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棘黑角魚(Chelidonichthys spinosus)

學       名:棘黑角魚(Chelidonichthys spinos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北海道南部向南至南中國海
體       長:約4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底棲生物
習       性: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水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延長,稍側扁。頭背面及側面全被骨板。頰部具強棱。吻突較圓短, 其上有小棘。 後頸棘、鰓蓋棘、以及肩胛棘均較眼徑為短。背鰭基底兩側有小棘盾板。鱗小、圓鱗;頭部、胸部及腹部前方均無鱗,側線鱗孔數64-66。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胸鰭較短,僅延伸至第二背鰭基底前端部位的下方。背側面紅色,腹部白色;胸鰭內面暗橄欖綠,下半部散布許多藍色的斑點(保存的標本為白色或灰白色) ,另具藍色緣,黑色的斑塊偶然會在下半部出現


(影片出處:Won Chea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日本鬼鮋(Inimicus japonicus)

學       名:日本鬼鮋(Inimicus japonic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朝鮮及日本本州中部以南各近海內,廣東北海、台灣、香港等地
體       長:約2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
習       性:夜行性魚類,晝間潛藏於沙中,夜晚才出來覓食。從淺海至數百公尺深的沙泥底皆可發現
毒       性:背鰭的棘有劇毒
身體特徵魚頭上與頭側有凹陷和突起,顱骨均被皮膜所覆蓋;頭部、軀幹部及各鰭條上到處有小觸鬚存在。身體呈深褐色或紫紅色,變異很大、各鰭有白點或白線,胸鰭內面有褐色斑點,胸鰭完全連於胸部


(影片出處:Underwater Video JP

細鰭虎鮋(Minous pusillus)

學       名:細鰭虎鮋(Minous pusill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日本、香港、菲律賓、及台灣東北部及西南部等海域
體       長:約12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小魚、甲殼類為食
習       性:棲息於泥質性海底,大部分時間潛伏於海底
毒       性:背鰭硬棘基部具有毒腺,毒液甚強
身體特徵觀與五脊虎鮋相似,兩種前鰓蓋骨均有4枚硬棘,但本魚的第一硬棘較大。尾鰭具有黑色斑點且鰭膜較透光,體側無斜的淡色線紋;背鰭硬棘9-11枚,較細柔軟,易折斷、臀鰭硬棘2枚、軟條8-9枚。全身呈灰黑色


(影片出處:umiponpon

安朋狹蓑鮋(Pteroidichthys amboinensis)

學       名:安朋狹蓑鮋(Pteroidichthys amboinensi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紅海、印尼、新幾內亞、台灣、日本、越南等海域
體       長:約6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不詳
習       性:棲地為淺海之岩礁區、藻類或軟質底部,夜行性,為極罕見之品種,目前全球只發現6隻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延長狀,甚側扁,眼眶聳起,眼睛前方有一深凹漥,無鼻棘,眼眶下緣有3個稜棘,眼眶上緣有一根極粗長的皮瓣,是此魚最大的特徵,頭部、吻部、背鰭硬棘及側線上方皆有些許小皮瓣分布。背棘之棘膜深凹刻,腹鰭最內側鰭條以膜和腹部相連在一起,除了腹鰭,其它各鰭之鰭條均不分支。體為黃褐色,散有許多不規則暗色斑紋,尾鰭有多列明顯橫紋


(影片出處:umiponpon

黑頰簑鮋(Pterois mombasae)

學       名:黑頰簑鮋(Pterois mombasae)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南非、斯里蘭卡、印度、印尼、新幾內亞海域
體       長:約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
習       性:棲息於近岸軟質底部。具偽裝能力,時常隱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
毒       性:背鰭鰭棘下具毒腺
身體特徵紅褐色的有交互的被白色分開的寬而細的深色橫帶,在頰上的深色的斑點,胸鰭的上半部有大的黑色斑點,背鰭硬棘13枚;背鰭軟條10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6-7枚

  
(影片出處:Mike's Aquariums

小口鮋(Scorpaena miostoma)

學       名:小口鮋(Scorpaena miostoma)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地區
體       長:約13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小魚和甲殼動物等為食
習       性:暖水性海洋魚類,中小型。棲息於淺海域的岩礁或沙底附近。體態與環境相似,常伏擊小魚和甲殼動物等為食。卵生
毒       性:背鰭鰭棘下具毒腺
身體特徵體紅色,腹側顏色較淡,體側散布黑褐色斑點;各鰭淡色,具黑褐色或紅褐色雲紋斑,臀鰭與尾鰭具1條紅色橫紋,胸鰭具紅色或褐紅色斑點散布


(影片出處:Sasuke Tsujita

鬚擬鮋(Scorpaenopsis cirrosa)

學       名:鬚擬鮋(Scorpaenopsis cirrosa)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南日本、台灣等海域
體       長:約3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捕食小魚、甲殼類為食
習       性:沿海水域或礁岩、珊瑚礁區,為常見的鮋科魚種
毒       性:各鰭具有毒棘
身體特徵魚體色會隨環境、深度而有所改變,頭部到軀幹到處有不規則的皮瓣散布,在下頜區尤其顯著。體側有不規則的深色斑點。眼眶間距小於眼徑,胸鰭長度中庸,不超過臀鰭起點。胸鰭內側沒有黑斑


(影片出處:香港水生物愛護會/ 香港魚類愛護會

毒擬鮋(Scorpaenopsis diabolis)

學       名:毒擬鮋(Scorpaenopsis diabolis)
俗       名:
棲  息 地印度洋和太平洋
體       長:約3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魚、甲殼類為主食
習       性:棲息於珊瑚礁或岩礁,大部分時間都躲在礁岩洞穴中,將頭朝外,眼光盯著洞外,將自己偽裝十分隱密,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延長,側扁,兩眼間隔區稍寬,後頭部形成顯著的圓形隆起,頭部的長度為兩眼眶距離的5倍左右,兩眼眶的距離大魚眼徑,上頜往上翹起,口大,前位,斜裂。齒細小,上下頷、鋤骨均具絨毛狀齒,齶骨則無齒。鱗小,體被櫛鱗,胸部被圓鱗,腹部具櫛鱗和圓鱗。胸鰭內側為黃色,尾鰭中間有一條顏色稍淡的寬帶,長度較長而超過臀鰭之起點。體色及斑紋會隨環境而變化,表面附有許多小皮瓣,鰭條具有劇毒,須小心刺傷。背鰭連續,硬棘部基底長於軟條部基底,鰭間有一缺刻;腹鰭胸位,伸達肛門;尾鰭截形


(影片出處:MyszaTutek

黃斑鱗頭鮋(Sebastapistes cyanostigma)

學       名:黃斑鱗頭鮋(Sebastapistes cyanostigma)
俗       名:
棲  息 地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由紅海南至南非的艾佛烈港而且東至列島群島,北至琉球群島,南至美屬薩摩亞與澳洲
體       長:約8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
習       性:棲息於內灣或潟湖至大陸棚地區,偶見於大陸邊緣島嶼,以岩礁、碎石堆或海藻或海草茂盛之處等環境為主。具偽裝能力,時常隱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
毒       性:背鰭鰭棘下具毒腺
身體特徵體紅色或褐紅色,體側佈滿白色小斑點及數個黃色或白色斑塊


