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黃斑狐鯛(Bodianus perditio)

學       名:黃斑狐鯛(Bodianus perditio)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南非到大洋南部之離島,北至琉球群島及臺灣海域等
體       長:約8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殼很硬的底棲性無脊椎動物,例如軟體動物和甲殼類等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和岩礁的附近,且通常越過沙子和碎石區而出現在較深的海域,深度範圍在3-40公尺間,晚上在石縫中休息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背、體側黃紅色,體下半色稍淡,體上半部背鰭中央下方有一黃色垂直斑,其後另有一大型黑斑;頭紅色,具有許多金黃色斑點;背鰭第I至第VII棘黑色;餘鰭淡色或偏黃


(影片出處:Sasuke Tsujita

白舌尾甲鰺(Uraspis helvola)

學       名:白舌尾甲鰺(Uraspis helvola)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紅海、印度、斯里蘭卡、菲律賓、中國大陸沿海、臺灣及琉球群島及夏威夷群島等海域
體       長:約5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的大陸棚或外礁周緣海域,通常聚集成一小群游動於底層游動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呈褐色或深褐色,幼魚時體側具暗色橫斑,隨著成長而逐漸不顯著,成魚則消失。背、臀鰭暗色或黑色,有時有淡色緣;幼魚時,腹鰭基黑色,隨著成長逐漸形成一致之白色;尾鰭暗黃色
(影片出處:Sasuke Tsujita

逆鈎鰺(Scomberoides lysan)

學       名:逆鈎鰺(Scomberoides lysan)
俗       名:
棲  息 地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之熱帶及溫帶海域
體       長:約10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是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具有清澈水質的潟湖區或近沿海礁石區;幼魚則可發現於岸邊或汽水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延長,甚側扁。背、腹部輪廓約略相同,後頭部微凹入。吻尖,長於眼徑。下頜突出於上頜,上頜末端延伸至眼後緣之下方。脂性眼瞼不發達。上下頜、鋤骨、腭骨和舌面均具齒。頭部無鱗,體則被槍頭形小圓鱗,多少埋於皮下。側線前半呈波浪狀,無棱鱗。第一背鰭具6-7硬棘,棘間無膜相連,僅有一小膜與基底相連。第二背鰭與臀鰭同形且約略等長,後半部各有8-11個半分離鰭條,但無真正離鰭亦無凹槽。體背藍黑色,腹部銀白色。頭側眼上緣具一黑色短縱帶;新鮮時,體側沿側線上下各具一列6-8個鉛灰色圓斑,但死後會逐漸消失,此外幼魚期是完全沒有圓斑


(影片出處:Sasuke Tsujita

2015年9月8日 星期二

菲律賓枝牙鰕虎魚(Stiphodon atropurpureus)

學       名:菲律賓枝牙鰕虎魚(Stiphodon atropurpure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臺灣、中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區
體       長:約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附著藻類為食
習       性生活於熱帶地區,大多棲息於水質非常清澈的小型溪流,喜愛礫石底質的棲地,為洄遊性魚類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延長略成圓柱狀,頭部外型圓滑,腹鰭癒合成吸盤。雄雌魚型態不同,雄魚體青黑色,具一條帶金屬光澤的藍色縱帶,各鱗片具黑色後緣;雌魚呈米黃色,背鰭硬棘7枚;背鰭軟條9枚;臀鰭硬棘1枚;臀鰭軟條10枚 


(影片出處:香港水生物愛護會/ 香港魚類愛護會

尖頭塘鱧(Eleotris oxycephala)

