁區。幼魚有時可發現於紅樹林區、河口或河川之下游區。夜間覓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長橢圓形,背緣呈弧狀彎曲。兩眼間隔平坦。前鰓蓋缺刻不顯著。鰓耙數15-18。上下頜具細齒多列,外列齒稍擴大,上頜前端具2犬齒,內列齒絨毛狀;下頜具一列稀疏細尖齒,後方者稍擴大;鋤骨齒帶三角形,其後方具有突出部;腭骨亦具絨毛狀齒;舌面無齒。體被中大櫛鱗,頰部及鰓蓋具多列鱗;背鰭鰭條部及臀鰭基部具細鱗;頭背部前額區鱗列數1-2,且左右分離有寬空隙;側線上方的鱗片斜向後背緣排列,下方的鱗片則與體軸平行。背鰭軟硬鰭條部間無明顯深刻;臀鰭基底短而與背鰭軟條部相對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單線突唇魚(Labrichthys unilineatus)

學       名:單線突唇魚(Labrichthys unilineat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東非到薩摩亞,北至日本琉球與台灣海域,南至大堡礁等。台灣南部海域較常見
體       長:約18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珊瑚之水螅體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淺潟湖或珊瑚礁區半保護面且珊瑚繁生的海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幼魚與雌魚之腹鰭短,雄魚極長;尾鰭圓形。幼魚體黑色,唇淡黃色;從口端經眼下緣至尾鰭末端具一白縱帶,體腹另具一白縱帶,這二帶會隨成長漸變細而消失;背、臀鰭黑色,尾鰭緣白色。雌魚體一致為黑褐色,體側白縱帶模糊或顯。雄魚體色較雌魚鮮亮,唇為黄色;每一鱗片具一藍縱線,而連成許多細縱線,細縱線向前延伸至頭部而形成規則且較寬的斑紋;胸鰭上方體側具一大型黄色斑塊;各鰭亦為黑褐色,背、臀鰭膜各具三條藍色細縱帶,尾鰭靠近鰭緣具一淡色半環紋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黃鰭刺尾鯛(Acanthurus xanthopterus)

學       名:黃翼刺尾魚(Acanthurus xanthopterus)
俗       名:黃鰭刺尾鯛、黃鰭刺尾魚
棲  息 地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區,範圍從東非起,至夏威夷群島、法屬玻里尼西亞,在東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亞灣、巴拿馬、加拉帕戈斯群島也可找到,北起日本南部,南至大堡礁及新喀里多尼亞
體       長:約7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絲狀藻、底藻、矽藻及魚肉碎屑等為食
習       性:成魚生活在深水區,幼魚則在淺水域活動,遭受威脅時會用硬棘攻擊敵人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齒固定不可動,齒緣具缺刻。體為深橄欖綠或褐色,眼部有一黃色帶,胸鰭黃色,尾鰭基部白色,末端略延長,背鰭與臀鰭皆有黃色細縱紋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黑高身雀鯛(Stegastes nigricans)

學       名:黑眶鋸雀鯛(Stegastes nigricans)
俗       名:黑高身雀鯛、黑空真雀鯛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紅海、東非、萊恩群島、琉球群島、台灣、馬爾地夫、模里西斯、印尼、澳洲、新幾內亞、索羅門群島、斐濟群島、萬那杜、馬里亞納群島、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夏威夷群島、法屬波里尼西亞、復活節島等海域
體       長:約14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藻類為食
習       性:棲息於礁台或礁湖中,非常好鬥,具強烈的領域性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各鰭皆呈茶褐色,體背部顏色較深。其明顯特徵乃在背鰭最末端的3枚鰭條上有一暗色斑,可能褐色或黑色。在生殖期的雄性個體體色會有所變化,在背鰭鰭棘中間至鰭條部間有一白色寬橫帶,吻至鰓蓋及胸鰭上方則有一白縱帶。背鰭硬棘12枚、背鰭軟條14至17枚、臀鰭硬棘2枚、臀鰭軟條12至14枚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黑副雀鯛(Neoglyphidodon melas)

學       名:黑新箭雀鯛(Neoglyphidodon melas)
俗       名:黑副雀鯛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安達曼海、台灣、日本、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新幾內亞、帛琉、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索羅門群島、斐濟群島、萬那杜、澳洲北部等海域
體       長:約18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浮游生物或小型甲殼類維生
習       性:棲息在珊瑚礁密生的礁湖或珊瑚礁上,大多獨自行動或成雙游動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全身為均勻的深黑色,且無其他斑點。7公分以下幼魚,體呈淺藍色。腹鰭、臀鰭淺藍色,外緣鰭條黑藍色,背部有一黃色縱帶,由吻尖通達背鰭末端。背鰭有硬棘13枚、軟條14至16枚;臀鰭有硬棘2枚、軟條13至14枚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橘鈍寬刻齒雀鯛(Amblyglyphidodon curacao)