(影片出處:jarrodmorales's channel

雙指鬼鮋(Inimicus didactylus)

學       名:雙指鬼鮋(Inimicus didactyl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台灣、萬那杜、日本、琉球群島、中國東南部、泰國、印尼、澳洲北部等海域
體       長:約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型魚蝦類為主食
習       性:棲地為沿海之泥沙底質,為近海暖水性底棲魚類,常棲息於礁石及海藻叢中,擬態礁石及海藻,體色會隨環境而變化
毒       性:鰭棘所分泌之神經性毒素,為魚毒中最厲害的,會使人死亡
身體特徵魚頭形不規則,頭部棘稜粗鈍,其上有許多短小皮辮;眼眶上緣凸出;口大,上位,頦部有許多粗短皮瓣;體裸露無鱗,有些許瘤狀突起內含皮膚腺;側腺上有腺狀皮瓣分布;背鰭連續,硬棘部份有絲狀小觸鬚,第三硬棘鰭膜有較深凹陷。胸鰭有2根指狀游離鰭條。體為灰褐色,雜有不規則黑褐色斑紋;背鰭軟條部,胸鰭及尾鰭之邊緣各有一寬大黑帶


(影片出處:Reefmania.pl

雙眼斑短鰭簑鮋(Dendrochirus biocellatus)

學       名:雙眼斑短鰭簑鮋(Dendrochirus biocellat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部於印度太平洋海域,從斯里蘭卡至社會群島
體       長:約22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魚類和甲殼類為食
習       性:棲息於珊瑚繁茂的熱帶清澈水域,晝伏夜出
毒       性:鰭上硬棘上有毒
身體特徵魚頭部棘棱發達具有數個小皮辮,鼻部有2條延長如帶狀的皮辮;口大,端位斜裂,下頜稍突出。胸鰭擴大如扇;背鰭棘延長,色澤鮮艷警告意味明顯。與簑鮋屬最主要差別在於本屬魚類的胸鰭鰭條較短,末端不會超過尾鰭基部,胸鰭長而寬,下部鰭條分支,背鰭長度長,約與體高相等,背鰭軟條有兩個眼狀斑點,外緣白色,腹鰭黑色而有白邊,身體有4條暗色縱帶。尾鰭上佈滿橫行的斑紋點



(影片出處:Reefmania.pl

赤斑短鰭簑鮋(Dendrochirus bellus)

學       名:赤斑短鰭簑鮋(Dendrochirus bell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
體       長:約1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不詳
習       性:主要棲息於亞潮帶沙泥或礫石底質的棲息地
毒       性:背鰭鰭棘下具毒腺
身體特徵體淡紅色,具紅色至紅褐色橫帶;背鰭硬棘具紅褐色斑列縱紋;胸鰭及腹鰭通常亦具有紅色至紅褐色橫帶;背鰭軟條部、臀鰭及尾鰭皆淡色,而散具紅色至紅褐色斑點


(影片出處:Reef Builders

多鬚多指鮋(Choridactylus multibarbus)

學       名:多鬚多指鮋(Choridactylus multibarb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與波斯灣,向東對巴基斯坦、印度、泰國灣、中國與菲律賓等
體       長:約12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不詳
習       性:主要棲息於沙泥底質的棲息地。較為罕見
毒       性:背鰭鰭棘下具毒腺
身體特徵體長橢圓形,頗側扁。頭中大,具皮瓣。眼小至中大,上側位;眼眶突出於頭背。口大,端位。前鰓蓋骨和鰓蓋骨棘發達。背鰭連續,硬棘部鰭膜凹入,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具硬棘 XIII-XV,軟條 8-10;臀鰭基底稍長於背鰭軟條部的基底,具硬棘 III,軟條7-8;胸鰭寬圓;其下方具3根游離鰭;腹鰭胸位;尾鰭圓形。體及頭部淡褐色至暗黑色,散布淡色斑駁或斑點,上述之斑紋連續延至背鰭;胸鰭黑色,具白色點紋;腹鰭黑色,具白色斑點;尾鰭暗色,具白色粗細不一的橫紋
(影片出處:Gary Balduc

棱鬚蓑鮋(Apistus carinatus)

學       名:棱鬚蓑鮋(Apistus carinat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東海、台灣、南海、紅海、波斯灣、印度、菲律賓、澳洲南部
體       長:約18~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甲殼類
習       性:棲息在淺海之泥沙底質海底,為底棲性肉食魚類,用它的鰭把獵物迫至一隅而且嘴巴下有敏感的觸鬚探察埋藏在底部的甲殼類,繁殖季節在春季
毒       性:鰭棘有毒
身體特徵魚體型延長成橢圓形、側扁,頭背棘稜底平且弱;口斜大裂,吻圓鈍,頦部有2~3條的長鬚;胸鰭尖長,末端超過臀鰭基底,胸鰭最下方有1根游離軟條。體色為帶有金屬光澤之淺紅色,腹部及2根胸鰭游離鰭條白色,背鰭硬棘部有一黑色大圓斑,胸鰭有大片黑色斑紋,其餘各鰭散有橫列斑紋。背鰭硬棘14`16枚、軟條8~10枚,臀鰭硬棘3~4枚、軟條6~8枚


(影片出處:Владимир Джерихов

背帶帆鰭鮋(Ablabys taenianotus)

學       名:背帶帆鰭鮋(Ablabys taenianot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西起安達曼海到斐濟,北至日本,南至澳洲
體       長:約1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不詳
習       性:棲息地多樣化,包括淺灘區、 具有沙子、碎石與水草混合的亞潮帶區、河口區、海草床區、礁石區等。 經常可以在海中看到一個非常扁長形的魚在底部配合著海浪就像是樹葉般的來回擺動。屬於夜行性魚
毒       性:背鰭鰭棘下具毒腺
身體特徵 體延長而極側扁;頭小,背緣近於垂直或略凹,上方無棘或棱脊。眼小,眼間隔凸出。體具小形而埋於皮下之圓鱗。背鰭單一,起點於眼前緣之上方,具硬棘 XVII,第II棘最長,第II至IV間特高而形成帆狀,軟條數 7,最末根軟條有膜與尾柄相連;臀鰭基底短,基底長小於腹鰭起點與臀鰭起點間之距離,具硬棘 III,軟條 5。體幾乎單一褐色,體側或各鰭有暗色細而短的條紋或斑駁;頭前部白色;各鰭緣亦為白色


(影片出處:funseadiving さんのチャンネル

大棘帆鰭鮋(Ablabys macracanthus)

學       名:大棘帆鰭鮋(Ablabys macracanth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印度-西太平洋海域
體       長:約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不詳
習       性:棲息地多樣化,包括淺灘區、 具有沙子、碎石與水草混合的亞潮帶區、河口區、海草床區、礁石區等。 經常可以在海中看到一個非常扁長形的魚在底部配合著海浪就像是樹葉般的來回擺動
毒       性: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身體特徵體延長而極側扁;頭小,背緣近於垂直或略凹,上方無棘或棱脊。眼小,眼間隔凸出。體具小形而埋於皮下之圓鱗。背鰭單一,起點於眼前緣之上方,具硬棘 XVII,第II棘最長,第II至IV間特高而形成帆狀,軟條數 7,最末根軟條有膜與尾柄相連;臀鰭基底較長,基底長大於腹鰭起點與臀鰭起點間之距離,具硬棘 III,軟條 9-10。體橄欖色至紅褐色,無斑紋