學       名:尖頭塘鱧(Eleotris oxycephala)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太平洋區海域,包括南中國海、臺灣至日本等
體       長:約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攝食小魚、沼蝦、淡水殼菜蛤、蜆、蠕蟲及其他水生動物
習       性暖水性淡水中、小型底層魚類,主要棲息於河川下游或河口汽水域。游泳力較弱。冬天則潛伏在泥沙底中越冬。在生殖期時會停止攝食,多在背風的灣內及近岸淺水處的洞穴中產卵;親魚有守巢護卵的習性,直到幼魚孵化為止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色呈黃褐色而帶一些灰色,自鰓蓋至尾鰭基部隱約具有1條黑色縱帶及一些不規則的雲狀小黑斑;頭部為青灰色,自吻端經眼睛至鰓蓋的上方有1黑色條紋,臉頰自眼後到前鰓蓋骨也有1黑色細紋;鰓蓋膜、下顎腹面以及臉頰的下方有20多個青色小點。胸鰭呈棕黃色,胸鰭基部的上、下方各有1個小黑斑;背鰭、腹鰭和臀鰭為灰色,鰭上有數列黑色點形成的縱列;尾鰭灰色,上面散佈有許多白色小點,而邊緣呈淺棕色。生殖乳突為紅棕色


(影片出處:香港水生物愛護會/ 香港魚類愛護會

克氏雙鋸魚(Amphiprion clarkii)

學       名:克氏雙鋸魚(Amphiprion clarkii)
俗       名:克氏海葵魚、三帶雙鋸齒蓋魚、小丑魚等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波斯灣、塞席爾群島、斯里蘭卡、印度、安達曼海、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南部、中國沿海、台灣、印尼、菲律賓、澳洲北部、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帛琉、馬里亞納群島、諾魯、索羅門群島、新幾內亞、新喀里多尼亞、斐濟群島、諾魯等海域
體       長:約1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藻類和浮游生物維生
習       性主要生活在珊瑚礁或岩岸。與大型海葵共生,一夫一妻,夏秋之間產卵,雄雌會護卵,具有攻擊性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本魚體側有3條明顯白斑,顏色有4種以上的變化;其一全身體色深黑或黑紅色;其二頭胸黑色,尾腹紅色,中間黑紅相間;其三全身紅色;其四全身橙紅或橙黃。背鰭硬棘10~11枚;軟條14~17枚;臀鰭硬棘2枚;軟條12~15枚


(影片出處:香港水生物愛護會/ 香港魚類愛護會

縱帶紋唇魚(Osteochilus vittatoides)

學       名:縱帶紋唇魚(Osteochilus vittatoides)
俗       名:
棲  息 地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各國,如中國、緬甸、泰國、婆羅洲、爪哇及蘇門答臘等地區的水域
體       長:約16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 吃植物 的根,單細胞的藻類與一些甲殼動物。 也吃固著生物與浮游植物
習       性通常伴隨著大的溪流且水流和緩底部泥濘多沙的地方. 從河到洪泛區回游在的開始的時候洪水季節而且在那時期底回到河棲息地. 在季節性浸水的區域中度過洪水季節。 稚魚通常在八月被首先看到, 當被水淹沒的土地變乾的時候,他們遊回永久性水域。 他們被依附於灌木堆,樹根與其他的堅硬目標回到河中。 在老撾河水庫的最豐富的魚在哪里它在筏上被用大的舀網捕獲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延長而側扁。頭部比例小。魚唇邊緣具突起之瘤狀物,下頷形成刀可用以刮取水草。體呈銀色,體背黃褐色,體側中央有一條由鰓蓋延伸至尾柄之黑色細帶;各鰭色淡


(影片出處:香港水生物愛護會/ 香港魚類愛護會

邁爾斯氏擬腹吸鰍(Pseudogastromyzon myersi)

學       名:邁爾斯氏擬腹吸鰍(Pseudogastromyzon myersi)
俗       名:
棲  息 地是中國的特有種。分布於廣東東江水系和九龍江、香港等
體       長:約6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約3至4年
食       物:主要攝食有機碎屑及藻類、或小型無脊椎動物
習       性能利用流過背部的急流,將身體壓貼於石面。冬末初春,於沙石混存的岩邊產卵,幼魚聚棲河岸藻類生長良好之寬濶岩表。稚魚及成魚均底棲,甚少游離岩石表面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身體短壯呈琵琶型,頭部吻寬圓前突而平扁,腹下平扁,向尾方漸呈圓筒側扁,胸鰭及腹鰭橫展,腹面形態如吸盤,整個體背呈流線形