學       名:庫拉索凹牙豆娘魚(Amblyglyphidodon curacao)
俗       名:橘鈍寬刻齒雀鯛,黑吻寬齒雀鯛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馬來西亞、琉球群島、台灣、印尼、菲律賓、澳洲北部、薩摩亞、密克羅尼西亞、帛琉、索羅門群島、夏威夷等海域
體       長:約1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動物性浮游生物及藻類為食
習       性:棲息在礁湖中珊瑚密處或灣內多躲藏處的地方,小魚常在肉質軟珊瑚或指形軟珊瑚上出現。大魚常成群到近水面以攝食動物性浮游生物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呈卵圓形而側扁,體及各鰭灰色,體側偏黃,其最大特徵乃體測具有3至4條邊緣不整齊的寬黑帶,其中最後一條位於尾柄上,有時不清楚,而第一條起自鰓蓋後方至背鰭硬棘中央。吻短而略尖。眼中大,上側位。口小,上頜骨末端不及眼前緣;齒單列,齒端扁平而具缺刻。尾鰭分叉,上下葉末端尖。背鰭硬棘13枚;軟條12至13枚;臀鰭硬棘2枚;軟條13至15枚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雜色尖嘴魚(Gomphosus varius)

學       名:雜色尖嘴魚(Gomphosus varius)
俗       名:突吻鸚鯛、鳥鸚鯛、鳥仔魚、出角鳥、尖嘴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可可斯-基林群島到夏威夷、馬貴斯及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琉球與台灣海域,南至羅得豪及拉帕等。台灣各地海域皆有分布
體       長:約3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小蝦、小魚、小海星和軟體動物等
習       性:主要棲息於被珊瑚礁圍繞起來的環礁、向海的礁坡區以及潟湖礁區常常可以看到可愛的小魚三五成群在珊瑚上層水域游動,而美麗的成魚,則在礁區四週活動。經常利用其長吻捕食藏身岩礁縫隙的小蝦、小魚、小海星和軟體動物等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成魚截形,上下緣或延長。幼魚藍綠色;體側有 2條黑縱帶,吻較不突出;雄魚深藍色,各鰭淡綠色,尾鰭具新月形紋;雌魚體前部淡褐色,後部深褐色;上頜較下頜色深,眼前後有成列黑斑;奇鰭色深;胸鰭有橫斑;尾鰭後緣白色;每一鱗片具一暗斑紋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國旗仔(Kuhlia mugil)

學       名:花尾湯鯉(Kuhlia mugil)
俗       名:銀湯鯉,又名鯔形湯鯉、國旗仔、美人魚、花尾、烏尾冬仔
棲  息 地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海域,自紅海、東非洲至加拉巴哥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羅得豪及拉帕島。台灣各地河口、沿岸及離島均有分布
體       長:約4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魚、甲殼類等為攝食對象
習       性:主要棲息於熱帶沿岸水域,群游性魚種,由潮池到幾公尺深之淺水域,亦喜好棲息於河口區的汽水域,但不溯入河川中;幼魚則常出現於潮池。一般在夜間覓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青色,下部銀白色。各鰭淡黃色,背、臀鰭具不顯之黑色緣;尾鰭上下葉各有2條黑色帶,而中間另有一黑縱帶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金擬花鮨(Pseudanthias squamipinnis)

學       名:絲鰭擬花鮨(Pseudanthias squamipinnis)
俗       名:金擬花鱸、金花鱸、金擬花鮨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紅海、南非、日本南部、澳洲、索羅門群島等海域
體       長:約12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動物性浮游生物為主食
習       性:常棲息在獨立之礁石峭壁處,社會階層行為明顯,小魚在下,雌魚在中,少數雄魚在最上層水域。生殖行一夫多妻制,產浮游卵,雄魚死亡後才會有雌魚依序遞補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延長而側扁。吻短。眼中大,眼眶後緣無乳突。口較大,稍傾斜。上下頜齒細小,前端具犬齒。下及間鰓蓋骨下緣具鋸齒。體被小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37至43枚;上頜具鱗;背鰭硬棘部有鱗片,偶鰭有腋鱗。有性別差異,幼魚及未成熟魚皆為雌性之橘紅色,成熟後若干雌魚會性轉變成雄魚;雄魚之體色淺綠色;胸鰭出現一紫色圓斑。背鰭連續,具硬棘10枚,軟條16至18枚,第3背鰭棘最長,雌雄皆延長如絲;臀鰭硬棘3枚,軟條7枚;腹鰭腹位,雄魚延伸至臀鰭,雌魚否;胸鰭軟條16至18枚;尾鰭彎月形,雄魚上下葉延長如絲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六帶鰺(Caranx sexfasciatus)