(影片出處:Ablabys macracanthus

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

學       名: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
俗       名:
棲  息 地原產於北美洲北部和太平洋西岸
體       長:約1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成魚吃水生與陸棲的昆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魚卵、與其他的小魚;幼魚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
習       性:主要生活在低溫淡水中,也有一種名為「硬頭鱒」的種類在不同的季節生活在淡水中或者海水中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呈紡錘形,略側扁;口大,鱗片細小。魚體背部藍灰色,散布黑褐色斑點,腹部銀白色;幼魚體側中央具10個橢圓形斑,成魚則無。繁殖期的熊於上下頷會彎曲呈鉤狀,且體側出現彩虹般的桃紅縱帶,背鰭軟條10至12枚;臀鰭軟條8至12枚


(影片出處:The Nature Box

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香魚(Plecoglossus altivelis)

學       名:香魚(Plecoglossus altiveli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中國、臺灣、韓國、日本,為溫水性中小型淡水魚類
體       長:約3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年平均壽命2-3年
食       物:以浮游生物為食
習       性:香魚在其分佈區內有三個不同的生態觀,即終生生活於湖泊的「陸封型」;在湖中生活,但在繁殖期上溯到河川2至3公里處產卵的「溯河型」;以及棲息於河川上游,每年秋冬之際,順流到河川下游產卵,產卵後親魚死亡,孵化後仔魚會順游至河口,以浮游生物為食,之後就生活在河川的中上游的「降河型」。成長後的香魚會以附著在岩石上的藻類為食。具強烈的領域性,強壯的成魚會佔領一塊長滿藻類的大礫石,不准其他香魚入侵。因此釣者利用此特性,發明了「友釣法」,利用活的香魚去靠近原佔有領域的香魚,引誘原領域內的香魚去撞擊餌魚而觸發魚鉤
毒       性:
身體特徵香魚體延長而側扁,頭小,吻端下彎,形成鉤吻。下頜前端各有一突起,兩突起之間成明顯的凹陷。上下頷各有一行寬扁細牙,能活動,著生於皮上。犁骨無牙,顎骨和舌上具牙。全身除頭部外均備有細小圓鱗。具脂鰭,體背淡黃綠色,腹部銀白色;胸鰭後方有一鮮黃斑點


(影片出處:The Nature Box

斑海鯰(Arius maculatus)

學       名:斑海鯰(Arius maculat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印度沿海到中國東海、印尼、澳洲附近島弧,但並未在菲律賓及澳洲發現
體       長:約8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熱帶及亞熱帶之底棲肉食性魚類,喜棲息於砂泥底質的地形環境,常會至河口區覓食,甚至河川下游。夜行性,具築洞而居之習性,偶會集結成群,是其防止其它魚類攻擊的利器
習       性:主要以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
毒       性:背、胸鰭硬棘有毒腺
身體特徵體略側扁,頭上覆骨板,板上有顆粒突出。口邊有鬚三對,口在吻端下方,下頜較上頜為短,兩頜均有絨毛齒。齶骨各側僅具一顆粒狀的齒叢。背鰭、胸鰭均有硬棘,硬棘前後均有逆鉤及6-7軟條,硬棘具有毒腺,易傷人。尾鰭大,身內叉,腹鰭軟條19-23,脂鰭上具一大黑點。體背呈鉛灰色,側麵灰色,腹部白色,各鰭略帶黃色


(影片出處:Aquatic World

小丑武士(Clarias batrachus)

學       名:蟾鬍鯰(Clarias batrachus)
俗       名:胡鲶,小丑武士
棲  息 地原產亞洲湄公河、湄南河流域及馬來半島、印尼蘇門答臘、婆羅洲、爪哇島。並引入美國、日本、歐洲等地,但已造成部分地區的生態問題
體       長:約47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昆蟲、蚯蚓、貝類、水生植物、腐肉等
習       性:棲息於沼澤,池塘,溝渠,稻田與河水泛濫區污濁又泥濘的水域。乾旱時,能離開水域並靠著輔助器官呼吸在陸地上移動至其他水域
毒       性:
身體特徵魚體修長。體色為灰色或淺灰色,體側帶有斑點。腹鰭小,胸鰭上帶有毒棘,尤其是雄魚魚體上的毒棘很堅硬。背鰭軟條60至76枚;臀鰭軟條47至58枚


(影片出處:AquariumLutter

線紋鰻鯰(Plotosus lineatus)

學       名:線紋鰻鯰(Plotosus lineat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紅海,東至薩摩亞,北至韓國、日本,南至澳洲、羅得豪島皆有發現
體       長:約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蝦或小魚為食
習       性:為少數生活於珊瑚礁區之鯰魚,也常可發現於潮池、河口域或開放性的沿岸海域。群集性魚類,平常大多成群結隊活動,白天棲息在岩礁或珊瑚礁洞隙中,晚上才出來覓食,屬夜行性魚類。當幼魚出外活動,遇驚擾時會聚集成一濃密的球形群體,稱為「鯰球」,以求保護
毒       性:鰻鯰背鰭及胸鰭之硬棘呈鋸齒狀並有毒腺,故被剌傷時會極疼痛
身體特徵體延長,頭部略平扁,腹部圓,後半部側扁,尾尖如鰻尾。頭中大,吻部略尖;口開於吻端略下方;口部附近具有四對鬚(barbels),鼻鬚一對,上頜鬚一對,頦鬚二對。體表無鱗。第一背鰭短,前有堅強之硬棘;第二背鰭及臀鰭與尾鰭連續相接,皆為軟條;胸鰭位頭部正後方,上緣具數枚銳利的硬棘。背鰭及胸鰭之第一根為具毒腺之硬棘。體背側棕灰色,體側中央有兩條黃色縱帶,奇鰭之外緣黑色


(影片出處:The BlennyWatcher Blog

2015年1月3日 星期六

日本鯷(Engraulis japonicus)

學       名:日本鯷(Engraulis japonic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北及中太平洋區(50°N~7°S),日本到臺灣北部沿海最常見;菲律賓、印尼地區罕見
體       長:約16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是橈腳類及海洋生物之卵及幼生。以濾食浮游動物為食
習       性:近海洄游性魚類,有時可外游至離岸1000公尺;一般多在表層活動,但有時可降至200公尺深之海域。次年初春時即成熟,大量由日本海域南下產卵,會引來大量鯖、鰺、鬼頭刀等魚類掠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延長成圓筒狀,略側扁,腹部圓而無棱鱗,尾鰭基部有兩大型鱗片。頭稍大。眼大,眼徑大於吻長。吻尖圓。口大,前下位,上頜突出於下頜,上頜骨延長止於上鰓蓋骨前緣。鰓耙細長而密。體被圓鱗,鱗小而薄,易脫落,無側線。背鰭起始於體中部,具軟條14-15;臀鰭起於背鰭基部後之下方,具軟條16-18;尾鰭叉型。體背藍黑色,腹面銀白,體側具一青黑色寬縱帶。各鰭半透明


(影片出處:Sasuke Tsujita

長鰳(Ilisha elongata)