(影片出處:香港水生物愛護會/ 香港魚類愛護會

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圓尾鬥魚(Macropodus ocellatus)

學       名:圓尾鬥魚(Macropodus ocellatus)
俗       名:黑老婆
棲  息 地分布在中國(珠江北至黑龍江),日本(中部和南部,但可能為引入種),韓國與俄國(黑龍江,但可能為引入種),一般生活於江河支幹流
體       長:約13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撓足類、輪蟲、水生昆蟲為食
習       性棲息於湖泊、池塘、溝渠、稻田等靜水環境中,產卵期為5~7月,卵浮性。產卵前,雄魚先選擇一處水面平靜避風的地方,由口吐成一個表面隆起或略平扁的泡巢。雌魚接近雄魚,橫卧身體,雄魚隨即緊貼雌魚,並把雌魚的身體倒轉過來,使其腹部朝上,雄魚貼在雌魚的上面。此時雌雄魚各排出卵子和精子。由於卵子比水重,卵子在水中往下沉,此時的雄魚會用口接住,把卵粘着在浮巢下面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側暗褐色,有的暗灰色,有不明顯黑色橫帶數條。鰓蓋骨后緣具一藍色眼狀斑塊,小於眼徑。在眼後下方與鰓蓋間有二條暗色斜帶。體側各鱗片後部有黑色邊緣。背鰭、臀鰭及腹鰭暗灰色,胸鰭淺灰色。雄魚常比雌魚體色鮮艷,背鰭和臀鰭後部鰭條更為延長


(影片出處:megadeth1876)

寬頰瓢鰭鰕虎(Sicyopterus macrostetholepis)

學       名:寬頰瓢鰭鰕虎(Sicyopterus macrostetholepis)
俗       名:寬頰禿頭鯊、大鱗禿頭鯊、和尚魚、烏老﹝原住民語﹞
棲  息 地分布在台灣的東部、南部以及蘭嶼的溪流中
體       長:通常為4~8 公分之魚體較為常見,最大體長可達1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攝食岩石表面上附藻性藻類
習       性寬頰飄鰭鰕虎屬於小型河海迴游魚類,喜好棲息在清澈而湍急的溪流中,攀爬能力很強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延長,前部呈圓筒形,後部較側扁。眼較小,上側位,眼間隔頗寬,微凹入。吻前端圓鈍,口下位,呈馬蹄狀,上唇肥厚,而較下唇突出;鰓孔較狹小,延伸只達胸鰭基下緣。下頜具有一列彎曲錐狀齒列,前緣有水平狀排列唇齒。體被小型櫛鱗,除頭部的項部有細小櫛鱗外,其餘部分皆裸出無鱗。 第一背鰭以第三鰭棘最長,平放時延伸可超過第二背鰭起點,雄魚鰭棘較為延長。腹鰭成一有力吸盤,其棘間膜中部基底位置,位於腹鰭棘基後部。 體色呈褐色或青褐色,雄成魚呈藍黑金屬光澤,體側上半部則有金黃色紋。體背側約有7~8個黑色斑塊,體側約有6~7個雲狀黑斑,眼部下方有一黑褐色橫紋,鰓蓋的上方有二條短黑褐色縱紋。雄魚背鰭呈灰黑色,雌魚為淡黃色,其第二背鰭有2~4列黑色斑點。尾鰭外緣具有黑色馬蹄形斑紋,中間有一黑色縱線,雄魚的尾鰭呈金黃色,雌魚為淺黃色。雄魚臀鰭呈灰黑色,雌魚為淺黃色,外緣具黑色線紋;胸、腹鰭則皆為淺黃色


(影片出處:megadeth1876)

異鱲(Parazacco spilurus)