學       名:六帶鰺(Caranx sexfasciatus)
俗       名:甘仔魚、紅目瓜仔
棲  息 地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紅海、東非、馬達加斯加、、阿拉伯海、模里西斯、斯里蘭卡、印度、孟加拉灣、波斯灣安達曼群島、馬爾地夫、日本、台灣、中國沿海、菲律賓、印尼、越南、馬來西亞、澳洲、索羅門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諾魯、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薩摩亞群島、復活節島、加拉巴哥群島、夏威夷群島、法屬波里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庫克群島、羅德豪島、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墨西哥、厄瓜多、巴拿馬、智利、秘魯的沿岸等海域
體       長:約78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食為魚類、甲殼類為食
習       性:幼魚常在合口的感潮帶聚集,如果河水清澈,甚至會游至淡水水域中。30公分以上的成魚即遠離沿岸水域,但是秋季的成魚有較接近岩岸的趨勢,常數十尾至數百尾成一大群游動
毒       性:
身體特徵幼魚體側有5~6條暗色橫帶;側線開始處上方有一黑色鰓蓋斑。極大的老成魚全身黑色。第一背鰭有硬棘9枚,1枚隱於背部,有鰭膜相連,第二背鰭有軟條18~21枚;臀鰭有硬棘3枚,1枚隱於臀部,軟條14~15枚,為灰色或黃色;側限直走不約在第二背鰭第六枚軟條下方;稜鱗較粗大者約有24~30枚。脂性眼瞼只掩蓋之後半部;上頜齒為一狹帶,外列齒較強大,下頷齒前方有犬齒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丁香魚(Spratelloides gracilis)

學       名:日本銀帶鯡(Spratelloides gracilis)
俗       名:丁香魚、魩仔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包括東非、紅海、馬爾地夫、塞席爾群島、斯里蘭卡、印度、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日本、台灣、中國沿岸、新幾內亞、澳洲、新喀里多尼亞、索羅門群島、帛琉、諾魯、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夏威夷群島、薩摩亞群島、斐濟群島、吐瓦魯、法屬波里尼西亞等海域
體       長:約1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浮游生物為食
習       性:多出現在岩石海岸沿岸的水域,一般均發現在水色稍混濁的海面
毒       性:
身體特徵體側有銀白色縱帶,幼魚不明顯,成魚則不易消失;口小,上主上頜骨2片,上下頜骨約略等長,上下頜骨、鋤骨、舌上均有細齒,易於脫落而變無齒;腹緣鈍圓無稜鱗,鱗片中型易於脫落;腹鰭小型易於破壞,背鰭有鰭條11~16枚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伸口魚(Epibulus insidiator)

學       名:伸口魚(Epibulus insidiator)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熱帶珊瑚礁海域,從印度洋非洲東岸至太平洋中部、北至日本琉球群島、台灣島以及南海諸島等
體       長:約54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甲殼類、貝類等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珊瑚礁處或礁湖區。獨居性。具有模擬落葉之習性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側扁,最大的特徵是下頷夠伸出管狀的口器。體色隨成長、性別及地理區的不同而有很大的變異,由黃色至棕色或橘紅帶黑都有,幼魚尾鰭截形,雄魚則上下葉延長。背鰭硬棘9-10枚;背鰭軟條9-11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8-9枚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網紋石斑魚(Epinephelus merra)

學       名:蜂巢石斑魚(Epinephelus merra)
俗       名:網紋石斑魚、蜂巢格仔、六角格仔、蝴蝶斑、牛屎斑、石斑、過魚、花石斑等
棲  息 地分布於紅海、非洲東岸、印度、錫蘭、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台灣島以及中國南海、澎湖列島等海域
體       長:約3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小魚為食
習       性:雌魚在標準體長約14公分時成熟,18-21公分時開始性轉變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尾鰭圓形。頭部、體部及各鰭淡色,均有圓形至六角形暗斑密佈,斑間隔之狹窄自成網狀圖案;胸鰭密佈顯著之小黑點。體背背鰭基底處無任何斑塊


(影片出處:ちゅらいゆひろ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