學       名:長鰳(學名:Ilisha elongata)
俗       名:鰳,曹白、鯗魚、力魚
棲  息 地廣泛分布於東海、俄羅斯東部大彼得灣以及沿海,以及印度太平洋區等海域,包括俄羅斯遠東地區、日本、朝鮮、韓國、台灣、印尼、馬來西亞、印度、緬甸、泰國、越南、菲律賓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蘇門答臘
體       長:約4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幼魚以浮游生物為食,成魚以蝦、頭足類、多毛類、小魚為食
習       性:暖海性的洄遊性魚類,常出現於河口,可以容忍於低鹽度的水域。白天多活動於中下層水域,黃昏、晚上、黎明或陰天則活動於中上層水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延長而薄,體高為標準體長之27%~31%。頭中大,吻短鈍,上翹,吻長明顯短於眼徑。口中大,向上傾斜而近垂直;上頜骨末端圓形且不延長,僅可達瞳孔之下方;下頷突出甚多。腹緣稜鱗胸鰭前12至26枚,胸鰭後13至14枚。臀鰭起點在背鰭後部1/2處鰭條45至50枚之間。胸鰭具在。體被圓鱗,鱗片前部密布橫溝線,後部邊緣光滑。背鰭與臀鰭基部具鱗鞘。身體銀白色。體背、吻端、背鰭和尾鰭呈淡黃色,其他各鰭白色


(影片出處:aliake0amakusa

寬咽魚(Eurypharynx pelecanoides)

學       名:寬咽魚(Eurypharynx pelecanoides)
俗       名:吞鰻,吞噬鰻,咽囊鰻、大嘴鰻、闊嘴鰻、巨口鰻等
棲  息 地吞鰻分布於全球各大洋水域
體       長:約10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浮游性甲殼類為食,有時也會捕食魚類、頭足類及其它無脊椎動物
習       性:雖然口部很大,但是胃無法極度擴張及口部的構造薄弱且牙齒細小,所以無法捕食大型的獵物,因此他們會吞入周遭海水,藉此過濾捕食小型獵物,吞入的海水則由鰓孔排出。仔稚魚其如同其它鰻目的魚類一樣,都需經過『柳葉魚期』的變態階段;雄性成魚也會有型態上的變化,包括嗅覺器官擴大、上下頜退化及牙齒縮小或消失;雌魚變化不大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吞鰻最顯著的特徵是它巨大的嘴,甚至大過它的身體。它的口部較松得絞合在一起,在必要的時候能夠打開很大的角度以吞下比它大的食物。由於它的下顎部分外觀與鵜鶘的喙很類似,吞鰻依靠一條鞭裝的長尾來行動。長尾末端可以發光,被認為可以用來吸引獵物。鰓孔小,與吻端距離長於與肛門的距離。鰓條骨數5,內臟游離骨數6。由於生活在深海,視力亦不發達


(影片出處:Saxand

哈氏異糯鰻(Heteroconger hassi)

學       名:哈氏異糯鰻(Heteroconger hassi )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
體       長:約4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攝食小型浮游生物
習       性:棲息於珊瑚礁沙質底海域,會利用尖且較硬的尾部鑽沙,將身體埋在沙洞中,露出頭部及一小部分身體隨海流晃動,通常為獨居性群體生活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身體極度延長呈細圓柱狀,尾部側扁,頭部及身體呈淡褐色,全身佈滿暗褐色細點,具3個大而明顯的暗色點,分別位於胸鰭、瀉殖孔及前兩者之中點,全長為鰓孔位體高及肛門位體高之54.3-87.6及73.2-84.1倍;肛門約位於全長前1/3處,肛門前長佔全長的28-36 %;尾長適度延長,其長度約為肛門前長的1.5-1.8倍;尾端較硬,不易彎折,尾部末端鰭條極度退化,肉眼幾乎無法看見;背鰭起點略前於胸鰭基部;奇鰭幾乎為透明且不具任何斑點,鰭條不分節;胸鰭退化為圓形、暗色,位於體高中點;鰓孔小;全長為頭長之17.6-22.6倍,吻端短呈圓鈍狀,口裂上傾,末端約位於眼睛前緣下方,下顎略長於上顎,吻長小於眼直徑,吻長為眼直徑之0.8倍;眼睛大,約占頭長的13 %;嘴唇發達,具上、下反摺之游離唇瓣;前鼻孔為短管狀,鑲嵌於上唇前端,後鼻孔為橢圓形。上眼窩有4個感覺孔,下眼窩有5個感覺孔,顳骨接合處有5個感覺孔;肛門前背鰭鰭條數為232;背鰭前側線孔數5,胸鰭前側線孔數6,肛門前側線孔數65;背鰭前脊椎骨數5,肛門前脊椎骨數65,血管閉合處前脊椎骨數77,總脊椎骨數178


(影片出處:chrisnoumea1

繁星糯鰻(Conger myriaster)

學       名:繁星糯鰻(Conger myriaster)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北太平洋海域
體       長:約10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蝦等
習       性:主要棲息於沙泥底海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身體延長,尾部側扁漸細,頭部扁平且背側具白色斑點排列呈「北」字形,頭部及身體呈暗色,偶呈淡色,全長為鰓孔位體高及肛門位體高之14.9-19.1及16.0-22.8倍;肛門位於全長中點之前,肛門前長佔全長的37-40 %;尾長延長,其長度約為肛門前長的1.5-1.7倍;尾端柔軟,易彎折,尾部末端鰭條正常;背鰭起點位於胸鰭基部後方;奇鰭具有黑色邊緣,鰭條分節;胸鰭發達,靠近基部具暗色斑點,胸鰭位於體高中點,胸鰭基部上緣約位於眼睛垂直中點水平線之下方;側線孔位於白色斑點中心,兩側側線孔與背鰭間各有一列白色斑點,斑點之間的距離大於側線孔間距;鰓孔幾乎為圓弧狀,位於身體側邊中點之下方;全長為頭長之6.8-7.6倍,吻端延長略為尖狀,口裂末端約到達眼睛後緣之下方,上顎略長於下顎,吻長大於眼直徑,吻長為眼直徑之1.9-2.1倍;眼睛大,約占頭長的12-13 %;嘴唇具上、下唇瓣;前鼻孔為短管狀,靠近吻端,後鼻孔為圓形,位於眼睛垂直中點水平線之上方。上眼窩有4個感覺孔,下眼窩有5個感覺孔,前鰓顎有8-9個感覺孔,顳骨接合處有1個感覺孔;胸鰭鰭條數為14-15;背鰭前側線孔數11-13,胸鰭前側線孔數5-7,肛門前側線孔數39-40;背鰭前脊椎骨數14,肛門前脊椎骨數42-43,血管閉合處前脊椎骨數53,總脊椎骨數143-145。此種背鰭與側線之間的白色斑點於其他物種皆無觀察到


(影片出處:JItimes

灰糯鰻(Conger cinereus)