學       名:異鱲(Parazacco spilurus)
俗       名:斑尾赤梢魚
棲  息 地分布在香港、廣東南部河流、福建九龍江、漳河水系以及海南島,亦可發現於越南北部
體       長:約1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食物包括浮游動物、小型甲殼類、其他小魚等
習       性多棲息於在水質清澈及高溶氧量的淡水溪流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修長的身體呈流線形,兩側扁平,口部位於上方,下頜突出,沒有觸鬚,全身淡粉紅色,體側中央位置有明顯的黑色條紋,從鰓蓋直達尾柄,尾鰭基部有黑點。此黑紋在成魚時變得不明顯


(影片出處:heiheigi

日本真鱸( Lateolabrax japonicus)

學       名:日本真鱸( Lateolabrax japonicus)
俗       名:花鱸或七星鱸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韓國、中國東南沿海、東南亞等海域
體       長:約102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習       性棲息在淡海水交會處,會上溯至淡水域覓食,性情兇猛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延長,背部稍隆起,口端位,下頷稍突出於上頷。上下頷及犁骨皆長有絨毛狀齒帶。前鰓蓋骨後緣具有鋸齒,體被小櫛鱗,體背部青灰色,兩側及腹部銀白色。體側上部有不規則的黑斑,背鰭硬棘12至15枚;背鰭軟條12至14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7至9枚,背鰭、臀鰭鰭條及尾鰭邊緣為灰黑色



(影片出處:umiponpon

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

褐菖鮋(Sebastiscus marmoratus)

學       名:褐菖鮋(Sebastiscus marmoratus)
俗       名:石狗公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台灣、中國大陸沿海及菲律賓等海域
體       長:約2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魚類、甲殼類為食
習       性棲息於岩礁區,為卵胎生魚類,通常固著一處等待獵物上門
毒       性:硬棘基部具有毒腺,須小心
身體特徵魚頭高背大尾柄細,體色多變化,從紅褐色至深褐色,紅褐色者為淺海產;黑色者為深海產。體側具有5條不規則的深色橫帶。體側及各鰭上均有白色斑點,全身被櫛鱗,有孔側線鱗片49~50枚。眶間深凹入,眶下後棘不發達,通常無棘,頭部有冠棘,鰓蓋骨及主鰓蓋骨上有硬棘,具泳鰾。背鰭硬棘12枚、軟條11~12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5枚;胸鰭上半部及尾鰭截形


(影片出處:香港水生物愛護會/ 香港魚類愛護會

黑似天竺鯛(Apogonichthyoides niger)

學       名:黑似天竺鯛(Apogonichthyoides niger)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臺灣及日本
體       長:約8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多毛類或其它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礁石散布的砂泥底質海灣。雄性具口孵行為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棕黃色,體側有可區別的深色垂直暗帶;尾鰭透明,其它各鰭呈暗色


(影片出處:木本栄

褐鱒(Salmo trutta)

學       名:鱒(Salmo trutta)
俗       名:褐鱒
棲  息 地分布於歐洲
體       長:約14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稚魚主要捕食水生與陸棲的昆蟲; 成魚捕食軟體動物,甲殼動物與小魚
習       性為洄遊性魚類,個體在淡水中生活1至5年後,洄遊至大海生活6個月至5年。成魚在河中繁殖,喜偏愛寒冷,溶氧量高的丘陵地水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呈紡錘狀,略側扁,頭小而尖,嘴大,身體被圓鱗。體呈灰藍色,並布滿許多斑點,體背部為黑色,側線邊為橘色。脂鰭有紅色的邊緣,背鰭硬棘3至4枚;背鰭軟條10至15枚;臀鰭硬棘3至4枚;臀鰭軟條9至14枚。體長可達140公分


(影片出處:Jack Perks

褐石斑魚(Epinephelus brunneus)