學       名:灰糯鰻(Conger cinere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
體       長:約13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在晚上攝食魚類和甲殼類
習       性:棲息於淺海岩礁區及沙泥底海域。獨居性之底棲性魚類,身上有寬的深灰色條紋。常見於礁石區和海草床的潮池中,但其分布的範圍可至80公尺的礁斜坡外,亦分布於河口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身體延長,尾部側扁漸細,頭部及身體呈淡褐色,全長為鰓孔位體高及肛門位體高之21.7-24.4及20.7-28.7倍;肛門位於全長中點之前,肛門前長佔全長的33-35 %;尾長延長,其長度約為肛門前長的1.9-2.0倍;尾端柔軟,易彎折,尾部末端鰭條延長;背鰭起點位於胸鰭基部至胸鰭中點的上方;奇鰭具有黑色邊緣,鰭條分節;胸鰭發達,位於體高中點偏下方,胸鰭基部上緣位於眼睛垂直中點之水平線;鰓孔幾乎為垂直線狀,位於身體側邊中點之下方;全長為頭長之7.7-8.0倍,吻端長呈尖扁狀,口裂末端約位於眼睛水平中點至眼睛後緣之下方,上顎略長於下顎,吻長大於眼直徑,吻長為眼直徑之1.8-1.9倍;眼睛大,約占頭長的14%;嘴唇具上、下唇瓣;前鼻孔為短管狀,靠近吻端,後鼻孔為圓形,位於眼睛垂直中點水平線之上方。上眼窩有4個感覺孔,下眼窩有8個感覺孔,前鰓顎有10個感覺孔,顳骨接合處有1個感覺孔;肛門前背鰭鰭條數為60ca.;背鰭前側線孔數7-10,胸鰭前側線孔數6-8,肛門前側線孔數37-42;背鰭前脊椎骨數10,肛門前脊椎骨數38-46,血管閉合處前脊椎骨數92,總脊椎骨數143-144


(影片出處:M. Sid Kelly (HumboldtMike))

大錐體糯鰻(Ariosoma major)

學       名:大錐體糯鰻(Ariosoma major)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北太平洋海域;臺灣目前出現在東北及東南部海域
體       長:約53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魚、螃蟹等為食
習       性:廣泛棲息於沙泥底海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身體適當延長呈長圓柱兩端略窄的微紡錘狀,尾部側扁,頭部及身體呈淡褐色,全長為鰓孔位體高及肛門位體高之13.0-20.9及14.2-17.7倍;肛門靠近全長中點,肛門前長佔全長的43-48 %;尾長無特別延長,其長度約為肛門前長的1.1-1.3倍;尾端較硬,不易彎折,尾部末端鰭條退化,較背鰭及臀鰭的鰭條短;背鰭起點略前於胸鰭基部;奇鰭具有較窄且不明顯的黑色邊緣,鰭條不分節;胸鰭發達,位於體高中點,基部上緣約與眼睛垂直中點等高;鰓孔為淡色幾乎呈垂直,位於身體側邊中間之下,其上緣與胸鰭基部上端1/3處等高;全長為頭長之5.3-6.3倍,吻端略尖呈圓鈍狀,口裂末端約位於眼睛中點略後方,上顎略長於下顎,吻長約等於眼直徑,吻長為眼直徑之0.6-1.2倍;眼睛大,約占頭長的19-23 %;嘴唇發達,具上、下反褶之游離唇瓣;前鼻孔為短管狀,靠近吻端,後鼻孔為橢圓形,位於眼睛前面,眼睛垂直中點之水平線上。上眼窩有6個感覺孔,下眼窩有8個感覺孔,前鰓顎有9-10個感覺孔,顳骨接合處有3個感覺孔;肛門前背鰭鰭條數為67-72;背鰭前側線孔數5-7,胸鰭前側線孔數9,肛門前側線孔數51-55;背鰭前脊椎骨數6-9,肛門前脊椎骨數52-58,血管閉合處前脊椎骨數70-84,總脊椎骨數142-149


(影片出處:三日月武藏

條紋錐體糯鰻(Ariosoma fasciatum)

學       名:條紋錐體糯鰻(Ariosoma fasciatum)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海域;臺灣海域目前出現在東北部及東部海域
體       長:約8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甲殼類等
習       性:主要棲息於潟湖或臨海礁區的沙泥地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適當延長呈長圓柱兩端較窄的紡錘狀,尾部側扁,身體及奇鰭橫跨約12-14個暗色帶,全長為鰓孔位體高及肛門位體高之16.0-23.0及16.6-27.6倍;肛門靠近全長中點,肛門前長佔全長肛門前長肛門前長佔全長的42-46 %;尾長無特別延長,其長度約為肛門前長肛門前長的1.2-1.3倍;尾端較硬,不易彎折,尾部末端鰭條退化,較背鰭及臀鰭的鰭條短;背鰭起點位於胸鰭基部之前;奇鰭具有較寬且明顯的黑色邊緣,鰭條不分節;胸鰭發達,位於體高中點,胸鰭為乳黃色半透明,靠近基部1/2處為暗色,基部上緣約與眼睛垂直中點等高;鰓孔為淡色,幾乎呈垂直線狀,且恰好位於身體側邊中點之下,其上緣與胸鰭基部上端1/4處等高;全長為頭長全長為頭長之5.8-6.4倍,吻端尖,頭部具許多暗色斑點,口裂末端約位於眼睛中點,上顎略長於下顎,吻長略大於眼直徑,吻長為眼直徑之1.3-1.6倍;眼睛大,約占頭長的14-17 %;嘴唇發達,具上、下反摺之游離唇瓣,唇瓣上亦具暗色斑點;前鼻孔為短管狀,靠近吻端,後鼻孔小,為橢圓形,位於眼睛前面,稍微低於眼睛中點的水平線。下眼窩有8個感覺孔,顳骨接合處有3個感覺孔;肛門前背鰭鰭條數為72-94;背鰭前側線孔數4,胸鰭前側線孔數9-10,肛門前側線孔數55-58;背鰭前脊椎骨數5-6,肛門前脊椎骨數57-59,血管閉合處前脊椎骨數82-86,總脊椎骨數154-157


(影片出處:ScubaManiaK1

食蟹荳齒蛇鰻(Pisodonophis cancrivorus)

學       名:食蟹荳齒蛇鰻(Pisodonophis cancrivorus)
俗       名:
棲  息 地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海域:西從東非、紅海,東到波里尼西亞,北從小笠原群島,南迄澳洲
體       長:約108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嗜食貝類及甲殼類
習       性:多穴居於近岸沙泥底質中,此外對淡水忍受力頗強,偶爾會上溯至河川下游覓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全長為頭長的9.2-11.2倍;全長為鰓孔位體高的30-41倍;全長為軀幹長的3.0-3.4倍。背鰭起點在胸鰭中央上方或稍前;胸鰭灰黑或淡褐色;無尾鰭,尾端裸露尖硬,且背、臀鰭不相連,止於尾端稍前方,但鰭條於後半部略為上揚;吻短稍尖;上唇緣具兩個肉質突起,分別位於後鼻孔之前後各一個突起,前鼻孔則呈短管狀;口裂超過眼之後方;上頜比下頜長,上、下頜齒均為顆粒狀,排成齒帶約二至三列;體色多為灰褐至黃褐色之間,腹部較為淡黃;背、臀鰭帶有黑緣;平均脊椎骨組成:11-54-158,總脊椎骨數為156-159。食蟹荳齒蛇鰻為台灣沿海最普遍的蛇鰻


(影片出處:ScubaManiaK1

波路荳齒蛇鰻(Pisodonophis boro)

學       名:波路荳齒蛇鰻(Pisodonophis boro)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海域:西從索馬利亞、印度、錫蘭,東到波里尼西亞,北從日本,南至澳洲新幾內亞
體       長:約10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嗜食貝類及甲殼類
習       性:本種喜歡棲息於淡、海水交會的河口地帶,比食蟹荳齒蛇鰻更能完全適應淡水環境,經常進入河川下游處生活。平時埋藏於淺水域之爛泥底質中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全長為頭長的10.4-11.7倍;全長為鰓孔位體高的32.4-43.2倍;全長為軀幹長的3.1-3.3倍。無尾鰭,尾端尖銳,裸露凸出;背、臀鰭於近尾端處無上揚;背鰭起點在胸鰭後端之後,其距離略長於胸鰭長度;上頜比下頜長,吻短稍尖,上唇緣具一個肉質突起,位於前鼻孔和後鼻孔之間;鋤骨有齒,且上、下頜齒均為顆粒狀或臼齒狀,數列排成齒帶;體上半側為褐黃色,下半側淡白,中位鰭略帶黑緣;平均脊椎骨組成:18-66-168,總脊椎骨數為167-171。


(影片出處:Realchlorum

裙鰭蛇鰻(Ophichthus urolophus)

學       名:裙鰭蛇鰻(Ophichthus uroloph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日本南部、琉球、香港、菲律賓及印尼均有記錄
體       長:約6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無脊椎動物或小魚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沿岸海域之沙泥底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全長為頭長的8.3-9.2倍;全長為鰓孔位體高的23.4-26.9倍;全長為軀幹長的3.0-3.2倍。體較為粗長,尾長大於體長;吻端較為圓鈍;背鰭起點於胸鰭末端之後;無尾鰭,背、臀鰭於近尾端處明顯上揚;尾端柔軟呈肉質狀;齒皆為圓錐狀,具5顆上頜間齒,篩骨齒則排成二列,之後的鋤骨齒遞減為一列;體呈淺灰色,腹面較白;胸鰭白色,背、臀鰭亦白,但鰭緣略帶淡黃;頭部感覺孔不甚清楚,但於下頜兩側的數個感覺孔則明顯呈灰黑色條狀分布;平均脊椎骨組成:15-54-135,總脊椎骨數為134-137


(影片出處:Sasuke Tsujita

斑紋蛇鰻(Ophichthus erabo)

學       名:斑紋蛇鰻(Ophichthus erabo)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日本、韓國、中國、夏威夷及印尼皆有產
體       長:約72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
習       性:大多潛居於淺海域10-50米深之沙泥底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全長為頭長的11.0-11.7倍;全長為鰓孔位體高的33.5-36.2倍;全長為軀幹長的2.3-2.4倍。尾長短於體長;沿著體側有大小不一的紅褐色圓形斑紋,愈接近頭部斑紋逐漸小而密集;背鰭亦有紅褐色斑紋,臀鰭則為白色;背鰭起點於鰓孔上方;齒為圓錐狀,具4 枚尖銳的上頜間齒;平均脊椎骨組成:8-78-157,總脊椎骨數為157。本種體色頗為美麗。其舊名為圓斑小齒蛇鰻 


(影片出處:miuemon

尖吻蛇鰻(Ophichthus apicalis)

學       名:尖吻蛇鰻(Ophichthus apicali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一帶,西起非洲東岸,東至菲律賓,北至日本、台灣,南至印尼等地
體       長:約4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貝類、蝦蛄等底棲動物為食
習       性:主要為棲息於近岸沙泥底的中小型魚類。穴居性,善於利用尾尖鑽穴,退潮時鑽入沙泥中,漲潮時游至沙泥上面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全長為體高之28-40倍,頭長之9-11倍;頭長為吻長5-5.7倍;尾長為頭與軀幹1.4-1.6唄。吻短而鈍。眼小。口裂末端達眼後緣之下方。上頜長於下頜;齒細小而尖,上下頜齒各為一列;鋤骨齒前部為不規則2列,後部合為1列,略呈"V"形。背鰭起點在胸鰭中部之後,起點與鰓列間距離小於一個頭長之長度;胸鰭發達,呈扇形;無尾鰭。體呈一致之黃褐色,身體無顯著斑紋
(影片出處:Mr.Mastacembelus)

斑竹花蛇鰻(Myrichthys colubrinus)

學       名:斑竹花蛇鰻(Myrichthys colubrin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西起東非、紅海,東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到西澳、新加勒多尼亞等
體       長:約97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無脊椎動物或小魚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區,常見於沙泥底質和水草豐潤的淺灘,善於用尾尖鑽穴。日行性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長為體高之36.5倍,頭長之14.6倍;尾長為頭與軀幹之1.4倍;頭長為吻長之5.0倍;吻長為眼徑之1.4倍。吻突出,短粗;上颌較下颌長且大;口裂延伸超過眼之後緣;齒短小,圓錐狀;上下颌骨齒,鋤骨齒及前上颌骨齒均為2列;背鰭起點在鰓裂之前;背、臀鰭發達,鰭條較高,止於尾端前方;胸鰭短小,末端寬;無尾鰭。體白色至淡褐色;除了眼前及頭中部各具不完整的黑色環帶外,體側另有24-28個黑色環帶,環帶間及背中線常有1列外深內淺的深色眼斑,或部分存在,或完全無眼斑;吻及尾部之尖端為白色


(影片出處:tripleequisus

半環蓋蛇鰻(Leiuranus semicinctus)

學       名:半環蓋蛇鰻(Leiuranus semicinct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西起東非,東至夏威夷,北至日本,南到西澳、新加勒多尼亞及羅的豪島。臺灣見於南部、東北部及小琉球等海域
體       長:約66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無脊椎動物或小魚為食
習       性:主要生活於珊瑚礁區海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細長。體長為體高52.3倍,頭長之14.2倍;尾長為頭與軀幹之1.0倍;頭長為吻長之4.5倍;吻長紋眼徑之2.8倍。胸鰭為吻長之0.5倍;吻尖;眼小;口裂超過眼之後緣。齒尖錐形,上下頜齒1列,排列不規則;鋤骨無齒或具細齒。背鰭起點在鰓裂之稍前;臀鰭緊接肛門之後;胸鰭中小,末端尖型;背、臀鰭在近尾端處結束;無尾鰭。肛門在體之中央。福馬林標本,體有25-30個褐色鞍帶,鞍帶寬度比鞍帶間之距離寬


(影片出處:Manfred Mitter

雲紋麗鰻(Callechelys marmorata)

學       名:雲紋麗鰻(Callechelys marmorata)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從紅海、東非至社會群島,北至台灣海域
體       長:約87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習       性:棲息在沙石底質淺水海域,為底棲性魚類,會將身體埋藏於沙泥中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本魚體黃白色,具深色斑點


(影片出處:J Kl

亨氏短體蛇鰻(Brachysomophis henshawi)