學       名:褐石斑魚(Epinephelus brunneus)
俗       名:泥斑、雙牙仔、雲紋石斑魚、福石斑魚
棲  息 地中國,台灣,香港,日本,韓國,菲律賓以及越南海域
體       長:約128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小魚等
習       性生活在水深20-200公尺的岩礁及泥底海域。幼魚出沒於淺水區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成魚深灰褐色,身體布滿淡灰色小點並匯聚成橫紋,構成斑駁的圖案。幼魚的身體淡黃褐色,有六條不規則的深褐色斜紋,背鰭硬棘11枚;背鰭軟條13-15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8枚


(影片出處:Won Chea

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康德鋸鱗魚(Myripristis kuntee)

學       名:康德鋸鱗魚(Myripristis kuntee)
俗       名:
棲  息 地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之溫熱帶海域, 西起東非往南至南非的納塔爾 (除了紅海、亞丁灣、波斯灣及印度沿岸以外),東至法屬玻里尼西亞與夏威夷群島,北至日本四國的土佐灣,南至澳洲大堡礁與羅得豪島等
體       長:約2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小魚或是甲殼動物為食物
習       性夜行性魚類,白天會單獨或者一大群聚集在珊瑚礁洞內休息睡覺,晚上則會稍為游出礁洞覓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背紅色,側線下的體側為銀粉紅色;腮膜後緣具寬的深紅黑色帶,且延伸至胸鰭基部。背鰭硬棘部之上半部偏黃色;餘鰭的上或下半部紅色,其他部分色淡;另各鰭前緣為白色
(影片出處:D Neudecker

多鱗沙鮻(Sillago sihama)

學       名:多鱗沙鮻(Sillago sihama)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南非,東至新幾內亞,北至日本,南至新加勒多尼亞
體       長:約3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攝食多毛類、長尾類、端足類、糠蝦類等
習       性沿岸的小型魚類,主要棲息於泥沙底質的沿岸沙灘、河口紅樹林區或內灣水域,甚至淡水域。當遇到危險時會將自己埋藏在沙中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頭部至體背側土褐色至淡黃褐色,腹側灰黃色,腹部近於白色。各鰭透明;背鰭軟條部具不顯黑色小污點;胸部基部無黑斑


(影片出處:Won Chea)

橫濱擬鰈(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

學       名:橫濱擬鰈(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
俗       名:黃蓋、黃蓋鰈、小嘴、孫鰈、沙板。
棲  息 地分布於北達朝鮮、韃靼海峽及日本北海道南部以及東海北部到黃渤海等
體       長:約4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主要以多毛類為食
習       性棲息在沙泥底質海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兩眼位於頭部右側,體扁平呈長卵圓形。鰓耙短寬而扁。鱗小,有眼側櫛鱗,無眼側圓鱗,吻與齶無鱗,眼間有鱗。左右側線發達


(影片出處:h1way2012)

許氏菱齒花鮨(Caprodon schlegelii)

學       名:許氏菱齒花鮨(Caprodon schlegelii)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南部、東海、臺灣、夏威夷群島、澳洲及智利等
體       長:約3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小魚等
習       性主要棲息於近海大陸棚礁石區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呈橘紅色,腹側較淡;雄魚於背鰭硬棘部具一黑斑;雌魚則於背鰭基部具4-5個大小不一之黑色斑塊


(影片出處:Sasuke Tsujita

太平洋藍鰭金槍魚(Thunnus orientalis)

學       名:太平洋藍鰭金槍魚(Thunnus orientali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北太平洋溫帶海域
體       長:約30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洄游性之小型魚類,如鯖等為食,亦捕食甲殼類及頭足類等
習       性大洋性表層洄游魚類,具有季節性遷移至沿海的習性。產卵場為九州島南方海域、日本海以及琉球群島經臺灣東方海域至菲律賓東北方海域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體背側藍黑色,腹部銀白色,新鮮魚體體側具有10-20條淡色斑點所排列而成的橫紋帶;成魚尾柄中部為黑色。第一背鰭黃色或藍色;第二背鰭、臀鰭為淡黃色;離鰭黃色,皆具黑緣