學       名:亨氏短體蛇鰻(Brachysomophis henshawi)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地區,包括夏威夷、東南亞地區及澳洲東北部
體       長:約101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型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靠近珊瑚礁區的沙泥地,深度ㄧ般在1-10公尺深處,最深被發現於35公尺處。平時將身體隱於沙泥中僅露出頭部。以小型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長為全長(TL)之 45-48%;頭長為全長(TL) 之13-16%。背鰭起點遠在胸鰭之後。上下頜具有相當多的唇鬚,短且粗,不分岔。胸鰭小,呈扇形,頭長約為其6.6-11倍。口延長,頭長約為其2.3-3倍。下頜較上頜突出。鼻略短,吻長為其3.4倍。眼部位於上頜前30%處。鼻孔為短管狀,位於上頜前端,前後開孔緊靠在一起。頭背部於眼後下陷,不為平坦。頭部上方具有肉狀突起,在眼睛隆起成脊。頸項部感覺神經結形成數列白色小點,側線形成黑色小圓點。牙齒呈錐狀,上頜齒前方具2-3游離齒,鋤骨齒具一列6顆較大牙齒。下頜齒一列,前方約為10齒,後方形成10-12較為密集之細齒。脊椎骨128-134。背部呈黃至紅棕色,背面而且沿著側面有不規則的深色斑點,不形成雲狀大斑;口腔內部為白色;各鰭色白,但背鰭相當黑(幼魚基部為白色),邊緣為白色
(影片出處:rettigundersea

虎斑鞭尾鯙(Scuticaria tigrina)

學       名:虎斑鞭尾鯙(Scuticaria tigrina)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泛太平洋區,西起東非,東至墨西哥、哥斯大黎加及馬拿馬,北至臺灣,南至澳洲大堡礁等海域。臺灣分布於南部海域
體       長:約1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魚類為食
習       性:多半發現自珊瑚礁湖淺海域,甚至是僅僅2-4公尺深的珊瑚洞穴,亦出現於礁砂交錯區。相當罕見,且生性好隱藏,一般僅能在礁穴深處見到其外露的頭部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尾長僅為魚體全長的三分之一。頜部較短且圓鈍。鰓孔前上方的鰓位側線孔1個。齒細長而尖,頜齒兩列;鋤骨齒單列。脊椎骨數116。身體底色為橙黃色;周身遍佈許多具有黃色邊緣的黑褐色斑塊;吻和頜部具有黑色小斑點。前、後鼻管長度相近,呈白色。部份大型個體後鼻管膨大如囊狀


(影片出處:halibutmike

布氏擬蝮鯙(Pseudechidna brummeri)

學       名:布氏擬蝮鯙(Pseudechidna brummeri)
俗       名:擬蛇鱔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從西印度洋至薩摩亞群島海域
體       長:約103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魚類為主食,亦捕食甲殼類,如蟹類、蝦蛄及蝦類等
習       性:為底棲性魚類,棲息在沙石底質的珊瑚礁區及潟湖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瘦且極長,背鰭頗高。體色全為乳白色。脊椎骨數210。頭前部1/2處有無數的小黑斑分布,黑斑點大多位於頭部側線孔所在;前鼻管前端亦為黑色;鰭有藍白邊 


(影片出處:I. likeaquarium

疏斑裸胸鯙(Gymnothorax undulatus)

學       名:疏斑裸胸鯙(Gymnothorax undulat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泛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非,東至法屬玻里尼西亞、哥斯大黎加及馬拿馬,北至日本、夏威夷,南至澳洲大堡礁等海域
體       長:約15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魚類為主食,亦捕食甲殼類,如蟹類、蝦蛄及蝦類等
習       性:主要棲息於潟湖或淺海珊瑚、岩礁的洞穴及隙縫中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背鰭起點約在口裂和鰓孔間。脊椎骨數131-133。體色黑褐,頭部黃色,身體滿布白色波浪狀的交錯紋線;花紋延伸到背、臀及尾鰭部分


(影片出處:Wojciech Wysoczanski

豹紋裸胸鱔(Gymnothorax polyuranodon )

學       名:豹紋裸胸鱔(Gymnothorax polyuranodon )
俗       名:豹紋裸胸鯙、錢鰻、薯鰻、虎鰻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從斯里蘭卡至斐濟群島海域及半鹹水域,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沿海、河口區
體       長:約15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甲殼類、魚類等為食
習       性:棲息於半淡鹹水河口域,或上溯至淡水域棲息,是罕見的淡水鯙類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鮮活時體表具黃色黏膜,頭部具有單側約10條黑色水平的縱帶線紋,身體有許多比眼睛直徑大的圓黑斑點,有時斑點會相互重疊


(影片出處:ONG ROY)

細點裸胸鯙(Gymnothorax pictus)

學       名:細點裸胸鯙(Gymnothorax pictus)
俗       名:細點雙犁海鱔、錢鰻、薯鰻、虎鰻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從東非至加拉巴哥群島,北起琉球群島,南迄澳洲海域
體       長:約14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甲殼類、魚類等為食
習       性: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岩石底質的潮間帶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較為延長;吻部較鈍。牙齒呈圓錐狀,鋤骨齒二排。體色及斑紋隨年齡增加而有變異。脊椎骨數127-133。成魚體底色白,且上滿布褐色不定形斑點,頭部之斑點小於眼徑,身體部分則或聚集成大塊碎斑;幼魚之底色為白,其上布有眼徑大小之 C型黑斑,不規則地排成若干縱列,且隨成長而列數增加,腹部前較白 


(影片出處:blabla

裸鋤裸胸鯙(Gymnothorax nudivomer)

學       名:裸鋤裸胸鯙(Gymnothorax nudivomer)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非,東至夏威夷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等海域
體       長:約18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魚類為主食,偶食甲殼類
習       性:主要棲息珊瑚礁陡坡之內、外緣的洞穴及隙縫中。常張開其寬闊的大口展示一種嚇人的外貌。皮膚的黏液具有毒性,其體表會分泌數種類似海百合毒素和血球凝集素等毒性物質,散發出一股奇特的臭味。遇危急狀態時,體表會大量分泌毒性黏液,甚至使其他魚類窒息
毒       性:
身體特徵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頭胸部腹側的肌肉和皮膚特別鬆軟容易展開。上、下頜粗短,下頜向前突出;齒緣略呈鋸齒狀;頜齒單列,上頜前 6 對牙齒較大;鋤骨齒單列,只有三顆;大型個體的鋤骨裸露無齒。脊椎骨數133-139。體色相當鮮豔,魚體靠近頭部的部位為黃色,越近尾部末端則顏色加深,逐漸變成深褐色。體表有許多圓形或不規則形且具有深色邊緣的白色斑點;越靠近頭部,則這些白斑點愈小愈密。鰓孔深黑色;口內的皮膚為單純的鮮黃色


(影片出處:squidkittens

斑點裸胸鱔(Gymnothorax meleagris)

學       名:斑點裸胸鱔(Gymnothorax meleagris)
俗       名:白口裸胸鯙
棲  息 地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東非、南非、紅海、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葛摩、塞席爾群島、馬爾地夫、印度、泰國、越南、中國、台灣、日本、印尼、菲律賓、澳洲、新幾內亞、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帛琉、紐埃、東加、庫克群島、關島、羅得豪島、薩摩亞群島、法屬波里尼西亞、加拉巴哥群島等海域
體       長:約1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夜間出外獵食小魚
習       性:晝間棲息於潮間帶或亞潮間帶之礁穴內,夜間出外獵食小魚。性情兇猛,有地域性,成長速度相當快,嗅覺靈敏但視力不佳,游泳能力不強
毒       性:
身體特徵魚體呈蛇狀,體色深棕色口內白色,其上不滿黑圓白斑,其大小約等於瞳孔大小。該圓點大小不會隨個體增長而變大,但會增多;越近頭部分布越密,尾部則分部較疏。鰓孔為黑色。表皮厚且光滑無鱗片,能分泌粘液。無胸鰭,背鰭、臀鰭與尾鰭相連成皮膜狀,尾部側扁。牙齒較小,但仍然很銳利,須注意咬傷


(影片出處:ElegantReef

黃身裸胸鯙(Gymnothorax melatremus)

學       名:黃身裸胸鯙(Gymnothorax melatremus)
俗       名:黃身裸胸鯙、黑孔裸胸鱔、錢鰻、薯鰻、虎鰻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從東非至馬克薩斯群島海域
體       長:約26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魚類為主食,偶食甲殼類
習       性: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向海礁坡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吻短鈍;齒強大錐狀;上頜兩排,內排較大;下頜齒單列;前排齒較大;鋤骨有兩排鈍臼齒。脊椎骨數137-147。體一致鮮黃色,保存於酒精後,黃色素會盡褪去而成為白色;眼具垂直黑線紋;鰓孔亦為黑色


(影片出處:Iwarna Aquafarm

蠕紋裸胸鱔(Gymnothorax kidako)

學       名:蠕紋裸胸鱔(Gymnothorax kidako)
俗       名:蠕紋裸胸鯙,俗名薯鰻、錢鰻、韌魚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台灣、菲律賓等海域
體       長:約10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魚類及頭足類為食
習       性:潛匿於珊瑚礁區岩礁間狹窄的洞隙中,一般多靜止在海底而不喜游動,游泳時以左右擺動身軀而行,為夜行性,但是白天也能活潑覓食,有時也會游到岩礁附近的砂礫質海域去
毒       性:
身體特徵身體為黃棕色,周身環繞不規則之暗棕色暗帶。臀鰭帶有白邊,體側的斑紋間隔較狹窄,同時到背鰭時則為斑點,嘴較具有黑痕。牙齒銳利,需小心


(影片出處:doragon maro

黃邊裸胸鱔(Gymnothorax flavimarginatus)

學       名:黃邊裸胸鱔(Gymnothorax flavimarginatus)
俗       名:黃邊鰭裸胸鯙,俗名薯鰻、錢鰻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紅海、東非、南非、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阿曼、馬爾地夫、印度、台灣、印尼、新幾內亞、越南、琉球群島、可可群島、聖誕島、澳洲、關島、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夏威夷群島、新喀里多尼亞、馬里亞納群島、帛琉、東加、薩摩亞群島、法屬波里尼西亞、哥斯大黎加、加拉巴哥群島、哥倫比亞等海域
體       長:約10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捕食魚類及頭足類為食
習       性:體呈蛇狀,表皮厚且光滑無鱗片,能分泌粘液,身體密佈暗褐色點;鰓裂周圍具黑斑;各鰭具黃色或黃綠色之邊。無胸鰭,背鰭、臀鰭與尾鰭相連呈皮膜狀,尾部側扁,牙齒銳利,需小心咬傷
毒       性:
身體特徵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紅海、東非、南非、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阿曼、馬爾地夫、印度、台灣、印尼、新幾內亞、越南、琉球群島、可可群島、聖誕島、澳洲、關島、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夏威夷群島、新喀里多尼亞、馬里亞納群島、帛琉、東加、薩摩亞群島、法屬波里尼西亞、哥斯大黎加、加拉巴哥群島、哥倫比亞等海域


(影片出處:Animal-World

細斑裸胸鱔(Gymnothorax fimbriatus )

學       名:細斑裸胸鱔(Gymnothorax fimbriatus )
俗       名:花鰭裸胸鯙,俗名薯鰻、錢鰻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紅海、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塞席爾群島、印度、緬甸、泰國、越南、中國、台灣、南日本、印尼、菲律賓、帛琉、關島、澳洲、密克羅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馬紹爾群島、薩摩亞群島、東加、法屬波里尼西亞等海域
體       長:約8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魚和甲殼類為食
習       性:性情兇猛,為晝伏夜出的魚類,棲息在珊瑚礁或岩礁的縫隙處,幼魚則棲息在淺水處,嗅覺靈敏但視力不佳,具領域性,游泳能力不強
毒       性:
身體特徵魚體呈米色,體表散佈許多大小不一的不規則黑斑,身體前半部的黑斑較稀疏,黑斑較小,大多小於斑間距,頭部則只散佈著一些小黑點。後半部黑斑較大且較密,大多大於斑間距。有時黑斑會三兩連成帶狀。斑點無淡色邊緣。表皮厚且光滑無鱗片,能分泌黏液,無胸鰭,背鰭、臀鰭與尾鰭相連呈皮膜狀,尾部側扁,體長可達80公分。牙齒尖銳,需小心咬傷


(影片出處:Michael Stern

白緣裸胸鱔(Gymnothorax albimarginatus)

學       名:白緣裸胸鱔(Gymnothorax albimarginatus)
俗       名:白緣裸胸鯙、白緣裸胸鱔、錢鰻、薯鰻、虎鰻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太平洋的日本及台灣海域
體       長:約10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伺機捕食魚類或頭足類為生,偶食甲殼類
習       性:為底棲性魚類,生活礁沙底質的礁坡,夜間活動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尾長約較頭及軀幹略長或相等。吻較短,且較不彎曲。背鰭與臀鰭發育正常,前者起點在鰓孔以前,後鼻孔為短管狀,或者邊緣平坦無突出。脊椎骨數171-181。體一致呈灰褐色至茶褐色,背鰭及臀鰭具白緣;70公分以下之魚體於背鰭前之頭背部具暗色鞍狀斑


(影片出處:fishbaseyt

裂吻勾吻鯙(Enchelycore schismatorhynchus)

學       名:裂吻勾吻鯙(Enchelycore schismatorhynch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查歌斯群島,東至夏威夷及社會群島,北至臺灣
體       長:約1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喜食石狗公等底棲魚類,偶食甲殼類
習       性:主要棲息於潟湖或向海的珊瑚岩礁區域;喜歡隱藏在珊瑚頭下方或間隙中。其體色會在夜間變淡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吻部尖長。前鼻管呈漏斗狀,後鼻孔不為長管狀。頜部尖長且呈鉤狀,頜齒在下頜前半部兩排,上頜內側者較為尖長,嘴閉合時頜齒依然外露。脊椎骨數139-142。背鰭、臀鰭帶有黃白邊


(影片出處:B GIWDUL

苔斑勾吻鯙(Enchelycore lichenosa)

學       名:苔斑勾吻鯙(Enchelycore lichenosa)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太平洋區,包括臺灣、日本附近海域及加拉哥群島
體       長:約9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捕食魚類或頭足類為生,偶食甲殼類
習       性:主要棲息於珊瑚岩礁區域;喜歡隱藏在珊瑚頭下方或間隙中
毒       性:
身體特徵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吻部稍長。後鼻孔不為長管狀。口裂大,上下頜呈勾狀向口內側彎曲,不能完全密合。上下頜齒二或三排;頜齒數量多且明顯外露。脊椎骨數148-153。體色為深褐色;體側有三排黃褐色苔狀斑點


(影片出處:sundef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