(影片出處:Sasuke Tsujita

遠東多線魚(Pleurogrammus azonus)

學       名:遠東多線魚(Pleurogrammus azonus)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西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日本至黃海海域
體       長:約62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小魚等
習       性稚魚成群在表面水層,成魚為底棲性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 沒有凹槽的背鰭, 如果有的話, 很淺的。 側線 5. 在頭蓋骨的上表皮上的發育明顯的脊


(影片出處:Sasuke Tsujita

秋刀魚(Cololabis saira)

學       名:秋刀魚(Cololabis saira)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海、阿拉斯加、白令海、加利福尼亞州、墨西哥等海域
體       長:約35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動物性浮游生物為食,尤喜蝦類
習       性在日本南部海域於秋季及冬季,在日本北部海域則於初夏,會在流藻及潮境聚集而產卵,產卵時也會進入內灣,其卵具纏絡絲,以隨波流物移動免至沉入海中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魚體延長而纖細,側扁。兩顎向前延伸短喙狀,下顎較上顎突出。背鰭與臀鰭位於身體之後方,均無硬棘,其後方均具小離鰭;背鰭具10至12枚軟條及6至7枚小離鰭,臀鰭具12至14枚軟條及7枚小離鰭;腹鰭位於體中央之略後方;尾鰭深開叉;脊椎骨約63個;體被細圓鱗;側線下位,近腹緣。體背部及側上方為暗灰青色,腹側面銀白色;體側中央具一銀藍色縱帶


(影片出處:Sasuke Tsujita

弧紋石斑魚(Epinephelus morrhua)

學       名:弧紋石斑魚(Epinephelus morrhua)
俗       名:
棲  息 地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紅海,東至太平洋中部
體       長:約90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以魚類、甲殼類及軟體動物為食
習       性主要棲息於較深之岩礁區。大約在標準體長40-45公分時開始性轉變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頭部及體側淺黃色,具多條暗褐色弧形寬帶,包括:眼後有一條分叉帶,上分叉帶延伸至頸背的鞍狀斑,下分叉帶枝延伸至鰓蓋後緣於胸鰭上方連接另一條分叉帶,此條分叉帶之上分叉帶延伸至背鰭第3-7軟條上,下分叉帶延伸至背鰭倒數第4軟條上;另有一條斜帶由鰓蓋上緣延伸至背鰭第V-IX硬棘上;另一條位於眼下緣延伸至胸鰭基部,再接斑塊狀縱帶,一直延伸至尾柄;上頜溝至下鰓蓋亦具一帶


(影片出處:Sasuke Tsujita

黃條鰤(Seriola lalandi)

學       名:黃條鰤(Seriola lalandi)
俗       名:黃鍵牛
棲  息 地印度-太平洋: 南非,沃爾特淺灘,阿姆斯特丹島,日本,澳洲,紐西蘭,新加勒多尼亞,夏威夷,拉帕島,皮特凱恩島與復活島。 東太平洋: 加拿大卑詩省到智利. 東大西洋: 聖赫勒拿島,南非
體       長:約80公分
重       量:約96.8公斤
壽       命:約12年
食       物:捕食小魚,烏賊與甲殼動物
習       性發現於了海岸的與大洋性水域, 外海的海藻床與岩石區 , 有時進入河口. 他們是獨居性的或者出現在小群魚群而且在岩岸,礁與島的附近被發現於。 稚魚的魚群是通常發現於的離岸水域, 時常接近或超過大陸架. 雖然他們是發現於偶然的較冷水域
毒       性:
身體特徵深藍色的背部,幾乎腹側白色的; 具有良好定義的分界線的兩種顏色之間


(影片出處:IanBanks1

巨堅鱗鱸(Stereolepis gigas)

學       名:巨堅鱗鱸(Stereolepis gigas)
俗       名:
棲  息 地在東太平洋,它們分布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洪堡灣至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亞灣,大部份在概念點(Point Conception)以南。在西太平洋,它們分布在近日本的海域。它們一般會生活在淺水地區,近海藻森林或岩石海床
體       長:約250公分
重       量:約255公斤
壽       命:約75年
食       物:魚類等
習       性具有好奇的性格,學界對它們所知的甚少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身體特別巨大


(影片出處:CDFW

小口黑鱸(Micropterus dolomieu)

學       名:小口黑鱸(Micropterus dolomieu)
俗       名:
棲  息 地如今其分布地區已經擴大到美國和加拿大的許多冷水河流和湖泊。小口黑鱸是密西西比河盆地上游和中游、聖勞倫斯河-五大湖區域,哈德遜灣盆地的原生物種
體       長:約69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小魚等
習       性它們的棲息地對於其顏色、重量和形狀起到了顯著作用。生活在深色河水裡的小口黑鱸的形狀為魚雷形,顏色為深褐色,餵養更有效率。然而,生活在湖畔的小口黑鱸形狀為橢圓形,顏色往往是淺黃色,適應其所在的沙子環境,利於隱蔽
毒       性:不詳
身體特徵通常為褐色,眼睛紅色,側面為深褐色色垂直條紋。背鰭有13至15日根軟條。小口黑鱸的上頜延伸到眼睛中間。雄性一般比雌性小。雄性通常為兩磅左右,而雌性的範圍可以達到3至6磅。根據生活區域不同,它們的平均大小有所不同。在美國水域生長的往往個頭較大,這是由於其夏季較長,使他們的生長期較長


(影片出處:Sasuke Tsujita

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

學       名: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
俗       名:
棲  息 地原分布於北美洲美國中部、東部至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流域,並引進世界各地
體       長:約46公分
重       量:不詳
壽       命:不詳
食       物:小魚等
習       性棲息在植被生長,泥底質的溪流、池塘、湖泊等水域,不耐低溫,雌魚會掘洞產卵
毒       性:
身體特徵本魚背部灰綠色,腹鰭乳白色或帶黃色調,全身被大型櫛鱗,背鰭硬棘8-9枚,背鰭軟條12-14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10-12枚


(影片出處:Cédric Loury)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西班牙瓦倫西亞 海洋公園

L 'Oceanogràfic海洋公園位在西班牙瓦倫西亞市內的藝術科學城之中。總面積達一萬一千平方公尺,號稱是歐洲最大的水族館;包括有企鵝、白海豚、海獅等飼養了共計四萬五千隻海洋生物。海洋公園還劃分成十個區域,像是北極區、地中海區、海豚區等等,讓遊客能透過地區和生物特性更容易了解這些海洋生物


(影片出處:WIZARD Produzioni)

日本沖繩 美麗海水族館

水族館內設有水量7,500公噸、世界第三大的水槽——黑潮之海,連同其餘展示槽合共77個。該館以沖繩的海洋為展示概念,展出珊瑚礁、黑潮之海、深海等各式海洋生物。其中最著名的有世界第一尾成功長期飼養的鯨鯊及蝠魟,該館亦以鯨鯊為吉祥物,總數3尾。截至2006年底,該館共飼養750種,共28,000隻海洋動生物。水族館旁亦設有海豚表演、海龜館、海牛館等,強化水族館的主題。世界第二大水槽貫通水族館一、二樓的「黑潮之海」水槽,平面37x27米,水深10米,主魚缸被稱為「黑潮海」,擁有7500立方米(1981290加侖)的蓄水量。為世界上第二大的亞克力玻璃面板22.5米X測量8.2米的,厚度為60厘米,重130公噸。也是金氏世界紀錄中最大的壓克力觀察窗(截至2007年)該館曾為一條因不明原因尾部壞死的寬吻海豚成功裝上「義尾」,恢復牠的游泳能力,為世上首次,有一齣日本電影亦以此為題材。

(影片出處:琉球トラスト)